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災難後的反思—企業的社會責任在哪裏(2 / 3)

我再重申一下,慈善活動主要應該是一種個人行為,隻有這樣,我們才能保證既讓企業創造價值,又使創造的財富能被更多人分享。假如比爾·蓋茨沒有權利獲得他的利潤,他怎麼可能去做這些慈善事業?反過來說,即使微軟有這個利潤,但如果微軟不是比爾·蓋茨的,他也沒有那種成就感,或者說,他把錢捐出來後不歸他管理、不按他的理念來使用,他也不會捐出這個錢。

所以社會還有很多事情要做,包括立法等,使得大家願意把個人的財富拿出來與別人分享,這種分享本身是他自己的一種快樂,例如比爾·蓋茨捐錢會帶給他快樂的感覺,比他把錢用在其他地方好。

訪談人:剛才說到了一個問題,不少人在捐款捐物時不願意通過現有的基金會,寧可走到哪兒看到哪兒再捐到哪兒,眼見為實,捐那些我能看到的東西,比如獲得“最具慈善號召力”稱號的陳光標,他就是秉持這樣的原則,不信任現在的基金會,我不知道您怎麼看這個現象?

張維迎:我覺得這也很自然,剛才我講到了人的本性,人最深層的本性就是同情心、憐憫之心,從孟子就開始強調這一點了。同情心要發揮作用,就要保證資金的使用過程能按照他的意願來使用。舉個簡單的例子,假如你碰到一個乞丐,你願意不願意給他錢?如果你確認他是一個真正需要幫助的人,你就會施舍給他,因為你有一顆慈善之心。但反過來,如果你本來以為他是一個需要幫助的人,給了他錢,但後來發現他是一個騙子,你就會很難受。本來你捐出錢很高興,但後來非常不高興,就因為你被別人騙了,而且以後也不會相信這樣的人了。所以社會上的中介機構、非政府組織如何得到大家的信賴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人錢再多,在花每分錢時也會認真考慮這個錢是不是值得花。

訪談人:我們看到很多國外公司專門有這樣的部門來負責,包括社會責任和基金運用方麵,但國內這樣的情況還比較少,您覺得國內公司有沒有必要學習國外的這種製度?

張維迎:這依賴於法律體製。為什麼設基金呢?也是要把責任做得更明確,我設基金拿出多少錢,比如思科、微軟都設基金,但這個基金本身要有一套非常有效的管理辦法,如果不是這樣,總經理就可以很隨意地決定今天送誰300萬、明天送誰1000萬,這樣就會引起很多浪費和腐敗,經理人送出去的錢打著社會責任的旗號,實際上是自己沽名釣譽。所以國外這個體製是分得非常清楚的,公司的錢怎麼用有一套嚴格的治理方式,公司董事會可能同意從每年利潤裏拿出10%放入基金,但對基金又有一整套管理、考核的辦法。這又回到剛才我講的,一個社會中最重要的就是考核體係,要讓每個人、每家企業盡到自己的社會責任,就得有一個很好的考核體係,利潤、價格都是一種考核體係。

訪談人:還有一個問題,我們做慈善是否需要回報?很多公司已經把做慈善、舉牌子、上電視作為公司的一種變相宣傳,國外有些基金也是通過慈善工作來尋找一些可以合作的項目,您覺得做慈善應該抱著一種什麼目的?

張維迎:我覺得什麼樣的目的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不是在為社會作貢獻,是不是在為社會創造價值。一家企業賣給我們電視機、賣給我們電腦、賣給我們汽車,它是為了賺錢,但這絲毫不影響它對社會的貢獻;同樣,另外一些人可能天天誇誇其談,天天說為別人做事,但他做的事都是讓別人更痛苦。所以我覺得目的不重要,有些企業會把做慈善當做一種營銷手段,這本身也無可厚非。現在我們的市場經濟這麼發展,就是我們巧妙地把人追求利益的動機變成了他為社會作貢獻的行動,你隻有為社會作出貢獻,隻有別人感到你有價值時,你才能賺錢、才能富有,這就是最好的體製。簡單來說,不要把目的看得那麼重。每個人對回報的理解是不一樣的,有些人覺得做了事情之後能得到別人的欣賞就是一種回報。對於企業來講,剛才我講到了,僅僅這一點肯定是不夠的,很多企業做慈善活動也許是一種營銷手段、促銷手段、公關手段,這也是很普遍的。

訪談人:我們還是應該看它為社會創造了什麼價值,而不是看它是不是打了廣告、是不是做了營銷。

張維迎:對,是這樣的。再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同樣是廣告,如果在電視台打廣告,目的是為了推銷產品、樹立形象,但觀眾看這個廣告很痛苦,那你還不如把錢花在災區,捐給災區,大家的感覺可能會更好一點。企業應該學得更聰明一點,學著把錢花得讓別人感到舒服,讓別人感到舒服就是創造了價值。我們不能隻注意吃得舒服、穿得舒服,感覺舒服也很重要,在別人辦喜事時講笑話就能使別人感到舒服,在別人辦喪事的時候講笑話就會讓別人感到不舒服,這就是要選擇好場合。企業(宣傳)在什麼場合下出現能讓大家感到舒服很重要。

訪談人:您覺得有沒有必要把做慈善的標準進行量化?比如有的公司喜歡拿出利潤的10%(來做慈善),但我們看到也有一些慷慨的公司拿出了利潤的50%、80%做慈善,特別是在“5·12”的時候,您覺得做慈善有沒有標準?

張維迎:我覺得沒有必要,突發事件時的慈善活動是不可持續的,我們要盡量讓這個社會恢複市場機製,如果不恢複市場機製就會導致很多浪費。當災區人民需要幫助時,因為市場機製沒法兒起到作用,所以我們要給他們送去大量的實物,包括誌願者的服務等,但如果持續這樣做,就會帶來大量的浪費,比如送去方便麵,可能大量方便麵都被浪費了,不需要方便麵的人也會抱回很多方便麵,所以我聽說有些地方同樣的東西很多,這就是一種浪費。突發事件發生時,一開始我們不會太注意浪費的現象,打個比方,這個人需要喝一口水,沒有這口水他就會渴死,在這種情況下,我能為了讓他喝一口水把一桶水倒下去,這是合理的,但是不能持續,如果持續這樣做的話,水資源很快就會枯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