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7章 越是常識越容易產生誤導(2 / 2)

雖然人類在時間、種群和地域方麵有著很大差別,但人性的基本元素保持高度一致。你要對曆史中的人性、社會中的人性有一個較好的把握,就應當深入生活,深入實踐,深入一些人的行為模式,多多感悟,多多總結,否則你的“人學”很難出多少成就,甚至還會鑽入死胡同。據說有那麼一位朋友,特別喜歡寫作,幾乎達到癡迷程度,十年來把自己關在家中,基本與世隔絕,一直不停地寫。作品倒是很多,但沒一篇發表的,沒一部出版的。麵對這種情況,他自己也在不斷反思,但得出的結論有二:其一是現代社會的伯樂快絕種了,其二是在寫作技巧上磨煉得還不夠。

難怪他在寫作上一直難有突破,連最基本的邏輯都丟掉了。他隻是看到了很多人通過寫作成名成家,名利雙收、實至名歸,承認寫作也是“人學”,“文學來源於生活,高於生活”,但隻是一種大而化之的理解,並未更加深入、更加係統地去領悟及把握,也沒有一套切實可行的方法與路徑來加以保證。寫作隻是一種手段和工具,再高超的技巧也是工具,如果表達不出好的內容,你的文章還是沒有靈魂與活力。你不接觸社會,不深入實踐,最終的結果是既缺乏素材,又缺乏對生活的深度把握,上應不了天時,下接不了地利,自然不會有打動人的內容,強行碼字,無異於癡人夢語。說句不太中聽的話,再熬上二十年,還是一個樣。

前幾天跟朋友聊天,談著談著就談到利益最大化問題,不由得一番感慨。如果非要對創業過程和企業經營進行提煉、歸納,實際上也就五個字——“利益最大化”,絕大多數人都耳熟能詳。關於新項目運作和企業經營,又有太多的論述,太多的學問,相關圖書真如恒河沙數、天上繁星。這所有的一切都是用來解決“利益最大化”問題的。就這五個字,你敢說自己懂了嗎?也許你真的敢說,反正我自己這麼多年下來是不敢這麼說的,而且很多現在風光無限的明星企業家,他們也不敢這麼說。

很多人無知,竟然無知到了以為知道大道理就可以了,你剛講半句話,就被這些“知道主義者”叫停,很多時候真的讓你哭笑不得。倘若你再追問上兩句,讓他係統地去談這些看法,講得細微一些,保管淨扯些不著四六的東西,很多方麵的無知甚至會達到讓你瞠目結舌的地步。非常奇怪的是,我國此類人的比例太高了,包括一些受過高等教育、留過洋的人也是如此,也許這種現象背後有更深層次的一些原因,也不排除民族文化、曆史傳統等方麵的很多因素。在這裏,我們不再深入探討產生這種現象的根源了,隻是希望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讓越來越多的人改變這種理念。從小處來說,有利於個人事業的長足發展;從大處來講,有利於改善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