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大量的政府部門有任意、隨意創造權力的權力,這一點就更為可怕。好比一個人有病,比如有神經病,你跟他待在一塊,如果你知道他的神經病是從晚上7點到12點發作,就不需要擔心太多,因為你還可以白天睡個好覺,最害怕就是你不知道他的神經病什麼時候發作,那你就沒有辦法睡覺。我想,我們政府政策行為的不規範給市場帶來的影響可能同這個非常類似。現在來看,我們在這個方麵已經進入一個惡性循環:政府管得特別多,消費者、生產者都感到非常不確定,所以他們就追求短期行為,就坑蒙拐騙,政府馬上說這麼多坑蒙拐騙一定要進行管理,所以政府管得越多坑蒙拐騙就越多,坑蒙拐騙越多政府就管得越多,我們進入了這麼一個惡性循環。
所以,我提出一個說法:一定要像戒毒一樣戒除政府的管製。如果不下這個決心,如果把政府管製本身當做建立市場秩序的一種靈丹妙藥,我們隻能麵臨越來越多的欺騙行為。
當然,解決規範政府行為的問題要有一些耐心。老百姓跟政府之間是一種博弈,他們對政府行為的預期是在“聽其言、觀其行”的基礎上逐步形成的。
給大家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在農村的時候,我們那個生產隊種的樹經常長不大,為什麼呢?有的人偷著把它砍了,或者是被個人放的羊給啃了。生產隊負責人就商量說,這不行,集體種樹不行,應該分給個人。頭一天晚上把樹分給個人後,第二天早晨發現很多小樹都被砍了。樹都已經成了你的了,你為什麼還要砍?生產隊又說,這不行,趕快趁沒砍完之前收起來,然後就收了起來。過了幾年又不行又分,結果老百姓又砍,又收起來。這是一種思維方式。但是,你們要問老百姓為什麼要砍這個樹,就是因為他預期不砍的話,你會收的,結果你還真收了,對吧?所以,政府的行為剛好兌現了村民的預期,所以砍了收,收了砍,樹永遠也長不起來。最好的辦法是什麼呢?你要砍你就砍去,因為你砍了是因為你對我沒有信心,我就讓你砍去;如果不收這個樹,過幾年以後砍樹的人就後悔了,那些沒砍樹的人就得到實惠了,這樣大家就覺得樹真的是個人的了,不會被收走了,大家就都開始種樹,樹就會長成森林。這也是1978年之後實際發生的事情。
我想,政府管製也有類似的問題,開始放鬆管製時可能會出現一些混亂,但是經過一定的時間就會走上一個良性循環。但是,假如我們按照第一種思路,一看到市場秩序有問題,就馬上回過頭來用政府管製的辦法來解決,那我們就進入惡性循環。
我有個觀點,任何隨意地攪亂人們預期的政策都屬於破壞產權。你今天買了一輛富康車,很高興,你為什麼買富康車?是因為你預期可以在北京的大街上跑,但是沒想到買了不到一個月,政府突然宣布富康車沒有車尾巴不能上長安街,那你會有什麼行為?你開了一家飯店,如果你預期這家飯店可以永遠辦下去,你一定會講信譽,即使你自己不想經營了,要脫手出賣飯店,能賣少錢,也依賴於你的客戶量有多少;但是如果你預期政府任何時候都可能關閉這家飯店,你為什麼不宰顧客一刀?所以,規範市場一定首先要規範政府,沒有規範的政府行為不會有規範的市場行為。
我們在市場上麵臨著眾多的生產者、消費者,如果我們對自己的產權有一個穩定的預期,你要贏得這些客戶就得講信譽,要贏得每一個客戶,就要搞定每一個人。但是,如果要政府來判斷誰好誰壞,你就不需要搞定消費者,你隻要搞定政府官員就行了。搞定政府官員的成本比搞定消費者要低得多。任何搞房地產的人都知道,如果你在市場上賣給私人房子,要賣出去100套房子你就得搞定100家,100個家庭至少要200個人,因為夫妻兩個人還不一定能意見一致。但如果你賣給政府100套房子的話,有3套房子搞定一個房產處的人就可以了。我們可以看到,大量的假冒偽劣甚至合格的商標哪兒來的?都是由政府流出來的。
我要特別強調,我們不要給政府太多的權力,同時也不要讓政府承擔太多的責任。市場上,企業出現違法行為是企業自己的事,如果我們追究政府的責任,政府自然就要去管。這個飯店失火了,他要有保險,沒有保險是飯店老板的責任,他的保險沒到位那他可能要坐牢,他要賠償。但是,如果說這個飯店失火了是工商部門的責任,那工商部門最好不讓辦這個飯店。所以,我們不要給政府太多的責任,太多的責任一定會導致它對企業作出太多的限製,這樣會使得市場環境變得更為不確定。
第三個問題:建立一個良好的信譽製度、市場秩序,要求有一個很好的信息傳輸體製。
回到我們前麵講的例子,這個雜貨店的老板,你交錢了他不敢說你沒交錢,是因為如果他說你沒交錢你會把這個信息很快傳給好多人。假如你自己回去一聲不吭,所有的鄰居都不知道,那麼你交錢了他就敢說沒交錢。所以信息的傳輸是非常重要的。
簡單地說,我們一定要讓那些欺騙行為的信息盡快在市場中傳播開來,傳播得越快市場秩序的建立就越容易。因為現在的社會和過去的社會是不一樣的。我們現在叫大社會,在大社會裏,我們與交易對象經常隻見一次麵,不會每天都在一家商店買東西,或者不會隻向一個人買東西,我們要跟好多人進行交易。這樣的話,你騙了人,你騙過人的行為被下一個可能交易的人知道就非常不好。在農村,你借錢了,如果不還錢,全村人就都知道了,以後就沒有人借錢給你了。城裏就難了,你說你借給人錢,別人沒還錢你怎麼辦?你整天開著車在大街上喊叫誰借我錢沒還,人家說你這人是神經病。
為什麼在現代都市裏建立信譽要比鄉村社會困難得多?學過英文的人都知道有一個詞“gossip”(閑言),在傳統社會,“gossip”是一個很重要的信息傳輸機製。所以在現代社會裏能夠複製出來“gossip”的機製就變得非常重要了。現在我想這是有希望的,一個市場中,如果我們解決了前麵兩個問題,產權製度和和政府行為規範了,就會出現大量的專門傳輸信息的機構。我們知道,像美國的標準普爾、穆迪就是幹這些事的,其實好多投資銀行也是幹這些事。媒體報紙也非常重要。大家知道,如果一個報紙一個社會的媒體都在說假話,這個社會一定大部分人都在說假話。這是我講的建立信譽機製的第三個條件。
第四個,也要強調法律的作用。
我強調信譽機製並不是說法律不重要,事實上,好多情況下它們是互補的。
如果有一個良好的法律機製,我們就知道如果違法、不講信譽、不按照合同做事,就會受到懲罰,我們就會自覺守法,法律也可以促進信譽製度的建立。但是,我仍然要強調法律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在中國來講,我想重要的一點是什麼呢?是要使法律的執行變得更有效一些,僅僅有法律條文是沒有用的。我們中國法律的供給與法律的執行方麵太不成比例,我們有的法律數量遠遠多於我們能夠執行的法律,當然執行法律就要求政府本身不能幹預法律執行,法院本身要有高的積極性來執行法律。
這要歸結到一個法官的信譽問題了。如果一個法官不講信譽,這法律是沒有用的。但是大家想一想,我們國家的法官為什麼要講信譽呢?如果他是由政府部門不斷隨意地任命、更換,他不會有積極性講信譽的。在美國一個大法官是很牛氣的,他為什麼牛氣?他是公正的化身。但是我們的法官誰有這麼牛氣?沒有,他們不過是政府官員而已。當然,法官本身的素質也非常重要,這個不是短期內能夠解決的。
第五個問題,建立信譽也要求盡量減少政府部門的交易行為。
第一個例子中我們講的這個雜貨店老板之所以不騙你,是因為騙了之後你心疼錢,以後你就不再買他的東西了。如果你花錢沒有感覺,他要你10塊你給他10塊,他要你100你給他100,這個老板會不會講信譽?他不會講信譽。政府買東西是什麼意思呢?政府買東西就是這個意思。買東西的人被欺騙之後他本身並沒有受損害,因為他是給別人買東西,不是給自己買東西。
由於這個原因,我們經常看到的是買東西的和賣東西的合謀起來抬高價格。現在為什麼有那麼多回扣呢?就是與這個有關係。如果你自己買東西,這東西本來是100塊,他說105塊賣給你吧,我給你5塊的回扣,這有什麼意思呢?沒意思。但如果是政府買東西就有意思,我向你買這個東西,這東西本來值100元,我說我給你200元,你給我50元的回扣就行,我回到單位一報銷拿到200塊,你給我50元,皆大歡喜。所以說,如果政府部門作為一個重要的消費者、購買者,占的市場份額太大的話,秩序也就很難建立。
這是我們要建立一個良好的市場秩序、一個信譽製度需要解決的五個最重要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