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節_第5章 人際溝通幾種類型(2 / 2)

不過談話也有些普遍性規則。一方講話時,另一方應注意聽,不可輕易打斷對方談話,否則是不禮貌的。同一時間隻能有一個人說話,雙方在溝通中應輪流講,此稱“輪班”。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溝通中雙方在語義的理解上要保持協調。說話者言語中確實是什麼意思即信息意義是什麼,聽話者就必須從說話者的言語中抽取這一真實意義,而不能被言語中所呈現的自然事件的意義即“符號意義”所局限。如父親對女兒說“媽媽去做飯了”,這句話言外之意有好幾個,如“你應該去幫忙”,“你應該準備吃飯”,“你不要出去了”等等。那麼,作為女兒,她所推斷的意義必須同父親想告訴她的真實含義相一致,否則就會產生麻煩。在這裏,雙方的知識背景、經驗必須具有共同的基礎,否則就給溝通帶來困難。

非言語溝通是指借助非語言符號進行的人際溝通。它包括表情、身體動作、人際距離等非語言符號。

①目光接觸。人們常說眼睛是心靈之窗,眼睛會“說話”。的確,目光接觸可以顯示出對方某些心理內容。據美國心理學家調查,在美國,一般說來,婦女在說話、聽話和沉默時更多地采用目光接觸。婦女更重視來自他人的目光反饋。此外,有研究表明,目光接觸時間的長短往往表明雙方的感情關係。長時間的凝視往往含有敵意,多數人傾向於避開這種接觸,以示退讓。凝視有時還表示渴求,那些向人們求助的困苦者多有凝視的眼神。觀察還發現,親密伴侶之間比一般人之間交往時更多地采用目光接觸。

②麵部表情。麵部表情可以清楚地顯示一個人的情緒或態度。麵部表情可以表現出心思和情感,如喜悅、憤怒、悲傷、驚懼、愛慕、憎恨、**、嘻笑等各種心態;可以表現出堅強與懦弱、直爽與深沉、安靜與急躁等各種氣質、性格,以及肯定和否定的態度。比如,當人們感到幸福時,嘴角上翹;感到悲傷時,嘴角下垂。不過,麵部表情是可以偽裝的。麵善心不善、笑裏藏刀、內心苦惱而表麵又裝得高興的現象在生活中是不少見的。演員更可以成功地表演出各種複雜表情。

③身體動作或姿式。研究者把身體動作或姿式的功能區分為兩種形態:一種是象征性的,可以代替言語交流,稱為標記物(emblems),一種是伴隨言語的,稱為說明物(illustrator)。前者如點頭、搖頭、揮手、使眼色等,它們具有明確的含義。在人們不能說或不想說但又需要交流信息時往往使用這種“標記物”。後者是用來對語言表達的思想進行補充和潤色。如脖子下縮,雙臂緊抱,說“我快要凍死了”;當講到“堅決完成任務”這句話時,在麵前揮動拳頭,這都表示強調一下。在談話中,人們坐,站、行的不同姿態,表現出相互間不同的關係和態度。美國心理學家A.夢拉賓說過:“我們的身體在說話時越是傾向對方,則越表示對他有好感。我們說話時姿態若十分自在,可能表示不大喜歡對方,但也不怕他。若怕他,可能很緊張;若喜歡他,身體放鬆的程度就會增加。我們麵對地位低過自己的人,最覺自在;與平輩說話便不太自在;與地位高的人會晤時,最不自在。身體放鬆與否,可以相當精確地量度出人際溝通行為。”

④人際距離。人們之間在交往時的距離具有一定意義。戴爾在1966年曾指出了四種人際距離:親密的、個人的、社會的和公眾的距離。他認為,父母與子女之間、愛人之間、夫妻之間的距離是親密距離,約為18英寸,可以感到對方體溫、氣味和呼吸。在美國,如果在公眾中也出現這種交往距離一般是不受歡迎的。個人間的距離即朋友間的距離。一般為1.5~4英尺。社會距離是指認識的人之間交往時的距離,一般為4~2英尺,多數交往發生在這個距離內。公眾距離是指陌生人之間、上下級之間的距離,一般為12~25英尺。

人際距離與文化有密切關係。如拉丁美洲人或阿拉伯人在交談時都喜歡保持很近的距離,而美國人卻不然。

人際距離受性別差異影響。一般說來,女性相聚比男性相聚靠得近些。交際距離還受雙方關係發展程度的影響。兩個陌生人的交際距離比兩個熟人的交際距離遠;一般關係的人交往比情人幽會時離得遠。

交際距離為零即身體接觸,比如:握手、手挽手、撫摸、擁抱、接吻,等等。一般說來,在交際活動中,西方人比中國人有更多的身體接觸,尤其是異性之間。

⑤輔助語言。輔助語言亦稱副語言,它屬於言語的非語詞方麵。它主要有音質、音量、音調、音輔、語速、節奏等成份。輔助語言可以增強語言表達的效果。有時,一句話由於輔助語言的不同,可以表示出截然不同的意義。比如:“他想到經理辦公室”這句話,用平穩的音調陳述,就隻是表明他想到經理辦公室的意向;如果句尾升調,則可變為一句問話,即對他想不想到經理辦公室產生疑問;如果把“他”拉長音並升高音調加以強調,則帶有諷刺意味。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