菩提樹原產印度,也因此通稱印度菩提樹,別名覺悟樹、智慧樹,是印度國樹。
在泰國、印度、斯裏蘭卡、緬甸各地的叢林寺廟中,普遍栽植菩提樹,它在《梵書》中名為“覺樹”,被虔誠的佛教徒視為聖樹,萬分敬仰。
菩提樹屬桑科常綠喬木,大喬木。葉互生,滴水的葉尖乃該品種特征,是適應熱帶雨林而成,此樹的根壓大得驚人,在早上可以見到樹葉分泌出水由葉尖滴下。一般樹高15米,直徑2米。樹皮黃白色或灰色,皮平滑或微具縱棱,冠幅廣展;樹幹凹凸不平。樹枝有氣生根,下垂如須,側枝多數向四周擴展,樹冠圓形或倒卵形,枝葉扶疏,濃蔭覆地。葉互生,近革質,三角狀卵形;或三角狀長圓形,先端驟尖,延長成尾狀,基部寬楔形至淺心形,全緣或波狀;深綠色,有光澤,不沾灰塵,被看作聖樹的象征。葉形美觀,常用作詩畫題材。花生於葉腋,不見真麵目,稱隱頭花序成對腋生。無總梗,扁球形。雌雄同株;雄花很少,生內壁近口部,無柄,花被片3片,雄蕊1枚;雌花有梗或無梗,花被片3—4片,花柱近頂生。癭花多數,花被片4—5片;子房有柄,花柱線形。隱花果,扁平圓形,冬季成熟,紫黑色。花期3—4月,果期5—6月。
菩提樹樹幹富有乳漿,可提取硬性橡膠;花可入藥,有發汗解熱之功。它適於寺院、街道、公園做行道樹。
菩提樹的種植與一般花木的養護方法基本相同,沒有什麼特殊。要求土壤肥沃,透氣良好,陽光充足。澆水要求見幹見濕,一次性澆透。夏季兩三天幹透再澆水;冬季可一周澆一次,盆栽兩年換盆一次。土質可用原田土與腐葉土,鬆針土都可以。喜溫暖多濕、陽光充足和通風良好的環境,以肥沃、疏鬆的微酸性沙壤土為好,冬季溫度低於5℃時,無凍害現象,較耐寒。
菩提樹樹姿美觀,葉片綺麗,是一種生長慢、壽命長的常綠風景樹。幼苗期盆栽很有觀賞價值,常用來點綴會客廳、書房。
菩提樹不僅外形優美,且實際用途十分廣泛。它樹幹粗壯雄偉,樹冠亭亭如蓋,既可做行道樹,又可供觀賞;葉片心型,前端細長似尾,在植物學上被稱作“滴水葉尖”,非常漂亮,如將其長期浸於寒泉,洗去葉肉,則可得到清晰透明、薄如輕紗的網狀葉脈,名曰“菩提紗”,製成書簽,可防蟲蛀;枝杆富含白色乳汁,取出後可製硬性樹膠;用樹皮汁液漱口可治牙痛;花入藥有發汗解熱、鎮痛之效;枝幹上會長出氣生根,形成“獨樹成林”景觀;在印度、斯裏蘭卡、緬甸的某些地方,人們將其氣生根砍下來,作為大象的飼料。
禪宗之菩提
紅塵中的修行,就是情感的修行,轉識成智,轉情成慧,如此而已。因此每一次情感挫傷的修補、每一次情感染著的清淨、每一次情感波瀾的歇息,都是紅塵中的菩提。
紅塵是情境,菩提在自心,紅塵是永遠不可能澄清的,有菩提的人卻可以用澄澈的心來對待,就仿佛大海的波浪永不止息,明眼的人卻能看到深海無波。如果想要找一個理想的紅塵來生活與修行,那是永遠不可能的幻夢。
——《紅塵菩提》
“菩提”一詞為古印度語(即梵文)Bodhi的音譯,在佛經中的意思是覺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開悟,突入徹悟途徑,頓悟真理,達到超凡脫俗的境界等。在英語裏,“菩提樹”一詞為Peepul、Bo-Tree或Large-Tree等,均有寬宏大量,大慈大悲,明辨善惡覺悟真理之意。而在植物分類學中,菩提樹的拉丁學名為Ficus religosa,有神聖宗教之意。
據傳說,2500多年前,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羅衛王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喬達摩·悉達多,年青時為擺脫生老病死輪回之苦,解救受苦受難的眾生,毅然放棄王位繼承和舒適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尋求人生的真諦。經過多年的修煉,終於在菩提樹下靜坐了7天7夜後,戰勝了各種邪魔誘惑。就在天將拂曉,啟明星初升時,獲大徹大悟,終成佛陀。因此佛教一直都視菩提樹為聖樹,印度則定之為國樹。
而普通人熟悉菩提,是因神秀與慧能的一次對話。唐朝初年,神秀在五祖弘忍座下修禪。寫下詩句: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意思說:身是覺悟的根本(菩提是覺悟的意思,以前釋迦牟尼在畢缽羅樹下覺悟成佛,後世便將此樹稱為菩提樹),心像明鏡一樣,能照萬物。物象來時,鏡不增加,物象去時,鏡不減少。這裏的“身”和“心”,實是互文,意思相同,隻是為了符合詩歌的句法而做的安排。慧能(後來稱禪宗六祖)對寫了這麼一首詩: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流傳甚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