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藤章中將從韋伯大法官宣讀的審判書裏,讀出了一個重要的地方,就是法庭的宗旨。
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共設有55條起訴原因,但武藤章聽出了實際上在審判書中,對於“對和平的犯罪”分類裏的“對各交戰國的戰爭準備罪行”裏的第6條到第26條訴因,以及“殺人以及共謀殺人罪”裏所牽涉到的第37到第52條訴因,還有“通常的戰爭犯罪以及反人道罪”中的第53條訴因都沒有聽到。
這肯定不是在說因這些原因而被起訴的就可以撤訴了,這是在表示法庭把注意力放在了第1條到第5條訴因的“策劃戰爭”,第27到第36條訴因的“對各交戰國進行戰爭”以及第54、55條訴因的“反人道罪行”上了。
也就是說法庭的真正目的在於追究“戰爭的政治責任”,而這個問題可以分為“共同策劃”、“進行戰爭”以及“違反戰爭法規”這三個範疇,其他的小問題都是可以歸結到這三個範疇裏去的。
尤其在當時,在一般人看來“共同策劃”、“進行戰爭”幾乎都稱不上犯罪,而且武藤章又隻是一介中將,前麵有十個陸軍大將。其中還有一個元帥陸軍大將
大將是日本的軍銜,元帥是優秀的大將才能獲得的榮譽稱號。,所以武藤章的太太很不在意地告訴武藤章:“外麵報紙上的評論是你最多也就是判個兩三年有期徒刑,無罪釋放都有可能。”
武藤章聽了笑了笑,好像很輕鬆,但實際上他知道自己是肯定了要上絞刑架的。審判書裏著重強調的三個範疇他都有份,從盧溝橋事變開始他就是日本陸軍中最積極的主戰派之一,而且他和“違反戰爭法規”直接有關。1938年他在“中支方麵軍”,是鬆井石根的參謀副長,而1945年他在第十四方麵軍,是山下奉文的參謀長,他同時是南京大屠殺和菲律賓大屠殺的當事人,他知道他逃脫不了上絞架的命運了。
除了武藤章之外,還有一位陸軍中將也以為自己肯定要死了,那就是駐德大使大島浩。這位提議、談判和訂立三國同盟,把日本最後領上戰爭之路,他知道自己罪孽深重。當時不知道從哪聽來一個傳言,說是中國政府一定要板垣征四郎、土肥原賢二和廣田弘毅的項上人頭。大島浩能理解判處板垣征四郎和土肥原賢二死刑,但對於廣田弘毅也會被絞死就想不通了,在大島浩看來,自己雖然隻是一介陸軍中將,而且長期擔任駐外使節,並沒有直接參加戰爭,但真要說起“戰爭責任”無論如何要比當過首相的廣田弘毅大的可不是一個數量級,廣田弘毅都麵臨著死刑,剩下來的人中間沒人能活,包括他自己。
可能是長期當大使,大島浩也弄得有點文官氣,成天就是在拿自己和廣田弘毅比,覺得自己是應該死的,這種心情一直貫穿了他的後半生。後來自民黨再三請他出山競選國會議員,但他堅決拒絕,說是“作為把國家領上了錯誤道路的人,已經沒有資格再次從事政治活動了”。除了不參加政治活動之外,大島浩也不在公開場合露麵,連記者都不接待,回憶錄什麼的更是與他無關,理由是:“我如果寫了什麼,說了什麼,就有可能以大島浩的主觀去影響曆史學家,我不想在三國同盟之後再對國民犯罪。”
其實大島浩大錯也沒錯,雖然是撿了一條命,但是也就隻差一票,玄得很。
決定這23名被告死刑與否是11名法官投票決定的,下麵就是那些被判死刑以及險些被判死刑的人的法官投票結果。這個結果是“推測”出來的,因為投票過程以及結果是保密的,但實際上早就以各種方式流傳了出來,因為這不是法官們個人能決定的問題,這是11個國家所決定的,同樣是不是保密也是各國根據情況而定。
但是還有一個看起來很悲催的人物,就是以一票之差走上了絞架的廣田弘毅。廣田一直是人們同情的對象。作家城山三郎的小說《燃燒的落日》,就幹脆把廣田弘毅寫成了一位敢於承擔責任的錚錚漢子,並一再被搬上銀幕和電視熒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