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有經得起“打擂”考驗的悟性,才是真正的悟性,才是能夠朝正確方向不斷進步的悟性。最可怕的情況是,周圍的人,你所交流的人,觀點和你基本一致,如此一來可能會形成循環論證,結成一個非常封閉的小圈子,可能成天幻想來幻想去,幾年下來,沒有破除任何思維盲區,悟性也越走越偏,或者被局限在一個很小的細分領域。猶如《天龍八部》中的慕容複,最終隻是在小孩“過家家”式的幻想中“複國”,在幾個人的圈子當中接受崇拜,稱孤道寡。
悟性是一個滾動發展的過程,必須有一種強製和逼迫,你才能不斷有所突破。你剛剛想到某個東西的時候,往往會非常模糊;隻有將“所想”係統地“說出來”和“寫下來”,你對某方麵的領悟才能更加係統、細致和嚴密。或者說,“想”、“說”、“寫”本來就是悟性發展的三個階段,當然也可以看做悟性實現的三種方式。如此滾動循環,方能成就你令人仰止的高度。時間久了,人們都會忘記一些東西,如果你不及時將悟性的一些成果以文字的形式固化下來,也許你將永遠失去這些質量可觀的、有助於悟性進一步成長的素材和養分。
悟性的提高和加速發展是需要一定基礎和前提的,對以往悟性成果的梳理、歸納和總結就不再是可有可無的事情,而是一種必然選擇。這就如同一塊不鏽鋼的誕生,你首先需要找到高品質的礦石,然後開采出來,再經過破碎、燒結、煉鐵、煉鋼、連鑄、精煉、加鎳和軋製一係列工藝,才能成型。而高品質悟性的形成,同樣需要你對之前的成果不斷提煉,可能剛開始效果不會有多理想,一旦達到某個臨界點,悟性提高之快,可能連你本人都會非常吃驚。
悟性的提高和長足進步,是可以有方法、步驟和路線圖的。雖然不一定能做到非常精確,但你要在什麼方向努力,要在哪些點上有所突破,要在什麼時間段發功,每項指標以何人作為標杆,需要找什麼類型的人切磋和打擂,以多長的周期來進行集中提煉,形成的階段性成果如何分類和管理,這些問題必須有一個基本框架。隨著實踐的深入,這個基本框架應該處於不斷調整和細化之中。作為一種“準方案”,我原則上建議大家能夠形成一個成文的東西。很多時候,“紙上談兵”、“實彈演習”和“實戰磨煉”並不矛盾,而且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相互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