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節_第5章 人際溝通幾種類型(1 / 2)

人際溝通有多種類型,我們可以依據不同標準作出劃分。

一、正式溝通和非正式溝通

以溝通的組織程度為標準,可以把溝通分為正式溝通和非正式溝通。正式溝通,是指在一定組織機構中通過明文規定的渠道,進行信息的傳遞與交流。例如,上級向下級下達指示、發送通知,下級向上級呈報材料,以及定期的會議製度,等等。正式溝通受組織監督,發送信息者謹慎從事,接收信息者嚴肅認真。所以,正式溝通的信息真實、準確,此為其優點。正式溝通的缺點是溝通速度較慢,因為這種溝通往往必須逐級進行,講究程序。

非正式溝通,是指在正式溝通渠道以外進行的信息傳遞與交流。諸如人們在私下交換意見,議論某人某事,傳遞“小道”消息,都屬於非正式溝通。非正式溝通不受組織機構的監督和限製,可自行選擇溝通渠道(多為直接溝通),故靈活方便,速度快。非正式溝通還有一個優點,就是可以提供正式溝通難以獲得的某些信息,人們的真實思想和意見往往能在非正式溝通中表露出來。然而,非正式溝通的明顯缺點是信息容易失真。

二、單向溝通和雙向溝通

從發送信息者和接收信息者地位是否可以變換的角度,我們可以把溝通劃分為單向溝通和雙向溝通。在溝通中,如果雙方地位不變,甲隻發送信息,乙隻接收信息而不向甲反饋信息,稱之為單向溝通,如作報告、演講、發布指示等。’在溝通中,如果雙方地位不斷變換,這種溝通就稱為雙向溝通,如交談、協商、座談等。

美國心理學家H.萊維特進行了單向溝通和雙向溝通效果的比較研究,其結論是:(1)單向溝通的速度比雙向溝通快;(2)雙向溝通比單向溝通準確;(3)雙向溝通中,接收信息者對自己的判斷比較有自信;(4)雙向溝通中,發送信息者感到有心理壓力;(5)雙向溝通容易受幹擾,且缺乏條理性。

三、互應型溝通、交叉型溝通和隱含型溝通

根據在溝通中雙方所處的自我狀態不同,可以將溝通劃分為互應型溝通、交叉型溝通和隱含型溝通。

①互應型溝通:它是一種在符合正常人際關係的自然狀態下的溝通,其溝通雙方的相互作用是平行的,溝通雙方的反應也是人們所預料的。這種溝通一般能順利進行,並能達到一定效果。如在單位中,領導向下屬詢問情況,下屬作了如實回答,雙方均處於“成年自我狀態”,形成互應型溝通;同樣,如果下屬向領導詢問情況,領導作了如實答複,雙方處於“成年自我狀態”,亦屬互應型溝通。

②交叉型溝通:在人際溝通中,溝通雙方由於各自所處的自我狀態不同而發生交叉,使溝通不能順利進行或不能達到預期效果時的溝通,稱為交叉型溝通。

交叉型溝通的出現,常是因溝通的一方未能作出適宜的反應或預期反應從而使溝通難以正常進行所致。

③隱含型溝通

在人際溝通中,溝通雙方要傳遞真正信息,有時卻並不直接表達,而是將其隱含在另一種表麵信息之中,此時需要信息接收方譯解,這種溝通稱為隱含型溝通。

隱含型溝通是一種比較複雜的溝通方式。在這種溝通中,溝通者明白表達的,往往並非真正信息;而真正要傳達的信息,則需要接收信息者心領神會。有時,由於信息的隱含性強,或由於接收信息者的譯解能力差,接收信息者並不能接收到隱含的信息。平時所說“指桑罵槐”、“殺雞儆猴”等,均屬隱含型溝通。

四、口頭溝通與書麵溝通

借助口頭言語進行的溝通稱為口頭溝通,如演講、討論、會談、電話聯係等。口頭溝通的優點是簡便易行,靈活迅速;缺點是信息保留時間短,使用也存在局限性。

借助書麵語言進行的溝通稱為書麵溝通,如書麵通知、書信、布告等。書麵溝通的信息可以長期保存,對一時辨別不清的信息可以反複研究,這是其優點。書麵溝通的缺點是信息對語言文字的依賴性強,溝通效果受溝通者文字修養的影響大,且對情況變化的適應性差。

美國心理學家T-I。戴爾對口頭溝通與書麵溝通的效果進行了比較研究。他對某大公司員工從口頭溝通、書麵溝通、口頭與書麵混合溝通三種方式中獲得的信息內容進行測驗從實驗結果可以看出:口頭與書麵混合溝通效果最好,口頭溝通次之,書麵溝通最差。

五、言語溝通與非言語溝通

言語溝通是借助語言進行的口頭溝通,它是人際溝通最主要的形式。在言語溝通中,溝通雙方應遵循一定的談話規則。這種規則不是明文規定的,而是共同的默契。談話規則在不同社會、不同文化、不同團體背景中是不同的。在不同的人之間也有所不同。在兩個朋友間,明知對方已經知道的事情就不必多說,否則會令人厭煩。而在教師和學生間情況就不同,教師提問時,學生明知教師對此問題很了解,也要作詳細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