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舍得用,孩子的社交能力強(3 / 3)

錯,但遺憾的是他們缺乏彼此欣賞的眼光,而這點其實比專業知

識更重要。”

可見,欣賞他人不但是人際交往中很重要的因素,而且也是今後孩子走

入社會,與他人競爭合作所需的優秀品質。那麼該如何讓孩子欣賞他人呢?首先,要想孩子欣賞別人,父母必須欣賞孩子。每個孩子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賞識,對父母也不例外。父母對孩子的賞

識,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行為。在日常生活中,應把賞識孩子變成一種

習慣,不要動輒就對孩子大喊大叫,要懂得使用帶有激勵性的話語,比如:

“你的字寫得很漂亮”、“看得出,你很努力”等,讓孩子在感受到激勵的

同時,慢慢知道欣賞他人的重要性。其次,引導孩子多看別人的優點。這點需要父母耐心引導。比如,在和孩子談話中,讓孩子說說自己的好朋友有什麼優點值得自己學習,還要告訴孩子,可以把好朋友的優點告訴他本人。當孩子把注意的焦點集中到別人身上的優點時,他就會慢慢地欣賞他人。

最後,消除孩子的嫉妒心理。

很多孩子,尤其是各方麵都很優秀的孩子,對於強於自己的人往往會有嫉妒之心,這時父母一定要讓孩子知道嫉妒的危害,引導孩子敞開心胸、尊重他人,勇於放低姿態、向他人學習。

總而言之,父母要采取恰當的方法,讓孩子從“自我”中跳出來,樂於接受別人,欣賞別人。

7. 換位思考,讓孩子擁有善解人意的心

生活的能力不能靠單軌的知識教育來培養。我們的孩子需要一套完整的生活教育,並且要從早開始,從很早的時候,就該讓他們知道什麼是愛、什麼是真誠、什麼是合作、什麼是寬容、什麼是努力與進取……

——席慕蓉

人與人的交往不僅僅是物質的交流、信息的溝通,而且也是心靈與情感的互動。如果孩子對別人缺乏熱情,怎麼可能期盼別人對他投入熱情?如果孩子不知道在適當的時候關心別人,別人又怎會關心他呢?

“上自習課時,同桌同學趴在桌子上,我..”

“爸爸出差回來了,小毛他..”

“鄰居家最大的困難..”

“媽媽失業在家了,我..”

教育部門曾用上述這些題目,調查了100名小學生,請孩子補齊省略的內容。結果發現:第一題隻有20%的學生說“當同桌同學趴在桌子上時,我想他可能生病了,我得趕緊問問他”。第二題隻有10%的學生說“小毛他趕緊去問爸爸累不累,讓爸爸休息休息”。第三題隻有10%的學生能說出鄰居最大的困難是什麼。第四題隻有15%的學生能體會媽媽失業的心情。

這個調查結果反映出當前學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種不良心態——冷漠。

當孩子過於冷漠時,別說他對陌生人的疾苦不聞不問不懂,他甚至還會嘲笑殘疾人,咒罵乞丐,刻薄地傷害同學、朋友,甚至雙親。在這樣的心理狀態下,他們又怎能在這個世界上快樂生活呢?

芳芳是個聰明美麗的孩子,學習、唱歌、跳舞樣樣出色,可是同學們都不喜歡她,也沒有人願意與她交朋友。原來,芳芳為人自私高傲,別人主動和她說話,她都不愛搭理人家。有一次放學回家,一個同學要去廁所,讓她幫忙看一下書包,她卻說自己要急著回家寫作業沒有時間,結果那個同學隻好另找別人。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

最近,班上選舉“優秀學生”,因為成績優秀,老師也把芳芳作為一名候選人,結果芳芳隻得了一票,得票數遠遠落後於其他候選人。老師和芳芳的父母就此事通了電話,芳芳的父母覺得這樣下去不行,就勸芳芳多和別人交往,對別人熱情一點,可芳芳卻說:“別人怎麼樣,關我什麼事?”

不得不承認,芳芳的性情過於冷漠了。對他人漠不關心,總認為自己一個人照樣可以過得很好,這種觀念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極為不利。

怎樣才能讓孩子理解別人呢?最關鍵的就是讓孩子站在他人的立場上、從他人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體驗情感,這樣孩子才能設身處地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樂他人之所樂,成為一個善解人意的好孩子。

多數孩子與人交往都是以自我為中心,這讓他們忽略了別人的想法,甚至誤解他人,最終產生矛盾。其實隻要換個角度,問題就可以輕鬆解決。

有這樣一個故事:有兩個小和尚為了一件小事吵得不可開交,誰也不肯讓誰。

第一個小和尚怒氣衝衝地去找師父評理,師父在靜心聽完他的話之後,鄭重其事地對他說:“你是對的!”於是第一個小和尚得意揚揚地跑回去宣揚。

第二個小和尚不服氣,也來找師父評理,師父在聽完他的敘述之後,也鄭重其事地對他說:“你是對的!”

待第二個小和尚滿心歡喜地離開後,一直跟在師父身邊的第三個小和尚終於忍不住了,他不解地向師父問道:“師父您平時不是教導我們要誠實,不可說違背良心的謊話嗎?可是您剛才卻對兩位師兄都說他們是對的,這豈不是違背了您平日的教導嗎?”師父聽完之後,不但一點兒也不生氣,反而微笑地對他說:“你是對的!”

第三個小和尚此時才恍然大悟,立刻拜謝師父的教誨。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其實分別站在每個人的立場上來看,他們都是對的,隻不過每個人都堅持自己的想法或意見,無法將心比心,無法站在別人的立場上去為他人著想,因此衝突與爭執就在所難免了。如果有一顆善解人意的心,凡事都以“你是對的”來對待,那麼很多不必要的衝突與爭執就可以避免了。

8. 懂得與人分享,讓孩子擁有好人緣

一個獨生子女成為家庭關注的中心是不應該的。父母要是甘心這樣做,就不可能使自己擺脫掉事事以孩子為中心而俯首屈從的有害傾向。

——(蘇)馬卡連柯

如果孩子善解人意,能夠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關心他人,體諒他人,那麼就會在人際交往中收獲很多東西。

其實,以自我為中心是孩子早期自我意識發展的一個必經階段。新生兒處於蒙昧未開的狀態,沒有客我之分,他們吮吸自己的手跟吮吸其他東西沒什麼兩樣。到了兩三歲,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萌芽,開始把自己從他人和外界事物中區分開來,學著使用“我要”、“我有”和“我的”等帶有第一人稱的主語,此時自我意識發展到以自我為中心階段。在此階段,他們往往從自我角度來進行行為選擇和活動設計,從不考慮他人。

隨著交往活動的增加,孩子逐漸有了他人意識,進而逐漸認識自我和他人的關係。到了四五歲,兒童不僅能夠知道自己的行為會給自己帶來什麼好處,還能夠進一步了解自己的行為會給周圍人帶來什麼好處。此時,我們可以看到兒童願意為了集體活動的成功而行動。

可以說,人人都有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隻是程度和發展速度上存在著個體差異。如果自我傾向過於嚴重,甚至到了六七歲還停滯在以自我為中心的階段,這就成了問題。

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以自我為中心的處事方式卻不變,多數與父母不恰當的教養方式有關。為了讓孩子健康地成長,每位家長都有責任在孩子的心靈中播撒一顆愛的種子,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

所謂“換位思考”是指在思考問題時,有意識地把自己的位置換到對方的位置來思考,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將心比心”。

林靜是小學二年級的學生,她品學兼優,深得老師喜愛。而她的同桌是個淘氣的小男孩,老師常常被他弄得很頭痛。一次,這個小男孩向林靜借她漂亮的橡皮用,用完後他還給了林靜,可林靜卻忘記了。

快放學的時候,林靜想用橡皮,可怎麼也找不到,林靜很著急,就向她的同桌要,可男孩說已經還給她了。於是林靜把這事告訴了老師,老師讓男孩把橡皮交出來,男孩說已經還給林靜了,拿什麼交?老師聽了很生氣,放學的時候老師告訴那個男孩,如果明天他不把橡皮交出來,就不允許他上課。

放學回家,林靜拿出課本寫作業,她突然發現橡皮原來在自己的書包裏。林靜很害怕,因為她知道自己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

林靜對媽媽講了這件事,媽媽先是讓林靜第二天把真相告訴老師,可是林靜怎麼也不願意。媽媽沒有強製要求林靜這麼做,而是默默地走進臥室。

一會兒,爸爸來到客廳,並把一個玻璃杯打碎了。

媽媽聽到響聲急忙來到客廳,她一進客廳就大聲指責林靜,問她為什麼把杯子打碎。林靜說不是她打碎的,可是媽媽就是不相信她。等林靜哭夠了,平靜下來,媽媽對她說:“杯子真的不是你打碎的?”林靜點了點頭。

“那媽媽剛才指責你的時候,你是不是覺得特別委屈?”媽媽問。

林靜又點了點頭。

“你想沒想過那位同學被老師冤枉是不是也特別委屈呢?”媽媽再問。

林靜沒有答話。媽媽接著說:“我知道杯子不是你打碎的,但是媽媽想讓你知道被人冤枉的滋味。你想不想改正自己的錯誤呢?”林靜小聲說:“想。”“那你明天能把事情的真相告訴老師嗎?”“能。”第二天,為了堅定林靜的決心,媽媽陪著林靜一起上學,到校門口的時候,媽媽對林靜說:“媽媽上班去了,希望你能夠做個誠實、勇敢的好孩子。”林靜到了學校,找到她們的班主任,主動把事情真相告訴了老師,並向她的同桌道了歉。

在教育孩子時,父母可以通過角色互換的方法,讓孩子擺脫以自我為中心的不良意識,學會心中有他人,學會多為他人考慮。這樣孩子才會贏得別人的尊重和信任,贏得別人的友善對待。

今天,思陽的家裏來了客人,十分熱鬧。思陽媽媽看到客人帶來的小孩和思陽的年齡差不多,就喚來思陽讓她帶著這個小夥伴去自己的屋裏玩。思陽雖然滿臉的不高興,但還是領著那個小孩進了自己的房間,可是沒過多久,那個孩子就流著眼淚出來了。思陽媽媽一看,趕緊追問發生了什麼事,一問才知道,原來這個孩子到思陽的房間裏去玩,可是所有的玩具思陽都不讓她動,思陽自己玩這玩那,她剛一拿,思陽就一把搶過來。這個孩子一委屈,就哭著跑了出來。

現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缺乏分享物質和情感的兄弟姐妹,是家庭中眾多成員關懷、照顧的唯一對象。於是,玩具是自己的,食物是自己的,電視是自己的..一切“唯我獨享”,即使爸爸媽媽想要動他的東西也不行。造成這樣的後果都是因為這些家長太寵愛孩子了,總想把最好的東西給孩子,好吃的自己從來不舍得嚐一口,哪怕孩子送到家長嘴邊,家長還樂嗬嗬地說:“寶貝吃,媽媽(奶奶)不愛吃”,“寶貝一個人吃吧”,“好東西是專門留給寶貝的”等等。就這樣,我們的孩子容易因過多的寵愛而變得自私、狹隘,獨吞獨霸,不懂得與人分享。這對孩子今後與人交往十分不利。

一位外國的心理學教授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給隨機挑選出來的一群素不相識的人郵寄了聖誕賀卡。盡管一開始他沒有什麼信心會得到回複,但隨後發生的情況令他很驚喜,絕大多數收到聖誕賀卡的人,根本沒有調查他是誰,就自動給他回寄了聖誕賀卡。

我們的孩子如果隻知道“獨占”、“獨享”,而不知道回報他人的話,將來走上社會,也會被隔離於“社會之外”。生活在一個人際關係舉足輕重的社會裏,獨行俠似的人根本不可能取得成功,也不可能生活得幸福快樂。

有位老師曾經舉過一個生動的例子:

有一天,朋友給周先生送了一籃橘子。周先生的孩子非常喜歡吃橘子,但按周先生平時的教育,孩子每次吃橘子時都要同時拿出3個,一個給自己,另外兩個給父母。終於有一天,籃子裏隻剩下一個橘子。孩子把它捧出來時,眼神似乎在說“就這一個了,沒法分了”。周先生馬上就說:“你能不能把它分成兩半,一半給爸爸,一半給媽媽?”孩子一聽,眼淚都快掉下來了,但還是把橘子分給了父母。父母接過來,毫不猶豫地吃了下去。

父母的榜樣作用是巨大的,平時父母要坦然地成為與孩子分享的夥伴,讓孩子從小就養成分享的意識很重要。在家裏可以讓孩子為家人分蘋果、分橘子等,教他先分給長輩,再分給自己。在分東西的過程當中,孩子不僅學會了與人分享,而且明白了應該尊敬長輩,關心父母。

當然,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父母的引導,要讓孩子逐步認識到與人分享的快樂和重要性。

有位媽媽的做法就非常好,她說:“我隻有一個孩子,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很自私,我希望他能夠學會與人分享。每次我給孩子買了他喜歡的玩具或者圖書時,我都鼓勵他帶到學校去,並且建議他與其他同學互相交換。我是這樣跟他說的:‘孩子,把你的東西借給別人,再向別人借你喜歡看、喜歡玩的東西,這樣我們隻需要花很少的錢,就可以玩很多的玩具、看很多書了,是不是?’我的兒子很能理解。現在他已經12歲了,我給他買的玩具和圖書並不多,但他總能用僅有的東西與別人分享,並獲得別人的信任,借來許多他沒有的東西。我還非常注重教育孩子按時歸還別人的東西,要像愛惜自己的東西一樣愛惜借來的東西。”

此外在生活中我們還可以采用換位思考的方式抓住孩子的心理,對孩子的行為進行引導,讓孩子不知不覺地養成與他人分享的好習慣。

一天,媽媽帶著甜甜去公園玩,她們玩累了,就坐下來休息,媽媽拿出從家裏帶來的牛奶給孩子喝。這時候,媽媽注意到旁邊有一個小男孩正用渴望的眼神看著自己女兒手中的牛奶,這位小男孩的媽媽可能暫時離開了。這時,媽媽對女兒說:“甜甜,你給這位小弟弟喝一瓶牛奶好嗎?”

“不,我要自己喝!”甜甜顯然不樂意。媽媽耐心地對女兒說:“甜甜,要是媽媽有事不在你身邊,而這位小弟弟在喝牛奶,你想不想喝呢?”“想喝。”甜甜毫不猶豫地回答。“這就對了,現在你拿一瓶牛奶給這個小弟弟喝,等下次媽媽不在你身邊的時候,這位小弟弟也會把好吃的東西拿給你吃的。”甜甜看了看媽媽,又看了看小男孩,終於給了小男孩一瓶牛奶。

父母還應該給孩子創造分享的機會,讓他們在分享中得到更多的快樂。父母要多帶孩子出去走走,讓孩子多接觸一下同齡人,並隨時注意引導孩子進行分享,也可以邀請別人到自己家裏做客。父母可以在客人到來之前,讓孩子挑選幾樣他願意讓別人玩的玩具,告訴他下次去客人家時,人家也會拿玩具給他玩的。這樣孩子就能夠學會分享、懂得分享的快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