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菩提座下禪 (1)(1 / 3)

◎菩提

凡是樹,就會努力生長;凡是人,就不會無端墮落。

凡是人,就有人的溫暖;凡是樹,就會有樹的風姿。

——《黃昏菩提》

菩提是印度梵文Bodhi的音譯,通常被認為是佛教名詞,意思是指不昧生死輪回,從而導致涅槃的覺悟與智慧。釋迦牟尼正是因為成就這種覺悟而成正果,世稱佛陀。遵從佛陀的經教可修成菩提,按小乘佛教 的說法即成為大阿羅漢,按大乘佛教的說法即成為佛,所以修證菩提是佛教徒的崇高理念。傳說修證菩提的人火化後,骨灰中會出現舍利子,既灰質與礦物的結合晶體。

菩提樹的梵語原名為“畢缽羅樹”(Pippala),因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悟道,才得名為菩提樹(Bodhivrksha),“菩提”意為“覺悟”。直到今天印度教的沙陀們還經常在菩提樹下思考。

菩提樹

繞過狹長的會議桌,走到長長的隻有一麵窗的走廊透氣,從十四層的高樓俯視,看到陽光正以優美的波長,投射在春天的菩提樹上,反射出一種嬌嫩的生命之騷動,我便臨時決定不再參加會議,下了樓,輕輕踩在紅磚路上,聽著歡躍欲歌的樹葉長大的聲音,細微幾至不可聽見。回頭,正看到高樓會議室的燈光亮起,大家繼續做著靈魂燒灼的遊戲,那種燃燒使人處在半瘋的狀態,而結論卻是必然的:沒有人敢確定現代的消費者需要什麼。

我也不敢肯定,但我可以確定的是,現代人更需要誠懇的、關心的溝通,有情的、安定的訊息。就像如果我是春天這一排被局限在安全島的菩提樹,任何有情與溫暖的注視,都將使我懷著感恩的心情。

——《黃昏菩提》

在我國唐朝初年,禪宗六祖慧能尚是掃地僧時寫下一首關於菩提樹的詩: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首關於菩提樹的詩,流傳甚廣。所以,許多人都認為這隻是一種比喻,世界上本沒有菩提樹。其實人們誤解了六祖本意,菩提樹是真實存在的,又名思維樹。慧能所寫的“菩提本無樹”這一詩句,是從佛家“四大皆空”裏引申而來。禪宗創建已過了兩千多年,佛祖當年“悟道”的那棵菩提樹經受了無數風雨,因為那段神話般的經曆,被公認為“大徹大悟”的象征。我國浙江普陀山文物展覽館內至今陳列著四片菩提樹葉,據說是從這棵樹上采摘下來的,因此曆來被人們視為珍寶,倍加珍惜。

據考證,我國境內的菩提樹最初是隨著佛教的傳入而被引進的。據記載,梁武帝天監元年(502年),智藥三藏大師自西竺國(印度)帶回一株菩提,並親手植於廣州王園寺(後改名為光孝寺)。我國自那之後便有了菩提樹,並在南方各省區寺廟中廣為傳播。廣州海幛寺直到今天還有3株300多年樹齡的古菩提樹!雲南西雙版納地區的傣族全民信奉小乘佛教,十分敬重菩提樹,對信仰非常虔誠。幾乎每個村寨和寺廟附近都栽種了許多菩提。在傣家,砍伐什麼樹都可以,但隻有菩提樹是萬萬不能傷害的,即使是枯枝落葉也不能當柴燒,否則就是對佛的不敬,是罪過。解放以前,在傣族封建領主製定了這樣一條法律:“砍伐菩提樹,子女罰作寺奴”。在傣家人的藝術思想裏,菩提樹象征著神聖、吉祥和高尚。每當舉行婚禮時,歌手總會唱:“今天是菩提升天的日子”。少女們則會在情歌裏,對心愛的男友唱:“你是高大的菩提樹”或“你像枝葉繁茂的菩提樹”等。另外,傣家人的諺語裏也有“不要拋棄父母,不要砍菩提樹”這樣的詞句。在西雙版納,隨處可見菩提樹。

1954年,印度前總理尼赫魯來華訪問,帶來一株由從成佛菩提上取下的枝條培育而成的小樹苗,贈送給我國領導人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以示中印兩國人民的友誼。後來,周總理將這棵代表友誼的菩提樹苗轉交北京植物園養護。植物園的領導和職工都十分重視,精心養護,使之生長茁壯,枝葉茂盛。每當國內外高僧前來時,植物園的這棵菩提樹就會被請出來,接受高僧們的頂禮朝拜。“文革” 動亂期間,植物園被冠以“封資修”、“花花草草”等罪名,建製撤銷,人員流散,這棵菩提樹也被迫離開植物園,流離失所。值得慶幸的是,有心人悄悄地把它藏起來,並用心管理,使之大難不死。十年浩劫之後,植物園的領導和職工四處尋找這棵菩提樹,先後訪問了幾十個園林單位,幾經周折,才最終把它找回來。目前,經過植物園職工的精心養護,這棵菩提樹長勢良好,枝繁葉茂,欣欣向榮,似乎象征著“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永放光芒,中印兩國人民友誼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