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商業道德靠什麼—市場中的信譽機製(1 / 3)

建立市場的信譽機製需要解決五個問題:一、要有明確的產權製度;二、要規範政府的行為;三、有良好的信息傳輸體製;四、強調法律的作用;五、盡量減少政府部門的交易行為。

產權製度能讓人們建立長久穩定的預期。一個人的預期越長,他的行為就越規範,他就願意兌現自己的承諾,願意為了獲得長遠利益而犧牲眼前利益。

規範市場首先要規範政府行為。中國各政府部門有任意創設權力的權力,這是市場混亂的重要原因。政府管得越多,消費者、生產者越感到不確定,越追求短期行為,就坑蒙拐騙,政府就管得越多,進入惡性循環。

以上兩個問題解決了,就會出現大量專門傳輸信息的機構。簡單地說,要讓那些欺騙行為的信息盡快在市場中傳播開來,傳播得越快,市場秩序的建立就越容易。

法律也可以促進信譽的建立。當然,有效執法要求政府不能幹預法官事務。如果法官被政府部門不斷地、隨意地任命和更換,法官也不會有積極性講信譽。

最後,由於政府購買往往不遵循節約、透明的原則,如果政府部門作為一個重要的購買者,在市場交易中占份額太大的話,市場秩序也很難建立。

訪談人:20世紀初,西方商業經曆了資本的原始積累時期,確立了一個牢固的信條,就是明碼標價、童叟無欺。童叟無欺這個信條在中國人頭腦當中是根深蒂固的,因為我們的傳統道德是“仁義禮智信”。但是到了20世紀末,情況發生了變化,十分可惜的是,商業意識、現代意識進入到中國人頭腦中,但是童叟無欺卻沒有進去,而且明碼標價也做得很不全麵。今天,我們請來張維迎教授,給大家帶來一個從學術高度看商業道德和商業信譽的精彩報告。

張維迎:謝謝。首先我想問大家一個很簡單的問題,這個問題從一個故事開始。設想你到你們家樓下的小雜貨店買一罐飲料,五塊錢,你把五塊錢交給這個雜貨店老板,就要出門了。這時那個老板說,回來,別走了。你說,怎麼回事?他說,你還沒有給錢呢。你說應該怎麼辦?

有人會想,是不是應該去法院告他?但是仔細想一下,法院在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是無能為力的。為什麼呢?法律要解決問題,一定要使得在雙方當事人能夠明確的事實之外,法官也能鑒別這個事實。而在這種情況下,雜貨店老板說你沒交錢,你說你交錢了,你知他知天知地知,但法院是沒有辦法來判決誰對誰錯的。

這就是說,一個社會靠法律能解決的問題是有局限的。

大家可能想,為什麼這樣的事情我們一生中並沒有碰到過?不是絕對沒有,也許你在某一個大街上買了點香蕉,本來應該出五塊錢,結果你出了十塊錢。但為什麼在雜貨店裏沒有碰到這樣的事?這個道理很簡單:如果雜貨店的老板在你交錢以後說你沒交錢,你下次會不會再去這家店買東西呢?你肯定不會再去買了,你還會告訴你的鄰居,小老板是個騙子,你的鄰居也不會去買東西了。那這個雜貨店就該怎麼辦?關門了。

這就是我今天講的主題—市場秩序的信譽基礎。

簡單地說,建立一個市場經濟的秩序,信譽基礎是第一位的,法律可能是第二位的,我後麵要講到,這兩個東西在好多情況下是互補的。

我們中國以開始進行改革,已經走了30年。但是,看看我們中國的商業秩序,確實非常混亂,我們的商業道德非常差。去醫院看病的時候,我們經常懷疑拿的藥是真的還是假的,擔心別人給我們打針的針頭是第一次使用還是回收的;我們去買肉的時候,也經常擔心這肉是不是注水的;當我們受雇於一個老板的時候,都擔心他到時候會不會給我們發工資;當我們雇一個人給我們打工的時候,我們也擔心他會不會把公司的東西拿走,逃跑了;我們借錢給別人的時候,擔心他不還錢,如此等等。可以看出,我們國家當前的情況下,商業道德、市場秩序非常不盡如人意。我們可以比一下,現在是新的世紀,和100年前比一下,和1900年相比,我想現在中國的商業道德基礎可能不會比那時候好。

如果你們不信,請你們注意一下山西票號的故事。山西票號,作為中國現代銀行的雛形,它們有多少壞賬?再看一看我們現在的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等等,它們有多少壞賬?所以,我想這是應該引起我們所有政府官員、所有大眾關注的一個問題。

話又講回來,市場經濟一定要有良好的市場秩序,這個秩序一定要建立在良好的信譽機製之上。一個人的行為或者最優行為與他的生命預期有關。假如我預期隻能活一個星期,我發財最好的辦法是什麼呢?去搶你們的錢包。搶人東西是要判刑的,但是我不擔心這些事,為什麼呢?法院還沒有來得及開庭,我就已經死了,我何必在乎法律呢?但是當我預期要活很長很長的時間,搶人就不是最好的辦法。

舉這個例子也說明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建立信譽製度最重要的是有一個長期的預期。

一個人的預期越長,他的行為就越規範,他就願意堅持兌現自己的承諾。

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可以把信譽歸結為這樣一個東西,信譽就是人們為了獲得長遠利益而犧牲眼前利益,也許短期內我有得到好處的機會,但是我要放棄它,我不願意這樣,我不願意占這些小便宜,不願意去欺騙人,因為欺騙以後我就沒有了長遠的利益,我就失去了長遠的客戶。要讓一個人、一家企業重視自己的信譽,一定要讓他們有一個長期預期。或者用我們現在通常講的說,信譽是企業的生命。

我們可以倒過來講,為什麼中國這麼多企業不重視信譽?道理很簡單,因為它不重視自己的生命。如何讓人們重視自己的生命,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信譽製度是隻需比法律少的信息就可以自動實施的一種製度,是通過當事人作為自己的一個最優選擇而遵守承諾的製度。相比之下,法律是要靠強製來實行的。如果一個社會中的人們沒有長期預期,那麼法律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所以,我想,我們要建立一個良好的市場秩序,重要的是使我們中國的每一個公民、每一家企業都有一個長期預期。下麵,我從五個角度來談如何形成信譽的問題。

第一個是產權製度。

沒有完善的產權製度的經濟一定是一個不講信譽的經濟。為什麼這麼講?簡單地說,產權製度就是使人們有一個穩定的長期預期的製度,能夠使得你幹了壞事,就一定會受到懲罰;如果你作了貢獻,就一定能夠得到回報,這就是我們講的產權製度。

如果沒有產權製度是什麼樣的呢?就是你今天幹的事,這個事的後果由誰承擔,你不知道,可能由你承擔,也可能不由你承擔。這時候你就有積極性追求短期的利益。從這個意義上,我們就可以看出,中國目前的產權製度下,欺騙、不講信用是一件很自然的事。

產權是道德的基礎,一個社會毀滅了產權,也就毀滅了人們追求長遠利益的動機,從而也就毀滅了這個社會的道德。早年,我們很得意的是我們燒掉了好多地契、房契,我們沒有想到這種行為給中國的社會帶來了多麼嚴重的後果!

所以,第一點,要有良好的信譽製度、市場秩序,我們必須有一個良好的產權製度。產權越不確定,政府從中幹預越多,個人的預期就越不穩定,人們就越有積極性追求短期的利益。

回到我們剛才講的例子,如果你不是在你們家樓下的雜貨店,而是在大街上的一個小攤買東西,那他將更可能騙你。因為他今天騙了你以後,並不關心明天能不能見到你。但你們家樓下的雜貨店要依賴你跟他的長期交易,所以他一定要重視信譽。

大家可能馬上問一個問題:中國現在大量的民企、私營企業也不講信譽,也在坑蒙拐騙,難道它不是已經有自己的產權了嗎?為什麼它們還不講信用?

這就說到了第二個問題:要規範市場一定要規範政府行為。

當我們用產權來穩定預期的時候,本身意味著個人的行為依賴於外部環境。如果這家企業是你的,但是政府任何時候都有權力宣布這個是違法的,那個是違法的,今天這個能幹,明天這個不能幹,一個私人的企業家也會沒有穩定的預期,所以他也一定會追求短期的利益。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講政府行為在很大程度上也決定著個人的行為。現在中國的情況是,我們的民營企業、私營企業受到好多製度上的、政府的歧視,它們對自己的未來並不充滿信心,並不預期自己企業做大做好之後,有了信譽之後就可以收回果實了。所以它們和國有企業一樣,也就免不了要追求短期的利益。

尤其是,政府的好多政策透明度非常低,透明度低的結果是什麼呢?就是把真正的權力交給了執行這個政策的官員。權力的一個最大來源可能就是和約的不完善,因為政策的解釋權在政府部門。由於我們的政策是模糊的,是不透明的,這樣使得政府的官員本身享有了好多權力,他們可以用這些權力去幹涉企業,包括國有企業,也包括民營企業,由此導致民營企業本身也不會重視信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