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舍得用,孩子的社交能力強(2 / 3)

鄰居給他起了個外號叫“萬人迷”。

現在像李明倫這樣的孩子不多了,為什麼會這樣呢?現在的父母不是嬌生慣養,就是緊盯著孩子的學習成績,完全忽略了孩子接人待物方麵的教育。有位在這方麵做得很好的家長說:“現在社會競爭這麼激烈,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非常重要。在別的孩子還處於懵懂狀態的時候,我的孩子已經能很好地展示自我,這樣就更具有競爭力,這對將來的發展是有好處的,我就是如此教育孩子的。如今孩子已經大學畢業,正是由於他成熟的人際關係和優異成績,現在已經被某跨國公司錄用了。”

那麼,怎樣從小培養孩子待人接物的能力呢?首先,讓孩子在家裏和父母一起接待客人。在客人到來之前,父母應該告訴孩子客人什麼時間來,客人與父母的關係以及該如何稱呼,使孩子自己在心理上做好接待客人的準備。孩子可以和父母一起做接待客人的準備工作,如打掃房間、采購糖果等,共同創造一個歡迎客人的氣氛。

客人來了之後,孩子可以在父母指引下招呼每一個人,請客人坐,請客人吃糖果,還可以把自己的玩具拿出來給同來的小客人玩等。

除此之外,還要讓孩子學著與客人交談,要大方地回答客人的問話,別人在講話時不隨便插嘴。如果孩子在某一方麵有特長,可以提議他為客人表演,製造出一種輕鬆、愉快、熱烈的氣氛。

其次,作為父母要給孩子做出榜樣。

平時與他人交往,父母要做到從容有禮,關心他人,尊重他人,友好地和他人交換意見和看法。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孩子會從父母身上學習到很多東西。

最後,要鼓勵孩子參加親朋聚會,讓孩子在實踐中學習。

親朋好友聚會,父母可以事先告訴孩子一些禮節方麵的知識,提前告訴孩子該怎樣做,在聚會後,家長還可以給孩子“複習”一下,找到孩子應該提高的地方。

孩子隻有懂得待人接物,才能在各種場合“臨危不懼”,麵對人際交往得心應手、從容不迫,才能夠自信地走向社會、邁向成功。

4. 孩子的事情,讓孩子自己解決

在哪裏我找到了朋友,我就在哪裏重生。

——(印度)泰戈爾

很多時候,最讓父母窩火的事情就是孩子在外麵被其他孩子欺負了。批評孩子吧,孩子本來就受了委屈,看著都心疼,怎麼好再雪上加霜呢!替孩子出頭吧,也不行,本來孩子之間的事情就說不清楚,身為家長去和小孩子計較,有理也變成沒理了。所以這時候父母往往是抓耳撓腮,不知怎麼辦才好。

星期天,壯壯和小區裏的幾個孩子踢足球,媽媽在家裏邊洗衣服邊收拾屋子。沒過多久,壯壯就眼淚汪汪地跑上了樓,渾身髒兮兮的,臉上還紅紅的。媽媽急忙問他是怎麼回事,壯壯哽咽著說,他們幾個正在踢足球,有個大個子男孩非要加入進來,撞倒了壯壯,還把足球踢在了壯壯的臉上。媽媽一聽就急了,領著孩子下了樓,可是那個惹事的男孩子早就跑了。

“孩子受欺負該怎麼辦?”現在很多父母認為要替孩子出頭,找到“肇事者”或者“肇事者”的父母評理。這些父母自有他們的道理,他們認為這是一個弱肉強食的社會,你一味地忍讓退縮,最終就會成為弱者。也有人認為不能簡單地“以牙還牙”,那樣孩子之間的簡單交往就會被破壞。

其實,孩子之間發生矛盾和成人世界的此類事件是不同性質的問題,孩子之間的狀態轉換得很快,剛才還劍拔弩張、誰也不讓誰,一會兒又親密無間地在一起玩耍了。所以,父母不要一看到孩子哭,就覺得孩子吃了大虧,非要找回“麵子”不可。

如果不是危及孩子的人身安全,完全可以交給孩子自己處理,讓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去解決問題。家長不要傳遞一種“受欺負”的想法,使孩子間簡單的關係變得複雜,心裏變得沉重起來。

一天,一位媽媽正在家看電視,而她11歲的兒子在小區裏和小夥伴們玩。平時這幾個小夥伴就經常在一起玩。

媽媽看了一會兒電視,就推開窗戶看兒子在玩什麼,不料正看見兒子和一個個頭高一點兒的孩子在吵架,而且越吵越凶,聲音很大。

媽媽急忙跑下樓來探看究竟。到跟前一看,才弄清楚孩子們爭吵的“導火索”是一種名叫“紙飛機”的自製玩具。原來兒子的“紙飛機”被那個個頭高一點兒的孩子搶去了,他很氣憤,就吵了起來。更可氣的是其他的孩子都幫著個頭較高的那個孩子對付自己的兒子。

兒子正在勢單力薄之際,看見媽媽來了,漲得通紅的小臉一下子變得慘白,委屈的淚水忍不住掉了下來,繼而“哇哇”地哭了起來。

看到這種情形,媽媽一開始真的很生氣,真想訓斥那個不講理的孩子一頓,替兒子出出氣,但她忍住了,轉念一想,自己一個大人摻和孩子的事情臉上有點兒掛不住。於是她強壓怒火,拉著兒子說:“走,咱們回家去,不和他玩了!”

但是孩子人小骨頭硬,站著沒動,偏偏不回家,非要把自己的“紙飛機”要回來不可。

於是媽媽勸兒子:“幾張破紙片,有什麼好玩的!回家媽媽帶你買更好玩的玩具。”可孩子仍然不幹。媽媽隻好把目標轉向那個搶“紙飛機”的孩子,並語氣溫和地對他說:“小朋友,阿姨相信你是個好孩子,你把‘紙飛機’還給他吧,好嗎?”可是那個倔小子也不買她的賬。

媽媽一看他們都固執己見,兩邊都搞不定,一氣之下衝著兒子大喊:“你到底回不回家?”兒子將脖子一擰,響亮而堅決地吐出兩個字:“不回!”

“好吧!那你自己想辦法解決吧,我回去了!但是不許哭,男子漢哭算什麼出息!”說完頭也不回地上樓了。

媽媽雖然坐在家中,但還是懸著一顆心,生怕自己的兒子受欺負。正在擔心的時候,孩子卻手裏拿著自己心愛的“紙飛機”回來了,小臉早已“陰轉晴”,笑嘻嘻的好像什麼事也沒發生一樣。

媽媽感到詫異,連忙詢問,才知道幾個小朋友又和好了。媽媽問兒子用什麼方法解決問題的,兒子隻笑著說了兩個字:“保密!”

這件事給這位媽媽上了深刻的一課,她認識到了孩子之間的糾紛最好還是由他們自己想辦法解決。從此以後,這位媽媽不再為兒子出頭了,這個孩子處理和小夥伴之間關係的能力越來越強了。

所以,明智的父母一般不會介入孩子之間的糾紛和衝突,他們會把解決問題的主動權留給孩子,讓他們按照自己特有的方式解決衝突和糾紛。

當然,當孩子困惑的時候,父母也要進行一些引導。父母可以和孩子談一談,了解一下事情的經過,安撫一下孩子的情緒,讓孩子以寬容、積極的態度去解決問題,不要從惡意的角度去猜測別人,更不要“以暴製暴”。父母可以提供一些建設性的意見,讓孩子在衝突中學習進步,健康成長。

5. 不插手,讓孩子自己選擇朋友

當你有暇和別人交往時,一定要結交你所在地方的最佳夥伴。這樣做,在課餘時間,能使你的言談舉止經常受到熏陶,性情也得到陶冶。而且,結交良朋益友,總不會像結交酒肉朋友那樣花錢。

——(美)喬治·華盛頓

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可否認,周圍環境對人的影響很大,所以很多父母都擔心孩子在外麵結交到壞人,因此把孩子限製得死死的。平時上學不能晚回家;放假的時候不能獨自外出;不能與陌生人接觸;不能與異性同學交往;平時與誰交往要經常彙報..總之,一切都要在自己的掌握之中。有的家長為此還跟蹤孩子或者偷看孩子的日記。

一個女孩這樣向朋友傾吐自己的煩惱:

我爸媽對我什麼事都管,他們對我和哪些同學交朋友特別敏感。如果我想和女同學交朋友,他們就要逐一地進行“資格審查”:學習不好的不能交,愛說話的不能交,把自己打扮得太漂亮的不能交,眼神太靈活的不能交..當然,如果我想和男生交朋友,幹脆免談。

上個月,我和班上的兩個男生同路,於是就一起回家。吃晚飯的時候媽媽問我:“和你同路的那兩個戴眼鏡的人是誰啊?”爸爸接著說:“你在左邊,他們兩個在右邊。”

我真受不了爸爸媽媽這種監視,但我沒有辦法,他們盯得這麼緊、管得這麼嚴,誰還會和我交朋友呀?我感到很鬱悶!

其實,這個女孩父母限製的不僅僅是女兒和誰交朋友,更重要的是窒息了孩子的交際能力和獨立精神。

每一個孩子不僅屬於父母、屬於家庭,更屬於社會,因為終有一天他們要走上社會,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如果像這個女孩的父母那樣,連孩子選擇什麼樣的朋友都要一管到底,設限設卡,那麼孩子的交際能力從何而來呢?

特別是在這個獨生子女普遍化的時代,大多數孩子可交往的“圈子”裏隻有他們身邊對他們無微不至關懷的親人。他們更渴望友誼,渴望擁有一個同齡的朋友圈子,渴望融入到由夥伴們組成的團體中。

不錯,孩子上幼兒園、小學、中學是進入了團體生活,但很多父母整日睜大眼睛甄別孩子的朋友,按照自己的意願替孩子選擇朋友,以家長的“權威”限製孩子的交往自由。有的父母甚至讓自己的孩子與一些所謂的“有教養”的孩子在一起,不讓孩子接觸那些比較調皮、個性十足的同學。因為在他們看來,孩子和比較老實、聽話、膽小的同學在一起會更讓人放心。更有甚者隻許孩子和學習好的同學來往。

孩子選擇朋友有自己的標準和喜好,父母怎麼能把自己的標準強加給孩子呢?當這些家長限製不了孩子時,就會給他們臉色看。孩子帶著朋友到家裏來玩的時候,他們就顯出非常不耐煩的樣子,甚至當著別人的麵朝孩子發火。這麼做不僅會使孩子從此失去一個好朋友,而且也深深地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連交朋友的自由都沒有,孩子在夥伴麵前會很沒麵子的。

孩子在選擇朋友時,有一種潛在的“互補意識”,也許正是他自身太過溫順、太過懦弱了,所以渴望與調皮一點、個性一點的孩子交往,其實他們是希望自己能具有像對方一樣的性格特征。所以,和調皮的“野孩子”交朋友,有助於孩子個性的完善。

同樣,那些學習不太好的孩子可能在其他方麵有突出的地方,比如他的威信很高。因為這樣的孩子往往很有正義感,又肯熱心幫助別人,所以你的孩子可能對他很有好感。如果身為父母,僅僅以“學習好”為標準限製孩子選擇朋友,豈不是把那些最值得交往的人拒之門外了嗎?

從長遠來看,我們現在可以限製孩子的交往對象,但是無法控製孩子將來所身處的環境。誰都知道人的一生什麼樣的人都可能遇到,也許你的孩子將來的同事、上級和競爭對手,在小時候就是一名調皮、個性十足的孩子。如果孩子從小不和這些人交朋友、學會怎麼和這類人相處,那麼步入社會之後又如何能成功地應對這類人呢?

聰明的父母不是去幹涉孩子交朋友,而是應該引導孩子去交朋友。如果你擔心孩子因為交到“壞”朋友受到不良影響,那麼事先可以提醒孩子交朋友應該注意些什麼,告訴孩子什麼樣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父母隻需做善意的提醒和建議,而不應加以幹涉。

父母要告訴孩子良好友誼的獲得途徑,諸如認真聽取對方的意見、朋友處於危難之時伸出援助之手、與朋友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悅和分擔失敗憂愁、讚美朋友的良好品質等。孩子這樣做了之後,父母要鄭重其事地誇獎他們,孩子受到稱讚就會知道怎樣做才是正確的。

放手讓孩子和各種各樣的人交往,鍛煉他們獨立性的同時,也促使他們在交往的過程中自發地學會與各種人相處的技巧,這對於他們適應環境、適應社會大有益處。

6. 讓孩子學會接受他人,欣賞他人

我們不可能都成為英雄。總得有人在英雄走過的時候坐在路邊鼓掌。

——羅傑

思源是個聰明活潑的小男孩,上幼兒園的時候就深得老師的喜愛。現在上小學了,他的學習成績一直很優秀,又能歌善舞,依然是老師眼裏的“紅人”。

可是有一天,父母發現思源情緒很低落,就問他為什麼,思源很不情願地道出了事情原委。原來今天班上選班長,思源是老師提名的候選人之一,他信心滿滿,認為自己可以選上,可是選舉的結果是思源落選了,而且票數方麵落後別的候選人很多。這讓一向趾高氣揚的思源很難接受,所以情緒很低落,但是又不好意思和父母講。父母開解了思源幾句,告訴他隻要努力以後還有機會。

沒過幾天,學校開家長會,父母和老師聊起思源落選班長這件事,老師說:“我也奇怪這件事,後來仔細觀察了一下,發現思源有點傲氣,有些看不起人,同學逐漸都和他疏遠了,在班裏他的朋友很少。”

父母終於找到了思源落選的根由,決定回家幫助思源改改看不起人的壞毛病。

生活中,很多孩子和思源一樣,不願意接受他人,更不會欣賞他人。有一位老師在課堂上布置了一篇題為《我的同桌》的作文,首先老師讓同學們站起來說一說同桌的優點和缺點,結果很多同學說的都是同桌的缺點,當問到優點時卻說不出來了。後來在老師的一再啟發下,才勉強說出“遵守紀律,熱愛勞動”等概括性的話。

接受他人,欣賞他人是人際交往中很重要的品質。現在的孩子由於生活條件優越,在家中處處受優待,所以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壞毛病。

家長要常給孩子灌輸這樣一種思想:任何一個人都有他的長處,要學會真誠地欣賞他人。人無完人,切不可因為別人有缺點或毛病就嫌棄他、疏遠他。

有一個人去一家著名的廣告公司求職,順利地通過了第一輪測試,成了十位入圍者之一。第二輪測試內容很簡單:讓每位入圍者按要求設計一件作品,並當眾展示給另外九人打分,並寫出

相關的評語。

這個人在評分時,對其中三人的作品非常佩服,懷著複雜的心情給他們打了高分,並寫下了讚美的評語。令他意外的是,他居然入選了!而更令他意外的是,他欣賞的那三位中隻有一個人入選了!這是為什麼呢?

後來,該廣告公司總裁的一番話使他了解到其中的原因。總裁說:“入圍的10人可以說都是佼佼者,專業水平都比較高,這固然很重要,但公司更為關注的是入圍者在相互評價中是否能夠彼此欣賞。因為庸才常常自以為是,看不見別人的長處,這倒情有可原,但若對對方的才華視而不見,那就顯得心胸太狹隘了,嚴格意義上說那不叫人才。落選的幾位雖然專業水平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