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實工作中,很多做基層員工的人往往目光短淺,認為公司未來的發展與己無關,公司興衰是老板的事,我隻是一個小小員工,沒有什麼責任和義務去關心它的發展,隻要關心好自己的前途就可以了。甚至在這類人眼裏,對公司事無巨細的認真關心的人都是傻瓜,公司又不是自己的,贏利與否,贏利多少都與自己無關。更有甚者,認為老板是剝削階級,自己隻是老板的賺錢機器而已。因此,他們不僅不努力工作,反而時常偷懶、拖拉、懈擔
這樣的人首先就是一個不負責任的人,眼高手低,一旦公司進入調整期,或者老板請他們走人,或者他們自己就先撤退了,而到了另外的公司,也依然如故!談何前途?
實際上,一個公司若能做到給新人上升的空間,是很不容易的,越是係統成熟的大公司,越是不容易融入新鮮血液!
有這樣的一個有趣的實驗:
籠子裏養著五隻猴子,然後在籠子中間掛一個香蕉。猴子因為喜歡吃香蕉,所以就爭著去夠,但是籠子上安裝的溫水器立即噴向所有猴子,如果有哪隻猴子試圖去夠香蕉,則所有的猴子都要遭受被淋濕的痛苦。
後來,一旦有猴子蠢蠢欲動想夠香蕉,其他猴子便暴打它一頓,到最後幾乎所有的猴子都被打過,大家一致認為夠香蕉就會帶來淋濕的後果。不能試圖去碰香蕉成為這個群體中的行為準則。
當飼養員用一隻新猴子換了一隻老猴子之後,新猴子興奮地去夠香蕉的舉動被所有的猴子懲罰了,它莫名其妙地看著這個群體,不知道自己哪裏錯了,當它有夠香蕉的舉動時就被暴打懲罰。飼養員逐一換掉了原來所有的猴子,但是新的猴群中每個猴子都因為試圖夠香蕉而被暴打過,不能試圖去夠香蕉成為這個群體中的潛規則。
因此,企業的製度和文化氛圍也十分重要,過於迂腐的企業往往不容易上升,發展後勁也不是很足。在選擇自己職場位置的時候,就必須雙眼齊看!
一眼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1.企業的產品發展方向是不是符合社會主流發展的需求?一個企業的根本思維不能偏離社會主流,否則,企業可能會存活下去,但很難做大!
2.產品是否符合產業結構在未來的調整方向?尤其要關注那些成立時間不長,但是很有發展前途的新企業,不失時機地加入這些企業,對以後自己的發展相當有利!
3.企業的牌子也很重要,重視品牌建設的公司,重視企業文化的培育,其用人也一定重視個人品牌,往往重視對員工的實際培訓。而那些職工持股、技術人員持股比例較高的企業,往往氣氛更加民主。
4.老板用人的眼光如何?是任人唯親還是任人唯能?企業是否尤其重視員工做事的創新思維?隻有有創新欲望的企業,才有資格在未來的競爭中獲勝。
5.企業產業發展方向是否“聚焦”?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邁克爾·波特曾提出三項企業競爭策略,即成本最低化差異化和聚焦。如果企業大撒網,建立很多效益行當,那麼,它早晚會遭到被拖垮的危險!
一眼看職位發展潛力。
隨著中國職業分類與國際社會逐漸接軌,職位與你的工作、報酬、將來的發展機會等有著直接的關係,比如,同樣的文秘專業畢業,你應聘部門文員,她應聘的則是部門經理秘書,這兩者身份、待遇有很大差異,而且對你以後晉升、尋找新的工作都有較大影響。
1.職位不在於高低,而更在於你跟隨什麼樣的上司,因為上司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你的上升之路,如果你所在的部門是一個勤懇的、有奮鬥意識的部門,那麼,不論你職務多低,隻要有能力,很快就會得到認可與提升!不要在那些混日子的人群裏呆著!
2.你的技術和才華在部門裏是否是獨一無二的?遵循競爭的差異化原則,隻有那些異於競爭群體中其他人的人才具備更高的發展潛力。
現代職業人往往追求的是個人職責的大小,他們認識到社會總在變,必須要為自己的未來做準備。尋求更大的職責,良好的人脈關係和更多的培訓和提高的機會,應該是現代職業人最佳的選擇。
述職關係較為靈活的具有橫向組織的機構成為現代職業人的最愛,他們的觸須總是朝向外界,直接朝向買方市場,接觸第一手資料,從中尋求新的機會。當幾個有競爭力的雇主提供的錢都差不多時,他們追求的肯定是另外一些東西——需要培訓以使自己安心確保能順利升級,這不僅是為了頭銜,而且是出於自我發展的意願。
現代職業人最重要的一個標誌就是:在等待他人開發的同時能夠進行自我開發!自我開發則需要具備現代職業素質,所謂現代職業素質,往往包括:現代職業能力——對現代工具的熟練運用;現代職業道德——誠信;現代職業禮儀——機會的優先權;現代職業精神——永恒的競爭力。
未來學家佛裏曼在《世界是平的》一書中預言道:“二十一世紀的核心競爭力是態度。”
美國成功學院對1000名世界知名成功人士的研究結果表明,積極的心態決定了成功的85%!每個人都無法決定自己人生的開端和結局,也不能控製別人的思想或行動,你不能改變公司的行為如同你不能改變城市,但是我們畢竟可以選擇自己心態的好與壞,人們常說,“生活如一麵鏡子,你微笑,它便微笑,你哭泣,它便哭泣。”
因此,世界如何,全看你的態度如何!你的職業將走到什麼樣的高度,同樣取決於你的眼光與心態!什麼樣的人擁有權力?老板?非也!隻要做事主動的人,在本質上就是擁有權力的人!最牛的打工者的道路從來不是哪個老板給的,而是自己走出來的!
裁員並不代表災難,相反卻代表新的轉折
裁員這個話題是職場中的冰山,很大,卻沒人願意去碰。但往往現實如鐵,早在2001年7月,愛立信在全球範圍內裁員22,000人;同年8月和10月,富士通共裁員20,9000人;而在此之前的3月摩托羅拉裁員人數已達到了39,000人。2008年5月,惠普公司裁員人數達6500人,達到了其預期目標裁員1.5萬的一半;8月,西門子表示將對ICN進行第四輪裁員,裁員總數將累計達到20,500人,占原有員工數的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