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讓市場自身走出危機—應對危機的最佳方法(2 / 3)

張維迎:任何現象都可能有一定的周期,但我剛才是說,抬房市,這本身就是一個不恰當的政策。這個不恰當政策還導致了一些房市本身的投機性。任何可投資的東西都有一定的投機性,這兩者是聯係在一起的。

還有一點,我覺得房子的問題應該好好研究,究竟問題出在什麼地方。是土地的供應量的問題還是其他問題?我們現在討論房價都有一個錯誤的理論:為什麼房價高?是因為政府賣地,地價高,所以把房價抬上去了。這個是不符合經濟學的基本常識的。經濟學的基本常識就是地價高是由於房價高,而不是房價高由於地價高。因為房價高,所以大家都競標土地,競標土地的人多了,在給定土地供應量的情況下,就會把土地的價格提高。所以在這個意義上來說,你要解決房子的問題,隻能從土地的供應量上解決。如果土地的供應量不解決,就是土地白送人,房價仍然壓不下來,不過誰有門路得到這塊土地,誰就把錢賺了。

這種土地的招標、拍賣本身不是房價上漲的原因,但是我們現在都把它歸咎為房價上漲的原因,我覺得這是非常荒謬的事情,這本來是經濟學的一些基本常識。

訪談人:現在政府也出台了一些措施控製房價,比如限製多套房貸、征稅,這些措施對房價有什麼樣的效果呢?

張維迎:這個東西很難講。短期內來講當然可能會抑製一些需求,有一些效果。問題就是你願不願意長期執行這種政策。從我們國家過去的經驗來看,今天這種政策會帶來下一個反彈,所以我覺得這個本身是很危險的。大家的知識都很有限,我們不要以為自己高明得可以操縱市場,在這種情況下最好是以不變應萬變。如果我們以為自己很高明,老想一會兒壓下去,一會兒抬上來,好像可以人為操縱這個市場,最後就會出現非常糟糕的情況。

訪談人:要不要采取類似加息這樣一些信貸緊縮的措施?

張維迎:要討論加息不加息的問題,應該依賴於長期的經濟判斷,我們現在宏觀政策的最大毛病就是過分被眼前的這些高低來左右,結果迷失了大方向,這是最危險的事情。

訪談人:收入問題也是大家非常關注的問題,一方麵物價在很快地上漲,但是另一方麵普通老百姓的收入卻很少有增長。2010年政府出台了一些措施,比如提高最低工資,還有搞什麼工資集體協商製度,另外還有一些學者呼籲要學當年的日本,搞收入倍增計劃,您覺得這些措施對老百姓的收入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張維迎:從長遠來講,對老百姓的生活沒有什麼正麵的影響,可能還會有一些負麵的影響。

我舉個簡單的例子,好比北京的保姆,三四年前的工資隻有800塊錢,現在已經漲到2000了。有哪一個政府部門去為她們說過話?沒有!這就是市場。市場有供求關係,它會指導平衡。我們的和諧社會,或者中庸之道,價格,包括工資,就是平衡各種利益的機製。過多的人為強製去幹預它,不一定給當事人帶來好處。原因很簡單,如果我們可以人為地幹預它,說現在把每個人的工資提到每年100萬,中國就富有了?不會!恰恰可能就崩潰了!應該相信市場的力量。

為了普通勞工的利益,最好是允許企業自由競爭。對賣家最好的事情,就是讓買家競爭;而對買家來說最好的事情,就是讓賣家競爭,這是最基本的道理。如果我們能夠很好地推進市場自由競爭、自由準入,那麼收入分配自然會達到一個均衡。如果人為改變它,帶來的後果就會比較嚴重。

我知道,現在大家對這個問題可能有一些誤解。經濟在發展,自然各種市場上的力量都在動,工資就會起來。尤其中國的勞動力,計劃生育政策使得現在每年新增的勞動力在大幅度下降,如果中國經濟每年以7%、8%的速度增長的話,勞工的工資一定是會持續上漲的。不需要你人為的什麼政策不政策,它都會上漲。如果出台的政策和市場的力量是相一致,等於沒起作用,但是如果不一致的話,就起了副作用。

訪談人:有很多人認為,市場經濟雖然很有效率,但卻不太公平,他們認為市場經濟會拉大貧富差距,您是怎樣看待的?

張維迎:這個看你從怎樣的角度考慮了。在市場經濟當中我們更強調的是機會均等,就是平等的競爭,這個有敗有勝。但這是一個長跑,不是跑一圈你就贏了,要跑好多圈,所以平均來看,我們仍然能看到市場是一種把效率和公平很好結合的機製。

我們的社會也有好多的問題需要解決,但是我想現在最需要解決的是哪些?有一些是先天性的不利條件,那我們要幫助它。比如有些殘疾人,沒有工作能力,這些人需要幫助;還有一些孤寡老人,我們要幫助;還有一些人,由於特殊的原因遭到災害了,好比四川地震,我們要去幫助他們。

還有一些我們可以幫助他們提高自己的能力,就像中國古人講的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你教他怎麼釣魚,比給他一條魚更好。如果我們讓更多的人有公平接受教育的機會的話,對降低收入差距的影響就會非常非常大。

從我們國家的情況來看,收入差距大,都在哪些地方?就是獲取特高收入的這些人,好多都是不合理的。不合理不是由於市場的問題,而是說他有特權。控製了某種資源,控製了某種行政許可,那他就可以暴富。我們設想一下,如果把這些東西取消了,資源都是公開拍賣,拍賣的錢收歸財政,所有這些亂七八糟的許可都廢除了,就沒有這些東西了。現在好多看起來好像是市場導致的收入差距,實際上真正在背後操作的這隻手是政府,這是我們必須認識到的。

因為這個我專門作過一項統計分析。在全國30餘個省市裏,市場化程度高,政府行為比較規範,平均而言這個地方的收入差距反倒小;有一些地方,政府幹預很多,國有企業占的比重很大,政府財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很大,這些地方收入差距反倒比較大。這就跟我們好多人想的不太一樣了,一般人會想,國有企業多,政府財政支出多,應該會收入更公平一點,實際上不是。

企業家的工作是冒險的,而政府政策的不確定性很大。政府控製資源,就隻有一小部分人,或者膽子特別大的,或者有特別關係的人,才敢做生意,他隻要一做生意就會賺大錢。另外一些人就沒有這個機會,隻能打工,所以收入差距比較大。如果這個市場透明度高一些,政府控製少一點,所謂的風險也隻是市場的風險,不存在政策的風險,獲得資源也是靠自己的能力,而不是靠關係,就有更多的人從事企業家活動。競爭自然會把利潤降下來,收入差距分配就會小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