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茶從秋開到春,正如曾鞏詩中所說:“山茶花開春未歸,春歸正值花盛時”,而且一直堅持到桃李飄零,山茶還是一朵又一朵地綻放。有陸遊詩為證:
山茶
東園三月雨兼風,桃李飄零掃地空。
唯有山茶偏耐久,綠叢又放數枝紅。
文征明的曾孫文震亨有一詩《山茶花》,詩意和陸遊的詩相似:
似有濃妝出絳紗,行充一道映朝霞。
飄香送豔春多少,猶見真紅耐久花。
明馮時《滇中茶花記》雲:“茶有數絕:一、壽經三四百年,尚如新植;二、枝幹高竦四五丈,大可合抱;三、膚紋蒼潤,黯若古雲氣樽罍;四、枝條黝糾,狀如塵尾龍形;五、蟠根輪囷離奇,可憑而幾,可藉而枕;六、豐葉森沉如幄;七、性耐霜雪,四時常青;八、次第開放,曆二三月;九、水養瓶中,十餘日顏色不變。”
這其中,“百年勝新植”“耐霜四時青”“花久曆數月”“插花不易色”等都是講山茶耐久的品性。山茶樹的壽命極長,納蘭容若的好友顧貞觀的詞中誇一株山茶樹是:“花覆七樓紅十裏,遍數東南,此樹曾無比。”並說這株山茶是昭明太子(名蕭統,501—531年)手植,到清代康熙年間,已有千年之壽了。
所以人們誇山茶是:“宜壽如山木,經霜似女貞。”宋代詞人韓元吉有《鵲橋仙》一詞:
菊花黃後。山茶紅透。南國小春時候。蓬山高處綠雲間,有一個仙官誕秀。
精神龜媚,骨毛鶴瘦。落落人中星鬥。殷勤自折早梅芳,調一鼎和羹為壽。
詞中有借山茶增壽之意,而明代畫家沈周的詩中卻沒這種自信:
犀甲淩寒碧葉重,玉杯擎處露華濃。
何當借壽長春酒,隻恐茶仙未肯容。
此詩說,山茶這麼經久長壽,但又怎麼樣才能向茶仙借一杯長生酒呢?隻恐怕茶仙不肯輕易理我們這些塵俗中的人吧!其中透出幾分感歎,幾分無奈。
|鉛華占得楊家女|
山茶的品種很多,想了解的不妨複習一下《天龍八部》,再看一遍段譽給王夫人“上的那堂課”,什麼“十八學士”“抓破美人臉”,等等,都有所本,並非隻是小說家言。周瘦鵑先生在他的《花影》一書中也曾提過。
《天龍八部》書中提到的茶花品種,恐怕也都是近代的稱謂。我們來看一下古詩中曾提到茶花品種。其中有一種叫“鶴頭丹”,又名鶴頂紅、鶴頂丹、鶴頂茶。為什麼這樣叫呢?王象晉的《群芳譜》中有解釋:“大如蓮,紅如血,中心塞滿如鶴頂。”
蘇軾《開元寺舊無花,今歲盛開》一詩中曾提到過:
長明燈下石欄幹,長共鬆杉守歲寒。葉厚有棱犀甲健,花深少態鶴頭丹。
久陪方丈曼陀雨,羞對先生苜蓿盤。枝裏盛開知有意,明年開後更誰看?
還有一種叫“寶珠茶”,明代張新的《山茶》詩說:“胭脂染就絳裙襴,琥珀妝成赤玉盤。似共東風解相識,一枝先已透春寒”,就是說這種山茶。他還寫過另外一種著名的品種——“楊妃山茶”:
曾將傾國比名花,別有輕紅暈臉霞。
自是太真多異色,品題兼得重山茶。
這“楊妃山茶”,色作淡紅,恰似楊妃醉後紅暈生臉之態。而且山茶花形碩大,也有楊妃雍容富貴之姿。明代高濂有《惜分飛·楊妃茶花》一詞:
沉醉東風花不語,鬥帳香消金縷。酒色能多許?剩將殘醉枝頭吐。
鉛華占得楊家女,挽不住春歸去。總為胭脂誤,馬嵬山下香凝土。
清代董舜民曾填《好時光》一詞,寫的正是“楊妃山茶花”:
一撚指痕輕染,千片汗,色微銷。乍醒沉香亭上夢,芳魂帶葉飄。
照耀臨池處,恍上馬,映多嬌。疑向三郎語,時作舞纖腰。
當然,有些詩人也將茶花比作其他的美女,不少人看到鬥大的茶花被風吹落時,就聯想到晉代石崇的家妓綠珠,晚唐貫休和尚寫過這樣一首詩:
風裁日染開仙囿,百花色死猩血謬。
今朝一朵墮階前,應有看人怨孫秀。
這裏沒明寫“綠珠”,但暗用了孫秀逼石崇交出綠珠,石崇不從,因此被禍滅門,綠珠也跳樓自盡的典故。而辛棄疾這首《攤破浣溪沙·與客賞山茶一朵忽墜地戲作》寫得更詳細些:
酒麵低迷翠被重,黃昏院落月朦朧。墮髻啼妝孫壽醉,泥秦宮。
試問花留春幾日?略無人管雨和風。瞥向綠珠樓下見,墜殘紅。
辛棄疾有“掉書袋”的毛病,短短一首詞中,就用了兩個典故,先是將山茶比作東漢時驕奢的貴婦孫壽(外戚梁冀之妻),她發明了“墮馬髻”“啼淚妝”,並且寵愛一個叫秦宮的奴仆,所謂“泥秦宮”,就是說沾在秦宮身上纏綿的樣子。說起來不像是好的比喻啊,而下闋又將茶花比喻成跳樓殉主的綠珠,這是怎麼回事?
其實,古詩詞中的用典和比喻不一定是完全合榫合卯,好多時候用的隻是其中的一點,正像李白寫《清平調》時,隨手用上“雲雨巫山”“飛燕倚紅妝”等典故,隻是借巫山神女和趙飛燕為楊貴妃的美貌作墊腳石而已,和“雲雨巫山”故事背後所隱含的“一夜情”故事,“飛燕”私生活的淫亂不堪都是沒有關係的。有人認為李白詩中有暗中諷刺之意,不足為信。《唐詩鑒賞詞典》中也說:“李白詩中果有此意,首先就瞞不過博學能文的玄宗。”
回到辛棄疾這首詞,詞中的孫壽其實是用來形容山茶富貴嫵媚,當然還有一點點性感的成分,並非有貶義。而綠珠則是用來形容凋落到地下的大朵茶花。
|宮粉妝成雪裏花|
山茶顏色極多,但最為常見為紅白二色。雲南著名詩僧擔當和尚有詩說:“樹頭萬朵齊吞火,殘雪燒紅半個天。”才女花蕊夫人《詠山茶》一詩也寫蜀中的茶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