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把孩子推出家門,體會與人交往的快樂
教育的真正目的不僅是讓所有人都做好事,同時讓他們在那裏發現快樂。
——(英)羅斯金
在周末或者寒暑假的時候,父母可以把“權利”下放,來個角色互換,讓孩子管理家庭的日常生活,這種鍛煉是有必要的。讓孩子當家做主還包括以下幾項內容:
1. 讓孩子參與家庭決策。中國的家庭有這樣一個習慣,家裏的事情都由父母做主,有些事情孩子根本不知道,所以孩子認為家裏的事情自己沒有責任,出現問題也有父母承擔,這樣就會讓孩子的責任感喪失。
因此,每當家裏要做什麼決策時,父母可以召開家庭會議,讓孩子說說自己的想法。即使孩子的意見有些幼稚可笑,也要予以尊重,這樣孩子會從中學會很多社會知識,為今後的成長打下基礎,同時孩子的責任感也會因此得到增強。
2. 給孩子創造機會,讓孩子多為家裏做些事情。讓孩子知道家裏的錢是怎麼花出去的。
在生活中,父母可以給予孩子機會,例如買菜、交水電費、電話費等。也可以讓孩子幫忙記一下家庭日常開支賬目,讓孩子了解到一個家庭的必要開支,體驗到生活的真實。
3. 給孩子做主的自由。
在孩子嚐試自己做主的時候,我們不要總是對孩子說“你還小”、“你不懂”、“你不行”,而要給孩子鍛煉的機會。孩子們的成長速度是驚人的,遠遠超出成年人的想象,我們認為孩子不能做的事,可能孩子已經完全有能力駕馭。
總之,讓孩子當家做主,可以讓孩子了解到自己的重要性,從而樹立自己的責任感。
現在,很多孩子喜歡“宅”在家裏,看電視、玩遊戲、上網..總之不願意出門,也不願意與人打交道,甚至報名、購物等活動也要父母代勞。據統計,目前這些小“宅男”、“宅女”的數量正在增加。
仔細分析其原因,除了環境因素的影響外,我們現在很多教育方法也是“罪魁禍首”。有些父母寵溺孩子,害怕孩子走出家門受欺負或者安全受到威脅,所以經常嚇唬孩子,不允許孩子獨自走出家門。還有的父母為了讓孩子安心在家學習,拒絕孩子參加一切集體活動。久而久之,孩子失去了與人交往的興趣,漸漸遠離了人群,甚至在心中產生了交往恐懼感。毫無疑問,這樣對他們的成長非常不利。
在美國,希拉裏·克林頓的名字現在比她的丈夫比爾·克林頓還響亮,她睿智的政治眼光和獨特的手腕使她贏得了多數美國人的尊敬和喜愛。其實,希拉裏小時候是一個膽小鬼,而改變她命運的,竟是母親的一句很有力量的話。
希拉裏4歲的時候,全家搬到芝加哥郊區的帕克裏奇居住。來到一個新環境後,活潑好動的希拉裏急於交上新朋友,但很快她就發現這並非易事。每當她到外麵去玩耍時,鄰居的孩子們不是嘲笑她,就是欺負她,有時還將她推來推去或將她打倒在地。每當這時她都會哭著跑回家,再也不願出家門了。
希拉裏的母親靜靜地觀察了幾周後,終於有一天,當希拉裏又一次哭著跑回家時,母親站在門口擋住了她的去路。母親大聲厲喝:“回去勇敢地麵對他們,我們家裏容不得膽小鬼!”
希拉裏隻得又硬著頭皮走回去,這讓那些欺負她的孩子大吃一驚,他們沒料到這個小丫頭會這麼快又回來。
最後,希拉裏終於以自己的勇氣交到了新朋友。在以後的歲月裏,每當遇到困難與挫折時,希拉裏都會鼓起勇氣,大膽地迎接挑戰。
人際交往在孩子的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通過人際交往,可以培養孩子的集體主義精神、與他人合作的能力。在與同齡人的交往中,孩子們會更容易發現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優勢和劣勢,從而更有針對性地保持自己的優勢,吸收別人的長處,克服自身的缺點,不斷完善自己。所以,有遠見的父母會有意識地鼓勵孩子,甚至逼迫孩子走出家門,讓他們到外邊去,到人群中去,學會與人交往,發展自己的交際能力。比如讓孩子外出購買一些日常生活用品或者到鄰居家借還一些物品,多帶孩子參加一些聚會活動等。
摩托羅拉公司的創始人高爾文,為了把他唯一的兒子鮑伯培養成公司的繼承人,從兒子小時候開始就經常帶著他參加一些商業活動,來增長兒子的見識。他外出經商時,也盡量把鮑伯帶在身邊,讓兒子耳濡目染經商的過程。在一些業務洽談會上,高爾文讓兒子坐在一個角落裏,聆聽老板們舌劍唇槍地討價還價。鮑伯會記錄下一些聽不懂的專業術語,在會後請教父親。
在鮑伯17歲時,高爾文允許兒子到公司上班。鮑伯像普通員工一樣,坐在大辦公室的長椅上工作,不搞任何特殊待遇。有一次,高爾文告訴兒子,有一個銷售商正在用低於成本價20元的價格拋售摩托羅拉的產品,問他想采用什麼策略應對。鮑伯聽後非常氣憤地說:“絕對不能再降了,這個價格已經是最低的了!”
鮑伯帶著人員,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對十幾個城市的調查結果進行了論證研究,最後他對高爾文說:“爸,我錯了,為了競爭,必須降價。”
後來,在高爾文的精心培養下,鮑伯終於成為了一名出色的總經理。
建立及保持人際關係是一項至關重要的生活技能。良好的人際關係是樹立自信心的根本,是幸福生活的保證,也是家庭凝聚力的源泉。要做到這一點,父母首先要做到放開手,不要限製孩子。孩子在小時候是渴望與人交往的,他們願意和小夥伴一起玩耍,但正是因為父母的種種限
製,才導致孩子慢慢地脫離了群體,最後沉溺在自己的小圈子裏。
鍾斕5歲的時候,媽媽帶她出去玩,天氣非常好,很多孩子都在小區的兒童遊樂場裏玩。孩子們在一起玩得很開心,媽媽忽然想起好像沒有鎖門,想回家看一看,就告訴鍾斕在這裏玩,哪裏都不要去,她一會兒就回來。鍾斕應了一聲,就繼續和夥伴們玩。媽媽急匆匆地走了,十幾分鍾後媽媽回來了,可是鍾斕卻不見了,媽媽急得四處尋找,最終在一棟樓前把孩子找到了。
原來,和鍾斕一起玩的孩子被奶奶領回了家,鍾斕就一路跟著他們,等到人家進了家門,鍾斕卻找不到回去的路了,媽媽找到鍾斕時她正在哭,這可把媽媽嚇壞了。
本來這是一件意外的事情,但是媽媽從此杯弓蛇影,再也不讓鍾斕獨自和小夥伴玩了。
上學後,鍾斕也不願意與同學交往,老師為此找她談了幾次話,效果甚微。有幾次老師安排學生和鍾斕結伴回家,都被來接她的媽媽拒絕了。
現在,鍾斕的性格更加孤僻了,放假在家時除了看電視,就是自己一個人在屋裏發呆。
不可否認,現在的社會環境很複雜。首先,父母要有必要的安全保護意識,教給孩子保護自己的方法和一些社會經驗。其次,父母要幫助孩子發覺交往的快樂。隻有讓孩子體會到其中的快樂,孩子才會喜歡與人交往。
2. 讓孩子多交朋友,主動適應新環境
世界上最輝煌最宏偉的事業就是使個人站起來。
——(奧)茨威格
家長要有意識地把孩子的生活範圍擴大到家庭之外,讓孩子與鄰裏夥伴形成“團夥”,使孩子更多地接觸小朋友和同齡人,體會到夥伴們在一起的樂趣。還可以做一些適當的引導,鼓勵孩子和夥伴“比學趕幫超”,也可以談一談自己小時候和夥伴交往的趣聞。
當孩子體會到與他人交往的快樂並且樂在其中的時候,他就會主動走出家門,勇敢地與人交往。
現在的孩子在上幼兒園之前很少有與同齡人交往的經驗,他們在家裏受到家人的保護,這種生活使他們適應能力較差,麵對新的環境特別拘謹,麵對不再維護自己的陌生人會感到害怕和孤獨。這時如果父母忽略了孩子適應新環境的教育,忽視了安慰和鼓勵孩子,孩子就很容易變得膽小怕事、容易退縮,嚴重者會造成心理陰影。
搬家、轉學、父母工作調動等情況的出現,也使孩子麵臨著適應新環境的問題。別說是孩子,很多大人都害怕適應新環境。如果他們不能盡快融入到新的環境中,結交到新的朋友,那他們的生活就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嚴重者甚至會產生心理疾病。
彤彤是一個內向的小女孩,由於爸爸媽媽工作忙,彤彤9歲以前都是和奶奶在鄉下度過的,在那裏她有好朋友,也有喜歡的小山和樹林。三年級的時候,爸爸媽媽決定把彤彤接到身邊,一是因為彤彤的奶奶年紀大了,還經常生病,照顧自己都困難,所以不方便再繼續照顧彤彤了;二是因為他們現在也算事業有成,買了房,再加上城裏的上學條件要好於鄉下。
就這樣,彤彤離開了自己熟悉的鄉村,來到了繁華的城市。在父母的多次努力下,彤彤進了市裏最好的小學,可是彤彤內心感到很恐慌,因為這裏的一切對於她來說都是陌生的。她的學習成績不太理想,有了問題也不敢問老師和同學,因為她說話帶口音,怕被同學笑話。
兩個月後,彤彤非要回奶奶那裏去,不然就不上學了。彤彤的爸爸媽媽怎麼也沒想到會這樣,多次做彤彤的思想工作,但都沒有效果。
如果孩子到一個新的環境,不主動同周圍的人接觸,自己把自己封閉起來,往往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其實在這個時候,最有效的能幫助孩子渡過“難關”的方法就是交朋友了。如果在新的環境裏有個新朋友,那麼孤單寂寞、充滿不安的感覺就會在無形中消失。當孩子想要逃避的時候,千萬不要輕易“屈從”於孩子的要求。
彤彤的父母覺得不能讓孩子回到鄉下去,如果回去了,那麼就會在孩子的心裏留下陰影,很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輩子。
彤彤爸爸找到老師,了解了一下情況,發現彤彤的一位同班同學和他們住在同一小區內,這個小女孩叫萬裴。彤彤的爸爸登門拜訪了萬裴家,希望讓兩個孩子成為朋友,萬裴的父母也很高興,現在家家都是獨生子女,孩子多個玩伴是一件好事情。星期天,彤彤的媽媽帶著兩個孩子去公園玩,由於公園接近彤彤以前生活的環境,所以彤彤的話多了起來,兩個孩子越玩越高興,關係親近了很多。
此後,彤彤的父母多次邀請萬裴到家裏來玩,一來二去,彤彤和萬裴成了好朋友,形影不離。在萬裴的幫助下,彤彤又交到
了幾個新朋友,學習成績也有了進步,慢慢地彤彤喜歡上了現在的生活,再也不提回鄉下的事情了。這樣過了半年,爸爸媽媽把彤彤的奶奶接到了城裏一起住,彤彤更高興了,一家人其樂融融。
孩子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和群體中,確實需要一個適應期。如果是交際、適應能力強的孩子,學習和生活很快會出現新的良好局麵,如果是個不善交際、適應能力差的孩子,換一個環境往往會產生陌生、孤獨、焦慮等情緒,也許還會感到抑鬱,影響學習和正常生活。所以這時候父母要時刻注意孩子的情緒,傾聽孩子的訴說,更要幫助孩子提供方法、創造機會,讓孩子結識新夥伴,熟悉新環境。
首先,讓孩子走出去,多認識同齡人。孩子之間有很多共同語言,這是成年人無法理解和代替的,他們很容易因為共同經曆某些事情而成為朋友。據研究,孩子越是經常與小夥伴在一起
玩,他們的心理越健康,情緒越穩定。其次,家長可以幫助孩子組織一些集體活動。就像彤彤的父母,星期天帶著孩子和同學出去玩玩,這樣孩子會在潛意識裏親近對方,由陌生到熟悉,然後產生友誼。孩子完成這個過程通常很快,因為他們不像成年人有很多顧忌和猜測,他們心思單純,隻要玩得高興就會主動敞開心懷,而友誼是幫助孩子適應新環境最好的辦法。
總之,孩子不適應新環境時父母不要放棄,要幫助孩子主動適應環境,陪伴孩子結交新朋友。
3. 學習待人接物,提高孩子交際能力
有些人,尤其是兒童,常常在生人或他們的長輩麵前顯出一種村俗的羞怯態度,他們的思想、言辭、容貌,全都顯得狼狽不堪;自己在紊亂中也失去了主宰,什麼事情都做不成,至少做來顯得不自然,不優雅,不能因此得到人家的喜悅與歡迎。醫治這種毛病的唯一辦法也與醫治其他毛病的辦法一樣,要使他們通過練習,養成一種相反的習慣,而主要的就是多交各種朋友。
——(英)洛克
生活在社會環境中的孩子必須學會待人接物的方法,善於與人合作。和諧的人際關係與較強的人際交往能力已經成為當今世界人才的重要素質之一。那些不善於與人交往、缺乏待人接物經驗的孩子,缺乏自主能力,長大之後很難有所作為。
林楓碩士畢業後,爸爸托人讓他進了一家很有名的公司,可是林楓很難適應。他覺得公司的同事太虛偽,因為他為人總是心直口快,有一說一。漸漸地,同事們都有意識地遠離他,免得造成不必要的尷尬。
林楓的爸爸聽了孩子的抱怨,找到公司中的熟人了解情況。這個熟人正好是林楓的上司,他滿腹苦水地說:“這孩子工作能力是有的,可已經是成年人了,卻還是那麼幼稚,連起碼的同事關係都處不好,我們怎麼敢把重要的工作交給他呢?”林楓的爸爸聽了這些話,也很無奈。自家的孩子自家知,林楓為人處世的能力確實差,不過這全都要怪自己。
林楓從小就是家裏的“小皇帝”,父母對他是有求必應,隻要他學習好,其他什麼都不用管。有一天家裏來了客人,他寫完作業出來看電視,好像沒看見客人一樣,拿起遙控器就換到了自己喜歡看的動畫頻道。媽媽讓他給客人倒水,他說了一句:“誰想喝水,誰自己倒。”弄得氣氛十分尷尬。類似的事情很多,結果很多親戚朋友都不願意到林楓家來做客,因為他家有個“凡人不理”的小祖宗。
當時父母想,等孩子大了,這些事自然就懂得了。可是現在林楓都讀完博士並且工作了,怎麼一點長進都沒有呢?
很多孩子在家裏隨心所欲,不懂禮數,不懂得待人接物的規矩,父母舍不得管,覺得這些都是小事,可一旦孩子形成了習慣,就不好扭轉了。就像林楓,博士都畢業了,仍然處理不好與他人之間的關係。
青少年心理學專家、耀華中學老師張麗珊說:“如果家長完全順著孩子、保護孩子,孩子習慣了家長的庇護、隨性自我,就不懂得如何與他人交往。現實世界裏,‘真空環境’並不存在,孩子隻能活在父母為其創造的‘虛擬真空’的童話般的生活中。一旦他們進入社會,幼稚的心智將使他們無法順暢地與周圍人溝通、合作,因而被社會拋棄。”
李明倫今年上初二,學習成績中等,但卻是一個人見人誇的好孩子,原因很簡單,因為他懂事。每次見老人拎東西,他都主動上前幫忙,而且嘴巴很甜,叔叔阿姨爺爺奶奶的,見麵就叫,小區裏的很多人都認識他。一次,他忘了帶鑰匙,進不去家,很多人爭相往讓他去自己家裏,還留他吃晚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