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開不並百花叢,獨立疏籬趣無窮。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鄭詩的後兩句,應該說是借用了朱淑真的詩句,但是絕非簡單的搬用,朱淑真是“枝頭老”(女人都怕老),鄭思肖卻改成“枝頭死”,更加悲愴慷慨,而“不隨黃葉舞秋風”,用了“黃葉”“舞”等字樣,淒婉中有靈動的感覺,確是才女的筆觸,但鄭思肖的“何曾吹落北風中”,用北風比喻占了漢家江山的蒙古人,十分貼切深刻,“何曾吹落”四字,也讀來鏗鏘有力,擲地作金石聲。

菊花的節操,也不僅僅是中土漢人們稱讚,遼國丞相李儼曾作《黃菊賦》獻於遼帝耶律洪基,耶律洪基也題詩稱讚菊花:

昨日得卿黃菊賦,碎剪金英填作句。

袖中猶覺有餘香,冷落西風吹不去。

附帶說一下,菊花因品種的不同,也並非全是“抱香枝頭”,有些菊花也會落滿一地金黃。因為這件事,相傳蘇軾和王安石還鬧過一段“公案”:

相傳有一天,蘇軾去拜訪王安石,王安石沒有在家。蘇軾閑坐無聊,見王安石的書桌上有一首詠菊詩,剛寫了兩句:“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蘇東坡看了,大為不然,菊花傲霜——“隨你老來焦幹枯爛,並不落瓣”,安能像春花一樣灑落滿地?於是他便提筆續詩兩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

王安石回來後,看了這兩句詩,決定用事實說話,教訓一下蘇東坡,於是把他貶為黃州團練副使。蘇東坡在黃州過重陽節時,連日大風,隻見菊花紛紛落下,滿地鋪金,“枝上全無一朵”。這時他想起給王安石續詩的事來,不禁目瞪口呆,半晌無語,恍然悔悟到原來是自己少見多怪。

這段故事出於馮夢龍的《警世通言》第三卷,戲說的成分居多,但菊花因品種的不同,有的落瓣有的不落瓣卻是事實。李清照的“滿地黃花堆積”,想來也是落瓣的菊花。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菊花的隱者形象|

前麵提過,宋代周敦頤曾稱菊花為“花之隱逸者”,確實,菊花的形象大多時候都像是一位獨守田園、超脫塵世的隱者。林黛玉“魁奪菊花詩”中的最醒目的句子就是:“孤標傲世偕誰隱,一樣花開為底遲。”

早在屈原的《離騷》中就寫道:“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但菊花得以成為隱士形象代表的最大功臣,當屬陶淵明。所以李清照在詠白菊的《多麗》一詞中說:“屈平陶令,風韻正相宜。”林黛玉菊花詩也說:“一從陶令評章後,千古高風說到今。”

在陶隱士以前,其實菊花早已是不少知名人物筆下的“常客”,如漢武帝劉徹在《秋山辭》中就讚過:“蘭有馨兮菊有芳”,魏文帝曹丕也在《與鍾繇九日送菊書》中誇過菊花“含乾坤之純和,體芬芳之淑氣”,鍾會《菊花賦》中同樣讚道:“何秋菊之奇兮,獨華茂乎凝霜。”

花開不並百花叢,獨立疏籬趣無窮。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鄭詩的後兩句,應該說是借用了朱淑真的詩句,但是絕非簡單的搬用,朱淑真是“枝頭老”(女人都怕老),鄭思肖卻改成“枝頭死”,更加悲愴慷慨,而“不隨黃葉舞秋風”,用了“黃葉”“舞”等字樣,淒婉中有靈動的感覺,確是才女的筆觸,但鄭思肖的“何曾吹落北風中”,用北風比喻占了漢家江山的蒙古人,十分貼切深刻,“何曾吹落”四字,也讀來鏗鏘有力,擲地作金石聲。

菊花的節操,也不僅僅是中土漢人們稱讚,遼國丞相李儼曾作《黃菊賦》獻於遼帝耶律洪基,耶律洪基也題詩稱讚菊花:

昨日得卿黃菊賦,碎剪金英填作句。

袖中猶覺有餘香,冷落西風吹不去。

附帶說一下,菊花因品種的不同,也並非全是“抱香枝頭”,有些菊花也會落滿一地金黃。因為這件事,相傳蘇軾和王安石還鬧過一段“公案”:

相傳有一天,蘇軾去拜訪王安石,王安石沒有在家。蘇軾閑坐無聊,見王安石的書桌上有一首詠菊詩,剛寫了兩句:“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蘇東坡看了,大為不然,菊花傲霜——“隨你老來焦幹枯爛,並不落瓣”,安能像春花一樣灑落滿地?於是他便提筆續詩兩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

王安石回來後,看了這兩句詩,決定用事實說話,教訓一下蘇東坡,於是把他貶為黃州團練副使。蘇東坡在黃州過重陽節時,連日大風,隻見菊花紛紛落下,滿地鋪金,“枝上全無一朵”。這時他想起給王安石續詩的事來,不禁目瞪口呆,半晌無語,恍然悔悟到原來是自己少見多怪。

這段故事出於馮夢龍的《警世通言》第三卷,戲說的成分居多,但菊花因品種的不同,有的落瓣有的不落瓣卻是事實。李清照的“滿地黃花堆積”,想來也是落瓣的菊花。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菊花的隱者形象|

前麵提過,宋代周敦頤曾稱菊花為“花之隱逸者”,確實,菊花的形象大多時候都像是一位獨守田園、超脫塵世的隱者。林黛玉“魁奪菊花詩”中的最醒目的句子就是:“孤標傲世偕誰隱,一樣花開為底遲。”

早在屈原的《離騷》中就寫道:“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但菊花得以成為隱士形象代表的最大功臣,當屬陶淵明。所以李清照在詠白菊的《多麗》一詞中說:“屈平陶令,風韻正相宜。”林黛玉菊花詩也說:“一從陶令評章後,千古高風說到今。”

在陶隱士以前,其實菊花早已是不少知名人物筆下的“常客”,如漢武帝劉徹在《秋山辭》中就讚過:“蘭有馨兮菊有芳”,魏文帝曹丕也在《與鍾繇九日送菊書》中誇過菊花“含乾坤之純和,體芬芳之淑氣”,鍾會《菊花賦》中同樣讚道:“何秋菊之奇兮,獨華茂乎凝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