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無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恒在一刹那裏收藏。
“春來草自青”所試圖表現的禪的境界,極其樸素、單純,但同時它也豐富而深刻。
禪表現為各種藝術形態時,常常呈現出恬靜、幽寂的風調,這在日本的禪文化中尤其顯得突出,譬如茶道進行的過程安靜得近於肅穆,日式庭院也總是散發出一種清冷的氣氛。但這並不妨礙禪的感受、思維和表達,同時又是生動而活潑的——事實上,“活潑潑”正是禪家的熟語 ①;而且也正是因為禪家的運用,它才越來越被人們熟悉,成為一個日常化的詞語。早在唐代,趙州從諗就說過“禪者,活潑潑也,非枯木死灰”(《趙州禪師語錄》),宋代高僧大慧宗杲也說,禪者的思維“如水銀落地,大①“活潑潑”,也寫作“活”,本意指魚尾靈活擺動的樣子,形容一種充滿生機而富有靈性的狀態。
底大圓,小底小圓,不用安排,不假造作,自然活潑潑地,常露現前”(《大慧禪師語錄》)。
而禪宗之所以重視“活潑潑”三字,一方麵因為禪悟是“直指人心,明心見性”的過程,不能容忍任何矯飾和造作的成分,同時也因為禪者之間的應對或禪師對門人的啟導,都是隨機而發,如電光石火,不遵循任何固定程式。而說到底,禪悟所追求的就是精神的解脫。禪者認為人的心性和真如法性本屬一體,在無遮蔽狀態下,本身充滿了活潑的生機。
宋代理學受禪宗影響很大,“活潑潑”也成為儒者的常語,朱熹尤其喜歡用。他說“天理”的流行是“活潑潑地”,做學問的功夫也應該是“活潑潑地”。總之,理學家雖然把道德修養放在最高的地位,但他們也希望這種修養的達成與人的自然心性一致,因而反對古板、僵化的思想與方法。朱熹有一首《觀書有感》,就講到這個道理: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鑒”是鏡子。古代的鏡子是銅鑄後用特殊的技藝磨光的,容易弄髒、被鏽蝕,所以平時要收藏在鏡匣裏,要用時才打開。首句形容小小池塘像一麵剛剛打開的鏡子,不僅是說它清澈,而且表達了目光觸及時一種欣喜的情緒。
鏡子的功用是照見物象。那麼在“半畝方塘”這片如鏡的水麵上可以看見什麼呢?天光雲影,彼此相映,在水波上閃耀浮動,何其美妙!以“共徘徊”形容“天光雲影”,是個極漂亮的句子。它既寫出了由於水波蕩漾而造成的倒映景象的特點,同時渲染了一種富於活力的氣息,好像池塘是有生命的,外界的景象一旦映現在它的水波上,就形成活潑的意態。要知池塘雖小,它可以容納的世界卻是極為廣大和高遠,並且豐富而生動。
當然這需要條件,所以在第三句用提問方式轉折:它怎麼能夠如此清澈?進而逼出總結性和高潮式的末句:就是因為有“源頭活水”不斷地注入其中!
就這首詩的喻意來說,“半畝方塘”是指人的心境。古人常用“方寸之地”來形容人心,言其體量甚小。可是人的精神世界又是多麼神奇多麼廣大啊,古往今來,天文地理,它真是無所不能容納。並且,它也並不隻是被動地反映美妙的大千世界,它還品味萬物,給萬物以新的生命和風采。用小小池塘中“天光雲影共徘徊”這樣美麗的景象來象征人的精神世界,令人感受到一種欣欣然的生氣。
當然人心各別,其境界相去不可以道裏計。怎樣才能保持清明廣大而生機勃勃的心境呢?“半畝方塘”因有“源頭活水”
的不斷補充而“清如許”,人的精神世界也需要活的源頭。這首詩最早抄錄在朱熹給許順之的書信裏,在這前後朱熹和許順之有多封書信往來,討論理學問題,這首詩裏隱指的精神源頭,理當就是他所說的“活潑潑地”流行不息、使萬物充滿生機的“天理”,而不是簡單地指通過讀書獲取新知識。《朱子語類》記朱熹教導學生說:“那個滿山青黃碧綠,無非天地之化流行發見(‘見’通‘現’,‘發見’就是呈現的意思)。”在他看來,大自然四季風雲,草木榮枯,都體現著“天道”的深微,都感發著求道者心中的生氣。而當個體生命和天地至善之理融為一體時,他的精神世界就得以避免沉滯枯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