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舍得用,孩子的幸福指數高(2 / 3)

所以,父母在生活中不要助長孩子的攀比心,要像彤彤的爸爸媽媽那樣,懂得拒絕孩子的要求並且轉換他們思考問題的角度,讓他們看清自己的優勢和長處,專注自己擁有的東西。

有一個女孩子,從小患大腦麻痹症,這種病會使肢體失去平衡,手足也時常會控製不住亂動,連說話也說不清楚,嘴裏總是念叨著模糊不清的詞語。

在常人看來,她已經失去了語言表達能力和正常生活的可能,更別談什麼前途與幸福。但這個女孩子硬是靠她頑強的意誌,考上了著名的美國加州大學,並獲得了藝術博士學位。她用手中的畫筆,還有很好的聽力,抒發著自己的情感。

在一次演講會上,一個中學生冒昧地問她:“你從小就長成這個樣子,請問你怎麼看你自己?”

她笑了笑,十分坦然地在黑板上寫下了這麼幾行字:

一、我很可愛;

二、我的腿很美;

三、爸爸媽媽那麼愛我;

四、我會畫畫;

五、..

最後,她以一句話作結論:“我隻看我擁有的,不看我沒有的!”

現實生活中,每個孩子對自己都會有不滿意的地方:身體不夠強壯,不夠漂亮,有先天疾病,家庭條件不好..但是麵對這些問題的時候,隻要我們積極引導孩子采取正確的人生態度對待,就會像故事中的女孩那樣獲得成功。“我隻看我擁有的,不看我沒有的”,才能擁有更多的美好。

那麼,怎樣在生活中培養孩子這種快樂的人生態度呢?

首先,學會正確地與人比較。

人與人之間的差距隻有比較過後才知道。所以說,和誰比影響著孩子對自己的判定。

人們選擇的比較對象不外乎三種:比自己好的,與自己相似的和比自己差的。正確的比較方式是幫孩子選擇一個與他相近又比他稍強一點兒的參照對象來進行比較。隻有這樣,才是客觀的比較。如果眼光隻盯住比自己好的人,那麼孩子的心情就會無比失落,甚至影響正常生活。

其次,讓孩子時刻想一想自己所擁有的。

孩子的心靈是十分敏銳的,他們在與身邊的小朋友接觸時,往往會敏銳地發現自己與他人的不同之處,常常會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我的個子要比鄰居的小朋友矮好多?”“為什麼我的皮膚比隔壁小妹黑?”有些可能是無關緊要的小問題,而一旦孩子身上確實有一些殘疾時,父母既無法回避又不好作答。

曾經有一個孩子,因為患心髒病不能跑不能跳,不能太高興也不能太傷心。他害怕極了,並且討厭自己像個廢人一樣。他看著周圍的同學有著健康的身體,在操場上蹦蹦跳跳,打籃球,追逐嬉戲,於是產生了怨恨,他沒做錯什麼,為什麼是他?這時,他的母親對他說:“你現在可能會覺得自己的命運是一個悲劇,但事實上卻不是。你不能追逐,不能吵鬧,但你卻有很多思考的時間,能夠更加了解、認識你自己,你的思想的成熟度會比別人高得多。”

孩子受到了啟發,開始平靜了下來,努力學習,並且看很多課外書,用一切能用的手段充實自己。最終,他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實,每個孩子的身上都蘊藏著巨大的財富,我們應該讓孩子學會欣賞自己所擁有的財富和美好,這樣就可以心平氣和地麵對一切。最後,教育孩子不要有完美心理,有些事是可以忽略的。不少孩子產生攀比心理都與他們的“完美主義”有關。他們會因為力求

完美而吹毛求疵,結果往往會使自己的學習效率和生活質量下降,甚至有時候會出現精神萎靡、情緒惡劣、疲憊不堪的狀況。

經過生活曆練的父母都知道,要想事事比別人強是根本做不到的,所以我們要告訴孩子,比較根本沒有意義的事情就是浪費時間。比如穿什麼衣服,騎什麼車,用什麼手機,這些不會影響你學業和前途的,而將來你能擁有的或許比他們多得多。

讓孩子隻看自己擁有的,他們才能體會到生活的快樂,才能有充沛的精力玩樂、學習和生活,進而才能有美好的將來。

5. 樂觀的生活態度,給孩子無限正能量

真正樂觀主義的人是用積極的精神向前奮鬥的人,是戰勝愁慮窮苦的人。

——鄒韜奮

人生在世,開心不開心的事情會發生很多,但決定人一生幸福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人對待事情的態度。樂觀的人能夠把壞事看成好事,悲觀的人卻能夠把好事看成壞事,我們不能保證孩子的一生平坦順利、無憂無慮,但是可以給孩子一個樂觀的生活態度,讓他們在今後的人生中通達樂觀、積極向上。

在一個熱鬧的義賣會上,有位母親給她三歲的孩子買了一個顏色鮮豔的氣球。孩子歡天喜地地抓著係在氣球上那根細細的線,一蹦一跳地走著,不知怎的,一個不慎,五指一鬆,氣球脫手而出,快速投奔廣闊的天空。

孩子由驚愕轉為難受,五官被驟然侵襲的悲傷擠得走了位,眼看淚水即將泛濫,他那明理而聰慧的母親卻適時地蹲了下來,以愉快的聲調大聲說道:“瞧,寶貝,氣球的媽媽呼喚它回家吃飯了,你還不趕快和它說再見!”

孩子聽在耳裏,隻覺得好新鮮,立即忘了悲傷,揮動起胖胖的小手向著冉冉升天的氣球揮動,大聲喊道:“再見,再見!”孩子圓圓的眸子,閃著笑意。

這位母親不但有“化險為夷”的機智,而且最為重要的是她能夠以一種潛移默化的方式把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傳遞給孩子。“樂觀是成功的一大要訣。”這是思維心理學大師史力民博士的觀點。樂觀與悲觀的最大區別就是對有利和不利事件的感覺和理解。樂觀主義者認為,有利的、令人愉快的事情總是永久的、普遍的,他們能夠促使好事發生,而一旦不利事件發生,他們也能將其視為是暫時的。悲觀主義者則認為,好事總是暫時的,壞事才是永遠的。在解釋壞事發生的原因時,他們不是責怪自己,就是諉過於別人。

史力民博士還說,失敗者通常有一個悲觀的“解釋事物的方式”,即悲觀者遇到挫折時,總會在心裏對自己說:“生命就這麼無奈,努力也是徒然。”由於常常運用這種悲觀的方式解釋事物,就會不自覺地喪失鬥誌,不思進取了。

事實正是如此,樂觀是孩子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而不斷進取的動力。孩子對那些能夠滿足自己需要的事物或對象,會產生一種積極的情緒體驗,

而對無法滿足自己需要的事物,則會產生消極的情緒體驗。

兒童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認為,樂觀不但是迷人的性格特征,還有更神奇的功能,它能使人對生活中的許多困難產生心理免疫力。樂觀的孩子不易患憂鬱症,也更容易成功,他們的身體也比悲觀的孩子更健康。因此,教孩子樂觀對待生活是非常重要的。

樂觀是一種品格,也是一種情緒。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自己要做一個樂觀的人,用樂觀的心態去感染孩子。

例如,碰到周末要加班就要對孩子說:“今天媽媽要去公司加班,媽媽的工作總是很忙,因為公司的業務太好了,這樣才有更多的錢帶寶寶去遊樂園啊。”而不要對孩子說:“該死,媽媽今天又要加班去。” 因為這樣說既不能改變加班的事實,又使你把消極的態度傳染給孩子。如果父母能以身作則,在困境挫折麵前都能保持自信、樂觀的精神,孩子也會受父母的影響,能夠樂觀地去麵對一切。

當然,在生活中,每個孩子都會碰到不稱心的事情,即使天性樂觀的孩子也是如此。當孩子遇到困境時,父母要多留心孩子的情緒變化,如果孩子悶悶不樂,父母無論自己多忙,也要擠出時間和孩子交談,教育孩子學會忍耐和隨遇而安,鼓勵孩子看事情要看好的一麵。

如果孩子在遇到困境時表現出悲傷的樣子,父母應該允許孩子自由地表現悲傷,讓孩子盡情地發泄心中的鬱悶,隻要孩子發泄夠了,他自然會恢複平靜。當然,如果孩子需要父母的幫助,父母應該努力引起共鳴,及時安慰孩子,從而緩解孩子的不良情緒。

另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父母要給予孩子充分的自由,不要過多地抑製孩子。

許多孩子不快樂主要是因為他們沒有自由。由於父母對孩子太過溺愛,往往會抑製孩子的一些行為和舉動,甚至替孩子包辦一些事情,這樣孩子就無法在做事中得到樂趣。美國兒童教育專家認為,要培養孩子樂觀開朗的性格,就不要對孩子“抑製”過嚴,要允許孩子在不同的年齡段擁有不同的選擇權。

例如,對於兩三歲的孩子,你應該允許他自己選擇早餐吃什麼,什麼時候喝牛奶,今天穿什麼衣服;對於四五歲的孩子,你應該允許他在家長許可的範圍內購買自己喜歡的玩具,選擇周末去哪裏玩,選擇什麼時候上床睡覺;對於六七歲的孩子,你應該允許他在一定的時間內選擇自己喜歡看的電視節目,什麼時候學習等;對於上小學的孩子,你應該允許他有結交朋友、帶朋友到家裏玩的自由。

一般來說,隻有從小就享受到“民主”選擇權的孩子,才會感受到人生的快樂。因此,我們不妨做個“懶惰”的父母,讓孩子自己去處理、去選擇自己的事情。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如果得到樂觀情緒的鼓舞,他們長大成人後才可能持樂觀的態度去爭取幸福的人生。

勞爾是個樂觀的孩子,即使遇到再壞的事,他也會找到對自己有利的一麵來寬慰自己。那天對他來說是個黑色的日子,他的生母把他從生活了8年的叔叔家裏帶到了他完全沒有印象的新家。他從心裏感到煩躁,他喜歡原來的學校,喜歡熟悉的老師和朝夕相處的同學。在回新家的路上,他看到母親那充滿憂鬱同時對他抱有希望的臉,開始想自己到新學校後同樣會結交新朋友,他會用自己的聰明和熱情很快地適應新環境。他離開不久就給叔叔寫了一封熱情洋溢的信,敘述了他在新學校的事情和新家的情況。

勞爾在信中告訴叔叔,老師和同學對他都非常好,他又多了很多好朋友。

勞爾對自己生活中的變化采取了樂觀的態度,他那樂觀的天性使他很快適應了新生活。讓孩子懂得:快樂就是快樂。別人無法將快樂的想法直接灌輸於自己的心。要快樂就得靠自己。快樂是不需要理由的。快樂由自己決定。

6. 讓孩子勇於走向社會,直麵現實

我可以拿走人的任何東西,但有一樣東西不行,這就是在特定環境下選擇自己的生活態度的自由。

—— (德)弗蘭克

現在,社會上有很多“啃老族”,這其中不乏大學生,有的甚至是碩士、博士,本來他們接受完大學教育,也已經是成年人,應該走入社會去努力拚搏,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可是他們在初入社會遇到挫折後,就灰心喪氣了,不是對社會極度不滿,就是對自己失去信心,於是,他們對社會產生了恐懼,幹脆窩在家裏,甘心享用父母的“退休工資”。這不僅是他們的悲哀,更是父母和社會的悲哀。

張智錫大學本科畢業後,就開始尋找工作,可是在“人才多,工作少,要求高”的市場中,他到處碰壁,不是專業不對口,就是沒有工作經驗。這對於從小嬌生慣養、上學一路順風的張智錫來說是個巨大的打擊。

慢慢地,他失去了去麵試應聘的勇氣。在家裏待了半年以後,他決定考研,父母見孩子找不到工作,心想也許有了更高的學位,找工作就容易了,於是支持孩子的做法。

結果,張智錫通過努力順利地考上了研究生。時間一晃就過去了,張智錫研究生畢業後,一直躲在學校裏,直到學校下了通知,還不願意離開。

他說:“我一想到要去找工作,就發愁,恨不得一輩子待在學校裏才好呢!”

和張智錫有同樣心理的大學生很多,還有的孩子畢業後幹脆安心在家休養了,有“本事”的父母給找了工作,沒本事的父母隻好繼續“供養”。

這種現象的出現有很多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是教育的方法出了問題。就像一個生活在十分整潔環境中的人,到了一個陌生的肮髒的環境很容易生病一樣,我們過分重視孩子對知識的學習,把孩子與社會生活隔離開來,讓他們看不到社會的真實麵目,結果,心理脆弱的孩子一旦麵對真實嚴峻的現實,就會產生畏懼,甚至會心理崩潰。無疑,這種在不如意的現實麵前表現出來的幼稚和不成熟會影響孩子一生的幸福和成就。

直麵現實是成功必備的素質。一個人隻有敢於麵對現實,勇於接受現實,才能理智地找出改善現實的方法和途徑,才能進步和提升。直麵現實包括兩個方麵:一方麵是正確客觀地評價現實,既不誇大也不縮小。很多孩子在評價現實時往往把現實看得過大,把一隻小兔子看成了大老虎,結果嚇得自己不敢前進一步。另一方麵是用正確的態度承認現實。承認現實要坦然,要積極,不要消極應對。很多高中生在承認現實時采取了消極應對的態度,結果把承認現實演變成了自怨自艾。

被譽為全球第一職業經理人的前通用電氣公司首席執行官傑克·韋爾奇,最為推崇的就是直麵現實的人生觀。當糟糕的事情出現時,他總是提醒自己:“不要欺騙你自己,事實上它就是那樣。”他認為,當情況不樂觀時不要假裝什麼事都沒有發生,也不要認為時間會治療一切,凡事總會好轉。將頭埋在沙子裏是不能解決問題的,任何人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直麵現實,找到問題並迅速解決它,而不能思前顧後、自欺欺人。

在孩子小時候,我們身為父母就要積極鼓勵孩子接觸現實,麵對現實,並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度。千萬不要把孩子藏在自己的羽翼下,這種愛孩子的方式其實是害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