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地說,溝通就是指人與人之間的思想和信息的交換,將信息由一個人傳達給另一個人,逐漸廣泛傳播的過程。注意,它是一個過程,而非一種結果!
著名組織管理學家巴納德認為“溝通是把一個組織中的成員聯係在一起,以實現共同目標的手段”。
對於企業來說,沒有溝通,就沒有管理。溝通不良幾乎是每個企業都存在的老毛病,企業的機構越是複雜,在企業內部的溝通就越是困難。往往基層的許多具有創新分量的意見,還沒有等到反饋至高層決策者,便已被層層扼殺,而高層決策的傳達,常常也無法以原貌展現在所有人員之前,從而使得口令與想法的執行走樣、失效!
溝通是種思維方式!
在美國,有一位公司總裁去女兒幼兒園參觀孩子們的書畫比賽。他看到一幅《陪媽媽上街》的畫,裏麵沒有高樓大廈,沒有車水馬龍,有的隻是數不清的大人們的腿。他感到很奇怪,最後是幼兒園老師幫他解開了疑惑——幼兒園的孩子身高幾乎還不到大人的腰部,他們上街看到的除了大人的腿還能是什麼?
於是他想,孩子們上街時看到的隻是大人們的腿,這是身高決定的;同樣道理,公司員工能看到的是自己的工作、利益和前途,並不是每個人都像總裁一樣思考公司的未來,這是環境決定的。因此不要指望別人都和你的見識一樣。之後,他開始加深與員工的交流,公司的業績也隨之突飛猛進。
站在什麼角度、以什麼樣的思維看問題,這是溝通中的一個關鍵!
盡管現代化的通訊設備非常神奇,但卻無法穿透這種看不見的“牆”。在很多人的觀念裏,溝通還隻是一個關於說話的問題,會不會溝通就等同於會不會說話。實際上,溝通並非如此簡單的問題,很大程度上,溝通必須內化為一種心態,而不是刻意的恭維身邊的人,更不是不聽的敘述,那是話癆,而非溝通!
溝通中“溝”是手段,“通”是目的。
怎樣才是真正“通”了呢?“通”就是對方被你影響了,甚至按你的意思做事情了。如果溝通以後,對方沒有“通”,那就隻被你“溝”了一下而已,沒有達成溝通目的。因此關鍵在於“我們說什麼並不重要,別人聽到什麼才真正重要”。這需要更高的技巧,與人交流要求我們巧妙地聽和說,而不是無所顧忌地談話。
那麼,穿越各種職業訓練教材的迷霧,如何來選取最實用的職業溝通方式呢?
第一,必須因人而異,因情況而異,對症下藥才能獲得預期效果!
對待性格怪異的人:首先應做到尊重對方,千萬不要有任何先入為主的偏見。更重要的事,你要在交往中了解他的內心世界,應對他特殊的性格采取不一樣的交往方式,機智靈活,沉著應付,才會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果他被你的誠心感動,或許他會比別人更容易成為你事業上的好幫手!
對待目中無人的人:如果你受到這類人物的攻擊,與他們爭辯毫無意義,你不妨一笑而過,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腳踏實地地作出成績,用事實說明一切。上司心裏也有一個小算盤,誰的能力強,誰的功勞大,自然會看得八九不離十!況且,要想得到目中無人之人的肯定,隻有一條路可走,那就是你一定要做到比他強至少10倍!
第二,如果對方無論在職位還是能力上皆高於自己,該怎麼做?
首先克服你的畏懼和嫉妒心理,我們一方麵要尊重於彼,另一方麵也立足於自己,守住方寸,保持本色,自然而正常地交往,不必拘謹。這反倒能顯示自己的交際魅力,會贏得對方的認可和尊重,尊貴者會更樂意與我們發展友情。切忌驚慌失措,手都不知道放在哪裏合適!
此外,要有謙和的心態,承認並由衷地表達對對方的認同,不要因為嫉妒而格外地張揚自己,變成他人麵前表演舞蹈的小醜!班門弄斧的結果隻有一個,那就是砸了自己的腳趾頭!
第三,溝通中幾個需要注意的小原則!
雖然個人的溝通方式可以有很多種,但有一些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原則是不能改變的:
1.不要在情緒化的狀態下與人溝通!不冷靜、不理智的溝通是無效的,還容易出口傷人,如果你不小心割破了對方的皮膚,傷口很快便可愈合,但如果你不小心說話觸到了對方的痛處,很可能成為他一生都記恨的人!
2.一定要有耐性!反複的溝通不代表沒有效率,相反,隻要能夠達到結果,工作的效率提升是會出乎你的意料之外的!
3.敢於承認自己的錯誤,敢於說出“對不起”!承認錯誤是勇氣的表現,也是真誠的表現,不敢道歉的人代表著能力的弱勢!沒有永遠正確的人,沒有完美的人,有時候,讓別人看到你的過失,反而更容易達到溝通的效果!
4.對他人有一種天然的仁愛之心!所謂大愛無言,仁愛之心不是用語言說對你多好,而是一種不需要表達的、內化的氣質,一個懂得仁愛智慧的人,必將所向披靡!
5.懂得換位思考,尋找對方心理弱勢!這不是教你用敵對的心態對待他人,找到對方心理弱勢的意思是找到你與之溝通最有效的那個觸碰點!你必須知道對方最渴望的是什麼,才能引起他的高度關注!
人們常說溝通是一門藝術,的確如此,因為一個活在社會裏的人,最基本的能力便是溝通!你必須在這個基本能力上下一些功夫,你將發現你的一點思考都會受用無窮!
與上下級溝通中最忌諱的10件事
現實生活中,就是有一些人,即便懂得溝通的重要,但總是無法做到有效的溝通,工作與生活會受到雙重阻礙!那麼,換一個思維角度:
你可以不知道你應該去怎麼做,但你必須知道你絕對不應該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