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8章 悟性質與量的360°管理(1 / 2)

鐵律之九十八:在職場當中,“悟”是非常重要的,但僅僅如此遠遠不夠,還要引入管理。一是“悟”就要“悟”出成果,注重質量;二是這種成果還要有數量上的保證;三是一定要把“悟”的結果以文字形式固化下來,以便進一步歸納總結,並將其係統化。

在職場中,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強調悟性,但又似乎神乎其神、模糊不清。這個東西貌似非常玄妙,“看不見、摸不著”,“說不清、道不明”,“你看不到但能感覺得到”,“隻可意會,不可言傳”,有點類似諸葛亮的錦囊妙計。反正就是天下萬般事,“悟”字最靠先。盡管大家都非常注重“悟性”,但就是這個舉國重視的概率,竟然基本用的是“高”、“低”、“好”和“一般”等模糊性詞語來形容,既沒有“質”上的考量,也沒有“量”上的考量,更沒有“結構”這個概念。

正因為如此,我們無法對“悟性”進行管理。無法對質量進行評估,難以跟別人比較,也不好建立對標體係,更談不上建立可行性較強的進步方案。如果不解決這個問題,你的“悟性”究竟會走向何處,跟放羊和撞大運沒有多少區別,其效率也堪憂,職業生涯的長足發展猶如買彩票中五百萬一樣,概率低到可以忽略不計。

悟性在某種程度上,相當於一個思維模式和框架,而且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悟性的起點,應該是實踐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經驗。如果說悟性的成長需要一定土壤的話,實踐與其經驗就是這種土壤。有人認為悟性是與生俱來的,雖然也有一定合理性,但更多的需要後天訓練和培養。隨著年齡的增長,實踐和經驗的不斷豐富,你的悟性也會發生很大變化,而且同樣呈現明顯的“馬太效應”特征。

實踐和經驗是分領域的,受此影響,悟性也是分領域和方向的。因此要培養一個良好的悟性,就應當在方向上有所定位。比如你是要在人際關係上拓展悟性,還是要在實驗科學方麵培養悟性,或者是要在營銷策劃方麵培養悟性,抑或在人文社科研究領域,必須有一個大致上的分野。隻有擁有這個基礎,才有可能形成滾動發展的優勢。就拿我個人來說,盡管對天文和生物非常感興趣,但悟性低得可憐,而對企業管理運營方麵還有點優勢,雖然剛開始的時候也不太明顯,但經過數年的不懈努力,終於逐漸開始超越普通人的水平了。

悟性也是容易產生偏差的,如果不經常糾偏,則很容易發生扭曲,並形成一個極其怪異的體係。很多人也在不斷實踐和總結經驗,感覺自己的悟性越來越高,但實際上已經走火入魔了,與真理和客觀情況漸行漸遠,非但不能指導自己的職業生涯朝著更加高效和高質的方向發展,還可能使自己的境遇更加悲慘,最終還可能走向毀滅。悟性的糾偏,主要是通過與人交流、溝通和打擂來實現的。這裏麵涉及一個小小的技巧,就是要找與自己觀點不同、思維差異比較大的人,去吹牛、碰撞、“頭腦風暴”,就算對方膚淺、不正確,你在說服他的過程中,也會發現自己原來的很多盲區,或者悟性的似是而非、不精確之處,或者你可以剖析一下對方膚淺的根源。更何況,人家說的並非完全沒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