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一個黑人家庭經常隨著生存的需要而變動住址。這一次他們來到了波士頓,一切都安頓好以後,媽媽叫兒子出去買晚飯用的調料。
一會兒的工夫,男孩就跑了回來,但是他沒有買回來媽媽需要的調料,錢也沒有了。原來他走到超市之前,在小路上遇到了3個同他年齡差不多的孩子,他們看他是個“外地人”,就搶走了他的錢,還踢了他兩腳,於是,這個孩子隻好不幸地空手而歸。
媽媽二話沒說,又給了他買調料的錢,讓他再去買,男孩很猶豫,心裏有些膽怯,但是媽媽沒有給他退縮的機會,命令他必須完成任務,否則一家人都沒有晚飯吃。
男孩鼓足勇氣走了出去,可是這一次他渾身是泥地走了回來。他的錢依然被那幾個惡魔似的孩子搶了去,雖然他拚力反抗,但是力量過於懸殊,不僅錢被搶走了,自己還摔倒在地上。
媽媽看了兒子一眼,又拿出了同樣數目的錢交到了兒子的手裏。這一次媽媽跟著兒子出了門,男孩的手裏多了一根木棍。媽媽遠遠地看著兒子向那家超市走過去,也聽到那幾個孩子猖狂得意的笑聲。這時,男孩弱小的身影突然加快了移動,揮舞著木棍向著那三個孩子衝去。那三個孩子顯然沒有料到男孩會這樣做,隻招架了幾下,就四散而逃了。男孩進到超市買回了調料。
那一晚,男孩吃了一頓最香甜的晚飯,雖然身上多處的傷隱隱作痛。後來,這個男孩上學放學都會路過那裏,也經常到那個超市買東西,但卻再也沒有人騷擾過他了。
後來,這個男孩成為了美國著名的成功人士。他說:“那一晚,媽媽告訴了我一個道理:不管怎樣,我們都要拿出勇氣麵對現實。這也是我成功的最大倚仗。”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幫助孩子呢?首先,讓孩子勇敢地走入社會。盡管我們的社會還不是完美的,但它卻是孩子成長的最佳場所,我們要
鼓勵孩子勇敢地走進去,即使內心有所恐懼,也要自我克服。如果孩子在社會上遇到困難和挫折,父母要給予鼓勵和支持。其次,讓孩子接受不可逆轉的現實。在阿姆斯特丹有一座15世紀的老教堂,在它的廢墟上留著一行字:事情既然如此,就不會另有他樣。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會經曆一些不幸,有些不幸即使我們捶破胸膛、頓痛腳掌也無可挽回。實際上,能夠幫助人們從不幸中走出來的不是消極地否認事實,而是理智地承認。因為隻有承認現實,才能從這些錯事、彎路和挫折中吸取經驗教訓,調整航向。
有人問一個沒有左手的人,少了那隻手會不會覺得難過。他說:“不會,我根本就不會想到它,隻有在要穿針引線的時候才會想起這件事情來。”
還有一個先天弱視的女孩,從出生的第一天起就承受著這個事實,但她不斷地訓練自己的聽覺和觸覺,最後成了一名出色的鋼琴調音師。
麵對這些事和這些人,你完全可以用你所能想到的所有美好的詞語來評價他們,如樂觀、積極、堅強、有毅力、勇敢等。其實所有的這些都源於“智慧”——他們從不和不可逆轉的事實較勁。
總之,讓孩子意識到麵對現實要從改變自己的心態開始,心態改變了,“可怕”的世界就變得可愛了。
7. 讓孩子做自己,教育才成功
孩子們來自你的身體,但是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他們愛,但不能塑造他們的思想。
你們是弓,你們的孩子是從弓上發出的生命和箭矢。
——(黎巴嫩)紀伯倫
很多父母很辛苦:從孩子一出生,就開始規劃設計,緊張忙碌,仔細閱讀各種各樣的育兒書籍;每天嚴格按照育兒食譜為孩子精心準備既科學又美味的食物;準時收看天氣預報,為孩子增減衣物;準備一個又一個故事,每晚給孩子講,直到他安然入睡..等到孩子一天天長大,又忙著報輔導班,填寫各種誌願;上了大學後又忙著幫孩子找工作,甚至孩子談戀愛、結婚也要親自把關..
我們很多家長把孩子當作手中的泥人,按照自己的意願,想把他捏成什麼樣就捏成什麼樣。現在也有很多的父母自覺不自覺地形成了“孩子是我生,是我養,他就應該聽我的”這種教育思想。
盡管我們的教育已經有了相當大的發展,但仍然有許多父母不明白自己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的職責是什麼。有的父母把孩子當作私有財產,抱著“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的觀念,不願意吸取科學的培養孩子的方法。有的父母則把孩子當作希望的載體,想通過孩子去實現自己不能實現的夢想,滿足自己成功的虛榮心。於是,從孩子小時候便灌輸各種知識,訂下各種條規,製定各種各樣的發展規劃,要孩子努力奮鬥、爭取榮譽,結果孩子就成了父母實現願望的工具,沒有絲毫自主權。
這就是親子之間矛盾的根源,父母常常忽略孩子的“自我”存在,忽略孩子自我成長的能力,孩子不得不用反抗的形式來爭取自己的權利,就像被石頭壓在下麵的小草,它會頑強地探出自己的頭,最終長出葉子,甚至掀翻石頭。
孩子自己的意願也許在父母眼裏很幼稚,但是當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完成這些意願時,他們會真真切切地體會到成長的快樂,並且增強自信心,繼續向下一個目標努力。英國著名教育家斯賓塞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時說:“如果我不能給孩子財富,那就給他尋找財富的信心;如果我不能給孩子智慧,那就給他獲得智慧的信心;如果我不能代替孩子生活,那就給他生活的信心。”
讓孩子體會到自我成長的快樂,正是孩子增強信心的最好辦法。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孩子如果從未品嚐過學習、勞動的快樂,從未體驗到克服困難的驕傲,這是他的不幸。”
古代有個種樹的郭橐駝,他種的樹不僅成活率高,而且枝葉繁茂,果子結得又早又多。在講到經驗時,他說:“隻不過我種樹時能順應樹木的天性而已,樹木生長,要求舒展根部,用原來的舊土,並且培土夯實。栽好之後,不要總去打擾它,要讓它自由自在地去成長。這樣做就是保護了樹木生長的天性。”
教育孩子猶如培養樹木,如果你非要樹木長成某種姿態、長到某個高度,天天提心吊膽怕它不合你的心意,多長一根枝條少長一根枝條都要嚴格控製,難保有一天樹木不會因違背生長規律而死去。
我國著名文學家、教育家葉聖陶有三個孩子,一個叫至善,一個叫至美,最小的叫至誠。三個孩子在小時候就小有名氣。
為什麼孩子們在那麼小就能小有名氣呢?當然和葉老的教育有關。每天吃罷晚飯,碗筷收拾過了,植物油燈就被移到桌子中央。葉聖陶戴上老花鏡,坐下來開始給孩子改文章。至善、至美和至誠兄妹三人各居桌子的一邊,眼睛盯著父親手裏的筆尖兒,你一句,我一句,互相指責、爭辯。父親並不責怪他們,說是改文章,實際上是和孩子們探討著如何措辭、提煉中心思想。
葉聖陶給孩子改文章不像老師那樣在文章上畫畫改改,而是邊看邊問:這兒多了些什麼?少了些什麼?能不能換一個比較恰當的詞?把詞調動一下,把句式改變一下,是不是這樣好些?..遇到他不明白的地方,還要問孩子:原本是怎樣想的?究竟想清楚了沒有?為什麼表達不出來?怎樣才能把要說的意思說明白?有時候孩子們被父親指出了可笑的地方,就盡情地大笑。每改罷一段,父親就朗誦一遍,看語氣是否通順,孩子們也跟著父親默誦。
父親的訓練是嚴格的,也是生動活潑的,三個孩子不覺得枯燥、乏味,十分喜歡父親這樣的訓練。葉聖陶從來不出題目,而是硬逼著讓孩子們去寫。不過他有個要求,即使是練習,也應該寫自己的話,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孩子們照父親的主張去做,覺得可寫的東西確實很多,用不著胡編,也用不著硬套,寫出來的東西不會雷同,而且還很有新意。父親看了孩子們的習作,總是很喜歡,鼓勵他們繼續寫作。
父親諄諄教導,循循善誘,孩子們勤奮努力,自然進步得很快。兄妹三人很小的時候,他們的文章就得到朱自清、宋雲彬的好評,出版社還出版了他們的習作《花萼》和《三葉》,宋雲彬和朱自清分別為兩本集子寫了序。
很多人認為“孩子不教育是不能成才的”,我們當然能夠理解這種苦心,但是這種教育方式通常會使孩子一味地服從,而忘記了自我意誌。有些家長給孩子設計未來發展方向時,並不考慮或很少考慮孩子的興趣愛好,一廂情願地培養。
這樣忽視孩子的興趣愛好,硬性安排孩子學習某一門技藝,孩子可能會因為好奇而擺弄一段時間,但是要長期堅持,而孩子又不具備此種先天的悟性,孩子的身體和精神會受到雙重折磨。這種硬性的強求,不僅會掩蓋孩子的真正才能,而且還會抑製他們自我選擇和獨立思考的能力,給孩子的成才之路埋下隱患。
江西南昌市有一個家庭,夫妻二人到中年才喜得貴子。他們的事業開始慢慢走下坡路,於是他們把自己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兒子奇奇身上。奇奇三歲的時候,夫妻二人就買了一整套唐詩宋
詞教他背誦,四歲的時候請老師教他書法、小提琴、鋼琴。他們嫌幼兒園的教育太簡單、太膚淺,所以幹脆不送兒子上幼兒園,而是每天把他關在家裏,隻給他留下一點餅幹和一大堆的書。於是,奇奇上小學前甚至連上廁所都不能自理。
好不容易兒子上小學了,夫妻二人又迫不及待請老師教兒子英語、補數學、補作文。奇奇從小就戴上了眼鏡,而且心情抑鬱,時常沉默不語。每到周末,他們又帶著兒子去少年宮上藝術班,其他空餘時間都逼著孩子在家練琴練畫,隻要一聽不到琴聲,他們就怒氣衝衝地指責兒子,甚至把他綁到鋼琴椅上看著他彈,並且說:“我們都是為了你將來更有出息..”
據奇奇的同學講,奇奇特別膽小,不愛說話,找不到學校的廁所和食堂,還不願意和老師與同學交往,小朋友喜歡的動畫片他哪個也不知道。
等到奇奇四年級的時候,他的父母依然對他“癡心未改”,給他定下每門功課都必須達到90分的標準,一旦達不到便罰他抄十遍試題。有一天,奇奇趁父母不在家,膽小的他不知哪兒來的勇氣,從六樓跳了下去,隻留下一張小紙條:“爸爸媽媽,我一點也不喜歡鋼琴、書法,也不喜歡學習。老師同學都說我怪,你們也不喜歡我,我不想再見到你們了。”
此時,奇奇的父母縱然痛不欲生,也已是追悔莫及。
奇奇的父母錯在把孩子當成客體,忽視甚至無視孩子的主體意識,教育方式專製,態度粗暴,結果使奇奇失去了童真和快樂,背上了沉重的精神包袱,最終釀成悲劇。這種專製的外表,還穿著“仁慈”的外衣,孩子一旦流露異議,父母就抬出“為你好”來當擋箭牌。既然是“為你好”,你不接受也得接受,孩子心靈尚未發育成熟,哪會有理、有力地爭辯?隻有默默地承受。長此以往,傷害是刻骨銘心的。這種不尊重孩子個性的做法,與其說是教育,不如說是折磨。
馬克·吐溫說:“人的一生隻有一個童年。”也許小時候我們也同樣被
父母逼著苦讀,為此失去了好多童年的歡樂,那我們絕不能再讓我們的孩子
也失去快樂的機會。若是我們的童年曾經自由快樂,當然就會更明白童年的可
貴。無論如何,不要讓孩子成為我們未圓之夢的延續,他們有自己的世界。
讓孩子想自己所想,說自己想說,做自己想做,充分給予他們享受快樂童年的機會,鼓勵他們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這對他們來說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後記
俗話說:“刀越磨越快,大腦越用越靈。”前半句我們可以理解,後半句很多人會產生懷疑。神經學研究發現,神經在受到刺激興奮後,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恢複,按照這樣的說法,腦子用多了就不會靈了。但美國科學家的最新研究發現,大腦雖然在短期記憶後再進行刺激會形成一定抵抗,但是稍作休息就能很快恢複記憶能力,而且隨著刺激的增加,似乎這種恢複能力也在增強,兩種受體的共同作用使得大腦可以無窮無盡地記憶,就像人在學習的時候掌握規律後會越學越輕鬆一樣。
現在父母最大的問題是太疼愛自己的孩子了,所以總把孩子看護得死死的,不舍得讓孩子做自己該做的事,更不舍得讓孩子經曆些生活的風風雨雨,所以,即使孩子是一把鋒利的刀,閑置了也會生鏽,失去了原本的光芒。
這本書就是要告訴父母這樣一個簡單而深刻的道理——孩子越舍得用越成才。認真回想一下,自古成大事者哪一個不是經過種種波折?溫室裏怎能長出參天大樹呢!
有的孩子公然說“我就是好吃懶做”,臉上一點羞愧都沒有;有的孩子因為受不了一點委屈,就拔刀相向或者跳樓自殺,視生命如兒戲;有的孩子畢業後回家“啃老”..這就是甜蜜教育的回報,不能不深思,不能不反省。要想改變這種狀況,父母必須首先轉變自己的觀念。
愛不是你送給孩子的芭比娃娃,不是你給孩子買的動畫片光盤,也不是你給他的一櫃子的衣服和零食。愛很簡單,但真正的愛有著深刻的內涵。充滿愛的孩子都具有相同的基本特性,自信、樂觀、有控製世界的感覺。
所以,親愛的父母們,不要以愛的名義將孩子推到生活之外,要讓孩子學會“入世”。動手,體味生存的艱辛;動腦,感受創造的愉悅;動口,分享溝通的快樂。在生活的熔爐裏,孩子會鍛煉得聰慧、機敏、心靈手巧,性格也會變得開朗活潑。尤其是來之不易的成功,可以使孩子的毅力、韌性、協調能力大大增強。
舍得,將是我們對孩子最好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