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要怕,讓孩子無所畏懼地麵對未來
在孩子小的時候,有一次戰勝恐懼的機會,長大了就有99次戰勝恐懼的可能。
——(美)羅斯福
張弛今年8歲,上小學二年級,今天回家哭著喊著要爸爸給自己買雙輪滑鞋,因為班裏的男孩子差不多都有了,可是爸爸怎麼都不同意。
倒不是因為爸爸摳門,原來爸爸擔心媽媽舍不得孩子挨摔,買來了輪滑鞋也隻能當成擺設。這可是有前車之鑒的,張弛6歲那年爸爸看小區內很多孩子都騎著一輛小自行車,於是也給張弛買了一輛。張弛在學騎自行車的過程中,不小心摔倒了,胳膊被擦破了一塊皮,這下媽媽可不幹了,心疼得直掉眼淚。最終小自行車被“囚禁”在陽台上,到現在張弛還是不會騎車。
可這次張弛下定了決心,因為不會滑輪滑會被其他男同學會笑話的。最後,爸爸和張弛擬定了一個協議:第一,練習時,不允許媽媽在場;第二,挨摔之後不允許怕疼,中途放棄;第三,不練出高水平決不罷休。
達成共識後的第二天,爸爸就給張弛買來了漂亮的輪滑鞋,媽媽看著輪滑鞋流露出擔心的神情。小張弛高興壞了,在爸爸的帶領下來到街心公園練習,一上午,張弛摔了很多跟頭,爸爸就當沒看見,張弛咬牙堅持了下來。
就這樣沒過幾天,張弛就滑得穩穩當當了,還特意給媽媽做了一次彙報表演,媽媽又驚又喜。半年後,學校舉辦運動會,老師特意加了一項輪滑比賽,張弛奪得了年級組的第二名。他高興得又蹦又跳。
試想,如果張弛媽媽還像學騎自行車時一樣幹涉孩子、心疼孩子,結果會怎樣?
每位父母都疼愛自己的孩子,但是坎坷、挫折、失敗是孩子人生路上必不可少的經曆,是孩子健康成長的維他命。如果我們像張弛媽媽最初時那樣,把自己的愛用錯誤的方式表達出來,阻止孩子成長,那麼孩子的天賦、潛能、勇氣就會被父母“愛”的舉動扼殺。
有一位母親盼星星盼月亮地盼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才。一天,她帶著自己5歲的孩子找到一位著名的化學家,想了解這位大人物是如何踏上成才之路的。知道她的來意後,化學家沒有向她曆數自己的奮鬥經曆和成才經驗,而是要求他們隨他一起去實驗室。來到實驗室,化學家將一瓶黃色的溶液放在孩子麵前。
孩子好奇地看著它,顯得既興奮又不知所措,過了一會兒終於試探性地將手伸向瓶子。這時,他的背後傳來了一聲急切的斷喝,母親快步走到孩子旁邊,孩子嚇得趕忙縮回了手。
化學家哈哈大笑起來,對孩子的母親說:“我已經回答你的問題了。”母親疑惑地望著化學家。化學家漫不經心地將自己的手放入溶液裏,笑著說:“其實這不過是一杯染過色的水而已。你的一聲嗬斥雖出自本能,但也嗬斥走了一位天才。”
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對自己及周圍的環境是不了解的,他們隻有通過各種嚐試,不斷積累各種成功或失敗的經驗,才能對自己的能力有所認識。孩子總喜歡躍躍欲試,做點兒超出自己能力的事情,腳還夠不著自行車蹬板,就想去騎車;從來沒有下過水,就想跳到水中去遊泳,這都是因為孩子有強烈的好奇心,想親身弄明白事情到底是怎麼回事。許多孩子常常喜歡爬到很高的地方,因為他們喜歡享受那種從高處向低處看的成就感,這種感覺會讓他們覺得自己可以飛翔。可是很多父母每天為此提心吊膽、擔驚受怕,有的父母對孩子的行為大加訓斥,有的幹脆強行把孩子從高處抱下來。如果父母過於考慮安全問題,讓孩子躲開有危險的東西,就等於掐掉了好奇心的幼芽,抑製了孩子的求知欲望,這對孩子的成長十分不利。所以,不要讓自己的愛阻擋孩子前進的步伐。
父母不要輕率地否認孩子的冒險舉動,說些“你做這些還早呢”,“那可不行啊,太危險”,“太嚇人,可不能幹啊”之類的話,這樣做雖然是出於愛的本能,但過於深切的愛反而會阻礙孩子成長,挫傷他們的探索精神和勇氣。
父母必須放開自己的手腳,給孩子成長的空間,孩子才可能以積極的心態去駕馭生活,以冒險的精神去探索生活。隻有在不斷的冒險中,我們的孩子才能獲得一種寶貴的品質——勇敢。
一個少年正在學騎自行車,他乞求父親不要鬆開扶著車後座的手,父親點點頭。於是孩子放心地騎了起來。直到他騎到第十圈時終於熟練點了,便四處張望了起來,突然看見父親居然很悠閑地坐在看台上吸著煙,而且那根煙已經吸完了一大半。於是他非常惱怒地下車走到父親麵前,質問他為什麼不扶著車。父親問他:“你怕什麼?”少年說:“怕摔倒。”父親又問:“摔倒為什麼可怕?”少年說:“摔倒了會流血。”父親又問:“流血有什麼可怕?”少年說:“流血會疼。”父親又問:“你流血了嗎?就算疼,也隻是一小會兒的事。”
少年最終學會了騎車,雖然摔過幾個跟頭,卻從沒有讓父親扶過。
歌德說過:“你若失去了勇敢——你就把一切都失掉了。”給孩子一顆勇敢的心,讓他們無所畏懼地麵對將來的一切,這是父母教育的當務之急。
2. 從適當的冒險遊戲中,培養孩子的勇敢精神
勇氣是人類最重要的一種特質,倘若有了勇氣,人類其他的特質自然也就具備了。
——(英)丘吉爾
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學習成長的過程,我們要善於利用孩子這種天性,培養孩子的各種品質,包括勇敢精神。很多成功人士從小就敢於冒險,敢嚐試別人不敢做的事情,這為他們長大後直麵困難、勇於拚搏、有所作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2歲那年,喬丹和哥哥來到自家屋後玩。屋後不遠處有一條排水溝,排水溝很深,而且裏麵髒兮兮的,很多孩子都害怕到那去玩。
喬丹不一樣,他拉著哥哥的手說:“走吧,哥哥,咱們去排水溝附近的土堆上玩!”哥哥有點膽怯,說:“不要去了!那裏很不安全,很容易就會掉進排水溝的。”
喬丹不願放棄,連拉帶拽地把哥哥拉到了排水溝附近的土堆上。喬丹向排水溝裏望了一下,看見下麵黑色的水湧動著,一股難聞的氣味迎麵而來。喬丹覺得很有意思,他想了一想,回家推來了一輛摩托車,對哥哥說:“哥哥,咱們玩飛車吧?我想從排水溝上麵飛過去。”
哥哥驚呆了,說:“你瘋了!萬一掉進排水溝裏怎麼辦?”
喬丹微笑著說:“掉就掉吧!反正我確信我會從這邊飛到那邊的。”
“你玩吧,我不玩!這麼危險的遊戲,我沒有那個膽量玩!”
“有什麼好害怕的呢?你沒有試過,怎麼會知道你越不過這條排水溝呢?”
哥哥被喬丹說得沒有話了,隻好陪喬丹一起玩。
喬丹和哥哥把摩托車推到離土丘300米遠的地方,喬丹駕駛,哥哥坐在後麵。隻聽一陣發動機聲,摩托車開了起來,喬丹帶著哥哥迅速衝向水溝。在摩托車飛躍水溝時,喬丹還想在空中多停留一下,所以故意減輕了馬力,結果喬丹和他的哥哥都掉進了臭水溝裏。
幾天以後,喬丹又拉著哥哥要玩飛車。哥哥可嚇壞了,沒有來,這次隻有喬丹一個人推著摩托車來到了排水溝那裏。他看了一下,又把車推到離土丘300米遠的地方,開足馬力,飛快地駛向排水溝。這次,喬丹順利地越過了排水溝,他高興極了。
正是喬丹過人的膽量,才使他在競爭激烈、強手如雲的NBA賽事中脫穎而出,成為一代巨星。遇事膽怯的人絕對做不到。
而在我們的生活中,由於家長的過分嗬護,處處限製,孩子的膽子變得很小,不敢獨自一個人玩,更不敢玩一些有“危險”的遊戲。他們生活在父母的保護中,雖然安然無恙,但是卻失去了很多鍛煉的機會。
於是,很多孩子膽子非常小,看見蟲子就驚叫,聽到打雷就發抖,見到陌生人不敢出聲,天黑了不敢出門,甚至上課不敢回答老師提問..調查研究表明,90%以上的兒童存在不同程度的膽小害怕心理。
其實,孩子的膽量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父母的引導下逐步鍛煉出來的。父母要大膽地讓孩子玩,鼓勵孩子,讚揚孩子,讓他體會到玩的樂趣,這樣才能夠玩出勇氣、玩出智慧。
孟欣的膽子很小,別的小朋友在一起玩的時候,她常常躲在一邊自己玩積木、拚圖等,秋千、滑梯等有其他小朋友參加的遊戲,她從不參與。
有一天,媽媽帶著孟欣到兒童遊樂場去玩,她看到別的小朋友在那裏玩滑梯,就躲得遠遠的。媽媽問:“你覺得好玩嗎?”她說:“好玩。”媽媽說:“那咱們走近一點兒。”於是就拉著孟欣靠近滑梯,孟欣看別人玩得那麼高興,越看越眼饞。
媽媽進一步引導說:“你也滑一次好嗎?” 孟欣嚇得趕緊往後麵縮。媽媽說:“這樣吧,我抱著你,咱倆一起滑,好嗎?”孟欣勉強同意了。
滑下來之後,孟欣在媽媽的懷裏說:“真好玩。”媽媽問:“你還害怕嗎?”她說:“不害怕。”媽媽說:“你真勇敢,這回你自己玩好嗎?我在旁邊保護你。” 孟欣終於鼓起勇氣,自己去玩滑梯了。
後來,媽媽又開始教孟欣玩滑板車,一開始孟欣總是緊緊地抓住媽媽的手不放,媽媽稍一鬆手她就大聲尖叫。媽媽耐心堅持鼓勵她:“孟欣,你滑得不錯,媽媽相信你一定能學會的。”就這樣一次又一次的,不知過了多少次,孟欣的手慢慢鬆開了,開始在媽媽的保護下歪歪斜斜地慢慢滑。一小步、兩小步,一大步、兩大步,孟欣終於找到了一點兒感覺,她開始興奮起來,對媽媽叫著:“媽媽,我不要您扶了,您看我自己會了。”
一周以後,孟欣不但能自如地操縱滑板車了,而且還玩上了癮。
正是這些冒險行為鍛煉了孩子的勇氣,使孩子在今後的生活中敢於麵對一切。
當然,放手讓孩子玩之前不但要有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而且要把安全意識灌輸到孩子頭腦中去,要教給孩子一些方法。比如:做事情前做好計劃;進行較危險的運動時要穿戴好相應的保護裝備;遠行最好有父母跟隨等。那些對孩子人身安全產生威脅的遊戲,家長還需謹慎處理。總之,家長要在一邊默默地把好關,選擇適當的冒險遊戲才能鍛煉孩子的勇氣。
3不冒險的孩子更危險
孩子們,不要害怕現實,不要向現實低頭,你們來到這世界,不是為了要服從老朽的東西,而是要創造新的、有理智的、光輝的東西。
——(蘇)高爾基
程曉剛剛5歲,最近小家夥愛上了玩剪刀,自己畫的很多畫都被他剪成了碎片,爸爸看完的報紙也遭了殃,弄得滿屋子都是碎紙片。一邊剪程曉還一邊告訴媽媽,這個是獅子,那個是小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