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春來草自青(1 / 2)

禪在自然中,也在樸素的生活中。

禪者在表達打破一切思想權威的態度時,表現出十分雄邁的精神氣象。但另外一麵,禪又是非常平易的,它親切地融入平凡的日常生活與自然環境,看花開花落,風生雲起,聽牧童吹笛,翁嫗閑話,於此感受人生的自在。可以說,在禪的理想境界中,“禪”的觀念、意識已經消失了,隻留下生活與自然。有一句話可以表達這種意味,就是“春來草自青”。

“春來草自青”曾經在2008年被用作山東省的高考作文題目,因此引起一番議論。這句話字麵很淺,不過說到了春天草木就自然地萌發、生長,但由此可以引發的東西卻非常豐富,是禪師喜歡說的一句話,《五燈會元》記載有好幾個例子:

卷六,記西川靈龕禪師之事,僧問:“如何是諸佛出身處?”

師曰:“出處不幹佛,春來草自青。”佛或者“佛陀”,原本是釋迦牟尼的尊稱,但佛教流傳過程中,形成眾多佛的名目,是所謂“諸佛”。僧人所提的問題,意思是諸佛憑借什麼而成佛,也就是佛性根本是什麼。而西川靈龕則告訴他這個問題沒有意義,萬物自然,就是最高的真實。換言之,世界的本質並沒有隱藏在世界的後麵,它直接呈現於現象之中。

卷十五,記雲門文偃禪師之事,僧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曰:“春來草自青。”這個提問及回答與上例幾乎同出一轍。

宋代雲峰文悅禪師似乎被門徒不斷提問攪得心煩了,他在《原居》詩中寫道:

掛錫西原上,玄徒苦問津。

千峰消積雪,萬木自回春。

穀暖泉聲遠,林幽鳥語新。

翻思遺隻履,深笑洛陽人。

“掛錫”本來是指雲遊僧人臨時在某個寺廟中居留,用在這裏主要是表現一種閑散的生活姿態。可是“玄徒”就是參禪的僧人,卻苦苦地追問不休,想要從他這裏知道修成正果的門津。

其實那些問題本來就沒有意義,又怎樣去回答他們呢?不如一起欣賞眼前景象吧:群峰積雪消融,萬木回春,一片翠色。陵穀溫暖,泉流豐沛,可以聽到水聲傳向遠方;深幽的山林中鳥兒啼鳴,那聲音帶著春天特有的歡欣。

明·文椒·花鳥圖深幽的山林中鳥兒啼鳴,那聲音帶著春天特有的歡欣。

與“春來草自青”一樣,這裏“萬木自回春”用了一個“自”

字作為強調,它和“鳥語新”的“新”字,都著意凸現大自然內蘊的生機適時而勃發。

哪裏還需要苦苦追尋什麼“祖師西來意”呢?傳說達摩這位禪宗的祖師在中土隻留下一隻鞋子①,想起來他辛苦傳播禪學,惹得無數後來人爭相說“禪”,實在也是可笑的事情。

雲居曉舜禪師更爽氣,他上堂開講就宣稱:“聞說佛法兩字,早是汙我耳目。”他說你不要跟他說什麼“佛法”,他也根本不懂禪:

雲居不會禪,洗腳上床眠。

冬瓜直侗,瓠子曲彎彎。

冬瓜是直的,瓠子是彎的,這是什麼了不起的知識嗎?這裏麵有什麼了不起的道理嗎?

你要問舜老夫(雲居曉舜的別號),他會告訴你:沒有什麼知識和道理藏在裏麵,不過是冬瓜直、瓠子彎。要不然,打你三十棒試試?

詩人也以他們的方式,直接從自然中感受禪意。如劉長卿的①《祖堂集》載:東魏使臣宋雲出使西域,歸途中於蔥嶺(帕米爾高原)遇見達摩手拿一隻鞋子自東往西而來。返回洛陽,才知達摩已於數年前去世。後來人們打開達摩的葬塔,果然除了一隻鞋子別無他物。

《尋南溪常道人》:

一路經行處,莓苔見屐痕。

白雲依靜渚,芳草閉閑門。

過雨看鬆色,隨山到水源。

溪花與禪意,相對亦忘言。

“尋”是尋訪,也就是事先沒有約定的訪問,因而沒有遇上也是可以預料的結果。但尋訪的過程,卻增加了對隱居生活的理解與感受,這就構成了詩意。唐詩裏屢有這樣寫的,如賈島有《尋隱者不遇》。“常道人”是誰不太清楚,但不一定是道士。

在唐代,僧人,或者泛義上的修道之士也可以稱為“道人”,而從詩末的“禪意”來看,更大的可能是一位佛教信仰者。

隱者的居所在僻靜之處,一路走來,山徑上滿是莓苔,印著履痕。若是熱鬧的地方,腳印疊著腳印,互相磨滅,不會有苔蘚也不能留下足跡。這些履痕是隱者生活的印跡,它讓探訪者感到親切,也有幾分神秘。

到了門前,往遠處看,是靜靜的水洲,上空有些白雲飄浮。

雲和水本不相屬,但雲的柔和嫻靜,倒像是依戀著水渚。往近處看,常道人住處的門關著,門邊長著許多青草,更顯得那是“閑門”。沒有見到人,隻見到一派幽寂恬靜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