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把工作帶回家
不把工作帶回家,這看似簡單的事情對於現代人來說似乎越來越困難。白天中固定的八小時屬於工作,其他的時間屬於生活,即使再忙,在下班的那一刻就是“終止點”在這樣一個不停追逐的年代,這般“循規蹈矩”者該是為數不多的。
下班後,我們每天都應該保留一段真空的時間,不去管明天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會要準備,不去管明天還有幾位很重要的客戶要接待,不去管明天要公布一些重要數據,回到家裏洗澡換了睡衣後,所有工作上的事都被束之高閣了。如果不是周末,這樣的真空時間很短很短,說不上幾句推心置腹的話就已經是半夜了,但都無所謂。相互依偎著看看書、看看節目,不需要言語,一個眼神、一杯熱牛奶就溫暖了彼此的心。這才是最好的驅除疲勞的良藥,所有工作上的不順和煩惱都會煙消雲散。
家,不僅是一個休息的場所,它更是我們心靈的港灣,在這裏,我們可以補充能量,享受親情的溫暖,忘記塵世的複雜,擺脫世俗的壓力,回歸最真的本我。
現代人喜歡讚美家,喜歡歌頌家,總是喜歡把對家的感情在詩行中宣泄,而在現實生活中卻有無數的借口遠離家。現在有太多的人沒時間回家吃飯,即使回家,也沒時間休息,必須繼續工作,這是個誤區,也是個怪圈,把工作帶回家,回了家還是工作,工作剝奪了家庭所有美好的東西。越來越多的人在這樣的怪圈中迷失。家,也完全失去了它那些美好的意義,剩下的,隻是那些又酸又澀的詩行,沒有意義的詩行。
可能,我們這個時代,加班是時尚,把工作帶回家是一種流行趨勢吧。不過,現代人,在你追隨時尚的同時,你沒有發現自己的損失嗎?是的,你很努力地工作,你想讓妻兒老小過上好日子,可是,在你一味地忙著工作的同時,你已經把自己所有的時間都投入進去了,甚至是那可憐的家庭生活的時間。這難道不是一種悲哀嗎?這難道不是一種得不償失嗎?
生活是生活,家是家,在家裏,我們要的是家庭的生活,要的是天倫之樂。家庭的屋簷下,不應該有工作的空間。從現在開始,拒絕把工作帶進家門。
不要身體在家,腦袋在辦公室
工作就是工作,休息就是休息,這兩個概念是絕不能混在一起的。如果你總是把它們混在一起,那麼結果隻能是工作沒有效果,同時身心皆疲憊。現代社會,適應快速發展的科技步伐的同時,建議你把工作和休息分開,把回家作為這一分界點,千萬不要身軀在家裏,大腦還在辦公室。
我們常在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家的含義。有人說,當你遭遇風雨時,家便成了一個溫暖的避風港,世界上有多少的避風港,就有多少的家;也有人說,家是愛的小屋,家是心靈的港灣,家是我們每個人都想擁有的地方;還有人說,家是吃飯最香、睡覺最甜的地方。家是我們生活必需的據點,隻有經常吃飯的地方才能夠稱之為家……
不難發現,無論怎樣來界定家的含義,有一點都是共通的——家,應該是我們累了想休息的地方。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更不能把工作這本應該在辦公室完成的事帶回家,更不能是身軀在家裏,大腦還在辦公室裏。這樣的行為是對“家”的一種忽視,你忘記了,在家裏,你不再是什麼設計師、總經理,你隻是普通的家庭一員,一位丈夫或是父親,或是妻子……工作中的角色在辦公室裏才會得到更好的詮釋,在家裏,並不適用。
曾經讀過這樣的一個說法,很有趣也很有道理,現在和讀者朋友們分享一下,希望您在輕鬆之餘可以多一些體會:
構成家的因素裏沒有金錢、利益以及權利。
構成家的最基本要素是房子,四麵有牆,上麵加個頂,不需要很複雜,能遮風避雨就行。據說,有多少房子,就有多少家。
構成房子的基本要素是門,用來保護房子裏的人的隱私,使房子裏的人更自在。據說,有多少門,就有多少家。
家裏還要有燈光,當夜幕降臨的時候,那窗口的燈光給了多少人希望和溫暖。據說,有多少燈,就有多少家。
房子裏必須有男人和女人,時而為雞毛蒜皮的事吵架,時而甜甜蜜蜜,從此家裏有了情趣。據說,有多少男人和女人,就有多少家。
構成家的要素還不能少了孩子,他們是男人和女人愛情的見證,也為這個家增添了活力。據說,有多少孩子,就有多少家。
沒有人能說清楚到底有多少個家。但也有的說,隻有一個家,它就是房子、門、燈光、男人和女人以及孩子。
完成工作後,請回歸你的家庭身份,不僅僅拖著疲憊的身體,也帶著自己漂泊的心,回到家,回到那讓你身心都可以得到放鬆的港灣……
保持自己的業餘愛好
據不完全統計,不管在東方還是在西方,工作狂”的數量都在與日俱增。美國的工作狂在過去的10年裏增加了5成,日本達到7成,而中國也至少4成。日本、中國等許多國家的老詞典還把“工作狂”列為褒義詞,或者中性詞。很多企業老板或公司領導還誤以為“工作狂”的忘我精神會創造巨大的效益,是其他員工的榜樣,所以很多“工作狂”被評為了先進,成了工作骨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