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7章 越是常識越容易產生誤導(1 / 2)

鐵律之九十七:盡管大道理說起來誰都明白,但如未能從更加係統和精巧的角度去理解與把握,就容易產生大的偏差,非但不能給自己帶來多少幫助,甚至還可能就此誤入歧途。要想在職場上獲得長足發展,在一些道理的理解上,就要杜絕大而化之的方式。

在職場中,我們會經常遇到此類現象。當你對某個問題的闡述剛剛開始,就被一些“知道主義者”打斷了,接著就是“大道理誰都知道,這些都是常識,老生常談的東西沒用,要說就說些新鮮的,說些實用的”等類似的話。說這種話的人,往往不會混得太好,或者表麵聰明、實則糊塗。我之所以這麼說,沒有任何貶損的意思,而是有著深厚內在邏輯的。

這個世界上,最有用的東西,往往是最簡單的,看上去也樸實無華,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就拿自然科學領域的很多成果來說,那些方程、公式、定理,沒有一個不是簡單的,其實人文社科領域也一樣。我們必須牢固樹立一個理念:若某個問題被你搞得太複雜了,要麼就是徹底錯了,要麼就是沒有看清事情的本質,至少還隔著一層紗。

想必很多朋友都有過這種體驗,你做數理化習題的時候,如果越做越簡單,最終得到的答案是“0”、“-1”、“1”等數值時,思路基本上是正確的;如果計算過程越做越亂,甚至於其間個別數值類似於天文數字,肯定是某個環節出問題了。假如你感覺這些流傳幾千年的大道理沒有用,不能幫助你解決現實問題,那就請你認真去反思,究竟是自己對這些東西沒有真正領悟,還是在應用過程中一些方法和步驟出狀況了。倘若最終還是沒有搞明白,你不妨找個有江湖地位的高手請教一下。

實際上,很多東西正因為是常識和大道理,所以更容易產生一種比較膚淺和似是而非的理解,更不容易對這些東西進行反思,最終成為你事業發展過程中的絆腳石。我們先看看這些道理的產生過程。很多常識,亦即“大道理”,往往是高度抽象和概括出來的要點,已經抽掉了很多實際上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些細節,要點和模型有利於我們將複雜的問題簡單化、框架化,使得寶貴的經驗便於傳播和記憶,同時也會導致難以了解規律運行的全貌等方麵的問題,容易在理解及應用上給你帶來偏差。

真正做事情,玩的都是一些細節,或者說客觀上要求我們從更加細微、更加係統的角度去看待問題,特別是常識,如果還是從似是而非、粗枝大葉的角度去理解,就是非常不符合理性之行為,難免會遇到更多的挫折。比如,人文和社會科學,包括曆史、哲學、社會學和政治學等諸多學科在內,實際上都是“人學”,要想出大的成就,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對人性有一個較好的把握。其實這個道理,對做這方麵研究的學者來說,都是常識。遺憾的是,他們往往做不到對人性係統和細致的把握,最終導致出來的“成就”沒有力度。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非常關鍵的一個原因,是他們閉門造車、脫離生活、脫離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