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讓孩子學會對自己負責,也要對家庭負責
我認為今天有些父母所犯的最大的錯誤是,忽視了對孩子的關心與照顧,以及有效地鼓勵孩子們的責任感和認識到自我價值。
——(美)裏根
雨是一名好學生,身兼中隊長和學習委員兩職。上個月,班主任老師在全班發起了“我是家庭小主人”的活動,雨身先士卒,回到家就把自己的小屋收拾得整整齊齊,而且把自己的髒衣服也洗得幹幹淨淨。媽媽回到家非常高興,伸出大拇指表揚了雨。雨的行為堅持了一個月,等到班裏作總結的時候,老師卻沒有給雨的表現打優秀,而是在她的總結中寫了一句話:“家庭不是你一個人,僅做一個人的事情是不夠的。”
雨垂頭喪氣地回到家,媽媽看到了老師的評語說:“老師說得對,不過你已經有了進步,繼續努力,你就是合格的家庭小主人了。”
自此以後,雨不僅整理自己房間,也收拾客廳和爸爸媽媽的臥室,還主動倒垃圾、拿報紙,真正有了小主人的樣子。
責任心是指個人對自己和他人、對家庭和集體、對國家和社會所負責任的認識、情感和信念以及與之相應的遵守規範、承擔責任和履行義務的自覺態度。責任心是孩子健全人格的基礎,是能力發展的催化劑。
實踐證明,人都有一種積極向上的內在趨勢。孩子在幼兒階段,表現出各種主動嚐試的願望,正是一種責任心的萌芽。如幼兒要獨立吃飯,試穿衣服,手髒了要自己洗..家長的責任是密切地關注、扶植、鼓勵他們,在嚐試過程中培養其意識,增強其信心,使其逐步成為獨立自主、對個人和社會負責的個體。
孩子的責任心培養不是一件難事,隻要父母運用得法,孩子的責任心就會被逐步培養起來的。
責任心培養應遵循這樣一個規律:從自己到他人,從家庭到學校,從小事到大事,從具體到抽象。對自己不負責任的人,怎會對他人負責任?對家庭不負責任的人,談何對社會負責任?因此,家長對孩子責任心的培養應該從家庭起步,從日常生活小事抓起,循序漸進,由近及遠,從具體到抽象地開展。
在家裏,孩子的首要角色是家庭中的一員,要讓孩子明白必須對自己的家庭負必要的責任。家長要有意識地讓孩子承擔這一角色的責任,平時在家裏要給孩子勞動的機會,如洗碗、掃地、倒垃圾等家務活,還可以分幾件事固定讓孩子做,要他們負責到底,父母絕對不能嫌麻煩包辦代替。在孩子表現出抵觸情緒時,父母也不能因心軟而放棄要求。
在學校,孩子是班集體的一員,有責任協助老師和同學做一些班集體的事情。在社會上,他是社會中的一員,父母要幫助他們學會承擔“社會小公民”的責任,遵守公共秩序,講文明懂禮貌。同時還要教會孩子關心身邊的人,關心周圍的世界,關心周圍的環境等。
在培養孩子養成責任感的過程中,父母一定要謹記這三點:
一是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責任。父母要讓孩子建立對責任感的認知,可通過直接教導明確告之,也可以通過故事讓孩子明白自己的責任。
二是及時肯定孩子負責任的行為。賞識對孩子的成長很重要,當孩子有負責任行為的時候,父母一定要及時給予嘉獎或鼓勵,令孩子獲得滿足感,這樣孩子才有動力堅持做得更好,同時讓孩子明白:要取得別人的信任一定要負起責任。
三是給孩子做出榜樣。前麵一再強調家長的行為對孩子有很大的影響,所以要想孩子負責任,家長要給孩子做出榜樣,比如答應孩子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在公眾場合規範自己的言行,這些都會給孩子帶來正麵的影響。
總之,父母要把培養孩子責任心這件事當成大事,積極引導,耐心教育。
2. 孩子做錯事,就要承擔責任
不論孩子有什麼過失,隻要他有一定的能力,就應當讓他承擔責任,這是現代父母的真正愛心。
——劉祖軍
某電視台報道,有個年輕人,沒有工作,到處遊蕩,後來用歪門邪道在多家銀行辦了信用卡,透支消費欠下了很多錢,於是被銀行告上了法庭。
他的父母害怕孩子因此坐牢,就把自己的養老錢都拿了出來,還借了不少錢,終於替孩子還上了銀行的欠款,老兩口從此過上了節衣縮食的日子。
誰知這個年輕人不知悔改,也可能是覺得天塌下來會有父母頂著,再次用信用卡惡意透支了一大筆錢。當銀行的催款單再次寄到家裏來的時候,他的父母終於明白了,如果孩子沒有責任感,那麼替他還賬就好像是填補無底洞。無可奈何的父母這次選擇了“袖手旁觀”,最終年輕人隻好獨自麵對銀行的指控,為自己的錯誤行為埋單。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肯定會犯錯,這是不可避免的,關鍵是孩子以怎樣的態度麵對自己的錯誤。一個有責任心的孩子,一定會勇敢承擔起自己錯誤行為的後果。父母在其中要起到正確的引導作用,不能事事替孩子承擔。
高鵬今年上小學三年級,下午放學後,“人高馬大”的他和同一小區的二年級學生雷鳴發生了“衝突”。兩個人誰也不讓誰,最終打起架來。結果高鵬把雷鳴的胳臂抓破了,兩家的家長都趕了過來,高鵬的媽媽顧不得問清楚事情的原委,就一個勁兒給人家道歉。高鵬剛想說點什麼,媽媽衝他一瞪眼說道:“你看你把人家的胳臂弄成什麼樣子,還不趕快跟你爸爸回家!”隨後,高鵬被爸爸領回了家,高鵬媽媽留下,帶著雷鳴去醫療所上藥,並給人家買了很多營養品。
高鵬媽媽的做法就不值得提倡,孩子做錯了事情,應該自己承擔,因此道歉的應該是高鵬,陪雷鳴去處理傷口,高鵬也要跟隨。而高鵬媽媽卻讓爸爸把孩子領回了家,這樣高鵬可能就會認為自己做錯事也無所謂,反正父母會處理好,頂多被父母批評一頓就完事了。最後就會像那個欠賬的年輕人一樣,做事無所顧忌,直到犯了罪,父母無法替他承擔為止。父母的做法好像是愛孩子,實際上是害了孩子。
讓我們看看西方國家的家長在孩子犯了錯誤以後是怎樣做的:
日本著名的教育評論家、作家高橋敷先生,當年在秘魯的一所大學任客座教授時曾與一對來自美國的教授夫婦比鄰而居。一天,這對夫婦12歲的小兒子不小心將足球踢到了高橋敷先生家的玻璃上,隨即玻璃被砸得粉碎。
雖然發生了這樣令人不愉快的事情,但高橋先生和他的夫人還是很寬容。按照東方人的思維,他們估計那對美國夫婦會很快登門道歉。然而,他們想錯了!第二天一大早,那個闖禍的12歲男孩在一位出租車司機的幫助下,送來了一塊用於賠償的大玻璃。
小家夥見到高橋敷先生,彬彬有禮地說:“叔叔,對不起。昨天我不小心打碎了您家的玻璃,因為那時商店已經關門了,所以沒能及時賠償。今天商店一開門,我就去買了這塊玻璃來賠償您。請您收下這塊玻璃,也希望您能原諒我。以後我會小心的,這種事情再也不會發生了,請您相信我。”
高橋夫婦不僅原諒了他,而且還喜歡上了這個通情達理的孩子。他們邀請孩子吃了早飯,而且還送給他一袋日本糖果。事情本來就可以畫上“句號”了,然而出人意料的是,那對美國教授出麵了。他們將那袋還沒有開封的糖果客氣地還給了高橋夫婦,並且解釋了不能接受的理由:一個孩子在闖了禍之後是不應該得到獎勵的。
在那對美國夫婦看來,12歲的“男子漢”應當學會對自己的行為後果負起責任。闖禍的男孩為了賠償這塊玻璃,他幾乎花掉了自己存折上的所有零花錢,但是他絕不會因此得到家長一分錢的“財政補貼”。那對美國夫婦認為,如果孩子的錢不夠,他們可以考慮借錢給他,但他必須有自己的還款計劃,比如早晨為附近的鄰居送牛奶、取報紙,周末為別人修剪草坪,節約自己每周的零花錢等。之所以這樣做,是讓他必須為自己的過失付出代價。隻有付出這種代價之後,他才能記住這個寶貴的人生教訓。
中國有句老話說“好漢做事好漢當”,如果孩子不敢承擔,怎麼能成為好漢?
孩子做了損害別人利益的事,讓他自己向人家道歉、賠償損失,不僅是為了取得別人的原諒,更重要的是使他從小就學會對自己的言行切實負起責任。比如孩子損壞了別人的玩具,父母可以讓孩子買了還給人家,或許對方會認為小孩子損壞玩具是常有的事,無須賠償,但此時父母仍應堅持讓孩子給予對方補償,這樣才能讓孩子懂得自己造成的不良後果就該由自己負責。同時,父母也要為孩子樹立好榜樣,這樣才能理直氣壯地要求孩子負責任,成為孩子效仿的對象。
有些父母認為,孩子那麼小,沒有能力承擔太大的責任,如果強行要求他們承擔是不是不近情理?當然,有些事情我們是可以變通處理的,但是不管怎麼做,一定要孩子明白這是他犯的錯誤,他是要負責的。
隻有讓孩子認識到做錯事要承擔後果,孩子才能養成做事前思考、時時規範自己行為的習慣。
3. 讓孩子吃一塹長一智,自我成長
人所能負的責任,我必能負;人所不能負的責任,我亦能負,如此,才能磨煉自己。
——(美)林肯
一個孩子正在客廳裏玩,一不小心,他撞到了桌子上的花瓶,精致的花瓶應聲落地,摔個粉碎。
這時孩子卻哇哇地哭了起來:“媽媽,花瓶差點割破我的手指!”
爸爸見到自己送給妻子的花瓶被打破了,就嚴厲地斥責道:“叫你不要在客廳跑你不聽,現在把花瓶打碎了,你應該負責任!”
“是媽媽沒有把花瓶放好,我是不小心的!”孩子辯解道。
“那我怎麼沒打碎花瓶呀?”爸爸有點兒生氣,這孩子怎麼這麼會推卸責任。
這時,孩子的媽媽走了過來,心疼地對孩子說:“來,媽媽看看,哎呀,手指都流血了,這個花瓶也真是的,打碎了好,省得再割破寶寶的手!”
推卸責任是一個人缺乏責任心的表現,當一件事情發生時,他們總是喜歡埋怨他人,認為自己沒有過錯。在沒有人能為他們負責的時候,他們就會哀歎自己的不幸,抱怨生活的不公。
中國父母有個傳統的哄孩子的方式,就是把責任轉嫁,讓孩子開心。
多多正在院子裏開心地玩,他一會兒擺動著胳膊,做出飛機飛翔的樣子;一會兒把玩具堆成一座小山;一會兒學青蛙的樣子跳來跳去..就在他學飛機做一個“俯衝”的動作時,被旁邊一把椅子絆了一下,摔倒在地,隨即多多大聲哭了起來。
媽媽聽到哭聲匆匆從廚房裏跑出來,看看倒在一邊的椅子,又看看放聲大哭的多多,她過來一邊抱起孩子,一邊說:“多多不哭,多多乖,椅子壞,椅子絆了多多,媽媽打椅子。”然後把
椅子重重拍了兩下,多多止住了哭聲,也跑過去打“壞椅子”。
於是孩子就會認為自己摔倒不是自己不小心造成的,是椅子的問題,這樣的教育方式在中國可以說很普遍。實際上,我們都知道責任在誰。而這位媽媽的表現好像也沒“錯”,因為媽媽認為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她隻是想安慰兒子,讓孩子不再哭泣,於是錯過了最初的,也是最合適的培養孩子責任感的時機。
那麼孩子會從被椅子碰倒的“疼痛”中吸取“教訓”嗎?一定不會。他已經在媽媽的教導下,把所有的錯誤都歸給了椅子,他認為自己沒有錯。這樣的教育方法讓孩子以後再遇到事情,很容易想到推卸責任。當他以後被人生道路上的一些“絆腳石”絆倒的時候,他也會找各種理由不願意自責自省。
當這種思維方式形成習慣以後,孩子推卸責任的表現就不足為奇了,起床晚了上學遲到是因為“媽媽沒有及時叫醒我”;把作業本忘記在家裏是因為“媽媽沒有給我收拾好書包”;和同學爭吵是因為“同學不講道理”;上課不專心聽講是因為“老師講得不精彩”..總之一切錯都是別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