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督促孩子學習、練琴、畫畫,跑到學校給孩子送作業本、送紅領巾..就這樣,一次一次地剝奪了孩子承擔責任的機會。在孩子的心裏,就形成了這樣的想法:所有的人都該為我著想,所有的責任都該由別人承擔。
當孩子長大以後,我們再給孩子講道理就顯得無力了。所以,父母要在孩子小時候起就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同樣的情況我們看看美國父母是如何做的:
一位美國媽媽在客廳裏看書,她5歲的孩子湯姆在客廳走動,不小心被茶幾碰倒,頓時大哭起來。媽媽聽到兒子的哭聲,走過來把他扶起來,既沒有安慰兒子也沒有拍打茶幾,而是鄭重其事地說:“湯姆,你再重新走一遍!”於是湯姆又走了一遍,結果這次沒有碰到茶幾。
於是這位媽媽蹲下身子,對兒子說:“湯姆,走路會碰到茶幾一般有三種情況,一是因為走得太快;二是走路的時候沒有看到前麵有什麼東西;三是走路的時候腦子裏在想著別的東西。你剛才被茶幾碰倒,想一想是哪種情況呢?”
這位媽媽這樣做不但教給了孩子生活的技能,讓孩子勇敢地負起了責任,還告訴了孩子問題的根源所在,很值得我們中國的父母去學習。不論孩子有什麼樣的過失,隻要他們具備承擔責任的能力,我們就應該讓他們去勇敢地麵對。
4. 小事不做,則大事難成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 。
——老子
中國WTO首席談判代表龍永圖在瑞士遇到的一件事,令他難以忘懷。
一天,龍永圖與幾個朋友去公園散步。上廁所時,聽到隔壁衛生間裏發出“砰砰”的聲音,當時他很納悶。走出廁所後,一位女士很著急地問他有沒有看到她的孩子,她的孩子進廁所10多分鍾還沒有出來,她又不能上男廁去找。龍永圖想起隔壁衛生間的響聲,進去打開廁所的門一看,一個七八歲的小孩在修抽水馬桶,急得滿頭大汗。那小孩說:“我得修理好,把馬桶衝幹淨讓下一個人用。”龍永圖非常感慨,一個七八歲的小孩就有很強的社會責任感,可見瑞士的教育是多麼成功。
而我們的家庭中卻常常出現另一幕情景:早晨媽媽做好飯後,多次叫孩子起床,可是孩子就是賴床不起,等到發現要遲到了就埋怨父母;上學途中,父母或者爺爺奶奶替孩子背著書包,孩子還嫌他們走得慢;自己的紅領巾、作業本、各種文具,每天都要父母幫助收拾,如果忘記一樣,回到家裏就不依不饒,讓父母無可奈何..很多父母認為孩子現在還小,一些小事就算了,“樹大自然直”,其實這是錯誤的想法。如果我們沒有從小培養孩子做事的習慣,就別指望他長大了能有責任感。
孩子的責任感要從一點一滴的小事中去培養,忽略了小事,就失去了在孩子心中栽培責任感種子的最佳時機。明智的父母應該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並且讓他們覺得這是自己應該做的。
一個小男孩正幫父親把一些藏書從閣樓上搬到樓下較寬敞的地方。小男孩覺得能助父親一臂之力是很了不得的事,雖然事實上他非但沒幫上什麼忙,反而還礙手礙腳,使工作進行得更緩慢。但這男孩的父親不僅有耐心,而且有智慧。他知道讓兒子參與勞動的意義,遠比搬一大摞書重要得多。不過,在這位父親的藏書之中,有幾本是又厚又重的教科書,對小男孩而言,要把這些書搬下樓,是相當吃力的事。有一回,他所抱的那摞書一連掉了好幾次,於是他氣急敗壞地跌坐在階梯上,難過得哭了起來。他覺得自己笨手笨腳,不能把事情做好,而且不夠強壯,無法抱著厚重的書走下狹窄的樓梯。想到自己不能幫父親的忙,他傷心極了。
父親看在眼裏,一言不發,拾起散落在地上的書本,將它們放回小男孩的懷中,然後用強有力的手臂將書和兒子一並抱下樓。就這樣來來回回,一趟又一趟,父子倆有說有笑地完成了任務:小男孩負責運書,父親負責運小孩。
這位父親用自己的行動鼓勵了兒子的行為,即使孩子沒有做好,也值得肯定。孩子感受到了自己行為的價值,今後自然而然會增強自己的責任感。
今天做小事,明天才能做大事。
讓孩子做一些事情的關鍵是父母要狠下心來,平時要“舍得用”。
有個小女孩想要買一雙黃色的輪滑鞋,爸爸向她提出隻要她為家人義務擦鞋一個月,就可以為她買輪滑鞋。小女孩爽快地答應了,其實爸爸是想借此機會讓女兒在家中承擔點責任。
女兒說到做到,第二天吃完晚飯,就坐在房門口,賣力地擦拭爸爸、媽媽和自己的鞋子。看著女兒如此乖巧,爸爸心裏十分高興。誰知僅僅過了兩周,媽媽就開始舍不得了,催促爸爸把孩子要的輪滑鞋提前買回來。
結果買回來沒幾天,小女孩就“罷工”了。
父母愛孩子、心疼孩子沒有錯,但是一定要講究方法,該狠心的時候,一定要狠心,不能心慈手軟,這樣對孩子的教育沒有好處。讓我們看看另一位爸爸是怎樣做的:
佟誼自5歲開始,就負責每天晚飯前將垃圾拎到樓下丟掉,為此爸爸給他規定:“倒完垃圾才開飯。”一天,佟誼看動畫片入了迷,爸爸幾次催他去倒垃圾他都一動不動,本來媽媽想替孩子做一次,但是被爸爸攔下了。
結果,按照規定不能開晚飯,所有人都餓著肚子等到晚上7點多。佟誼哭著下樓扔了垃圾,回來後爸爸還要求他道歉,因為他耽誤了大家吃飯。
經過這次事情以後,佟誼把自己的責任看得很重,不管有什麼事情,都會按時完成任務,甚至還想了一些辦法,比如在動畫片開始前就把垃圾倒掉,這樣兩件事就都不會耽誤了。
中國道家創始人老子有句名言:“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意思是做大事必須從小事開始,做難事必定從容易的做起。
一位負責任的家長應該將教育滲透到家庭生活的每一部分,尤其要善於捕捉生活細節,把握教育時機,對孩子進行耐心的教育。讓孩子從小事中不知不覺地養成責任感,為今後做大事打好基礎。
5. 合理安排家務,增強孩子家庭責任感
學習是勞動,是充滿思想的勞動。
——(俄)烏申斯基
很多時候父母會遭遇這樣的尷尬:自己給孩子布置家務的時候,被孩子拒絕,或者孩子勉強去做,卻怎麼也做不好。俗話說,強扭的瓜不甜。如果我們拿出父母的強勢,強迫孩子去參加家務勞動,結果可能適得其反。
其實任何事情都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父母在收拾屋子、洗衣服、做飯的時候,可以讓孩子在自己身邊一點一滴地學習。應該盡早開始根據孩子的能力讓他們做一些具體的、力所能及的家務,像取報紙,整理鞋子,清掃門前的道路和樓道,收取快遞等,其實生活中孩子能夠勝任的家務有很多。
美國哈佛大學一項曆時四十餘年的研究發現:適量勞動可使孩子快樂。
為什麼說適量呢?如果家務勞動超出了孩子的能力範圍,孩子可能由於力量有限或工作程序繁複而未能圓滿履行責任。失敗經驗過多會降低孩子承擔責任的動力,打擊其自信心,容易令孩子遇事卻步,無法承受責任所帶來的壓力。所以,家長首先要衡量孩子是否可以勝任,再進行安排。這期間一定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不能急於求成。
有專家經過研究得出了孩子在不同年齡段適合做的家務:
2—4歲:收拾玩具,把它們放好;把疊好的衣物放進衣櫃,把自己的髒衣服放在洗衣籃裏;飯後把自己的盤子放到水槽中;給手紙筒裝上新的紙卷;定時給寵物喂食;取信和報紙等。
5—7歲:參與超市購物,提出自己的意見;清晨整理自己的床,清理自己的房間;給地毯吸塵,擦拭踢腳板和飯桌,擦拭窗台和窗沿;簡單的清掃;接電話、打電話;扔垃圾等。
8—10歲:裝好帶到學校的午餐;擦拭家具;做簡單的食物(雞蛋炒飯、煮雞蛋);飯前擺設飯桌,飯後收拾飯桌;把盤子放入洗碟機,烘幹盤子;疊好洗幹淨的衣物,把衣物分類收好;根據購物清單購買日常雜貨,並會貨比三家;掃地、拖地,把垃圾帶到戶外;幫助鄰居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等。
10—12歲:完成自己的任務;幫父母修理家居設施;維護廚房的衛生;清洗自家車輛;負責送報紙;幫家裏購買日常用品等。
家長在給孩子安排布置家務勞動時,除了針對孩子的年齡和能力外,還要遵循以下幾條原則。
首先,給孩子選擇的機會,讓他依興趣和能力做自己想做、能做的工作。
孩子做的時候,大人可以在一旁觀察、鼓勵或給予建議,適時地加以協助。如果孩子做得實在不理想,也不要責備他,可以在孩子離開現場後再略加收拾,以免讓他難堪。
其次,工作要有彈性,視孩子當天的情緒及身體狀況而定。如果他當天沒有興趣或不舒服,就不必勉強,也不必硬性規定他要在某
段時間內做完,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爭執。最後,當孩子成功地完成任務時,要予以表揚和感謝。久而久之,會使孩子建立自信心,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6. 認同孩子,讓興趣成為持久的動力
優秀和明智的父母總是以社會對孩子的要求去要求自己的兒女。
——(美)杜威
三歲的莉莉特別喜歡幫媽媽做飯,尤其是媽媽包餃子的時候。她一會兒揉一揉麵,一會兒拿起擀麵杖學著媽媽的樣子擀一擀,一會兒非要自己包一個餃子..轉眼間,弄得滿臉是麵,餃子餡也掉了一地,但是莉莉卻異常高興。姥姥看見了,就笑著對莉莉媽媽說:“孩子都是這樣,不會幹的時候總是搶著幹,等到會幹了,你讓她幹她都不幹。”
其實,姥姥這句話說得很有道理,為什麼呢?因為做家務對孩子來說往往不過是一種遊戲,他們的出發點是新鮮有趣。一旦他們發現這些家務要每天重複做,就會覺得很無聊,繼而躲得遠遠的,對家長的要求充耳不聞,完全不考慮自己作為家庭成員的責任。
在孩子們的眼中,似乎沒有多少長期幫忙做家務的理由,因為成年人做得更快,而且做得更好:收拾餐桌、洗碗、打掃,還有倒垃圾,所有這些活兒成年人都能輕而易舉地完成。而孩子們都是敏感的,即便是很小的孩子也能夠非常清楚地感覺到我們是否真的需要他們的幫助。如果他們看不到自己被需要或者被肯定,自然也就喪失了對這件事的興趣。
所以,父母要想辦法在一開始讓孩子把興趣轉換成責任感。首先,要讓孩子認識到自己所作所為的意義所在。比如,收拾房間可以讓一家人在幹淨整潔的房間裏生活;幫助媽媽做事情可以讓媽媽減輕負擔,得到及時的休息等。孩子理解了自己所負責任的意義,就會產生持久的動力促使他堅持下去。父母的及時肯定也能讓孩子體會到自己的重要性,促使他更有動力去履行自己的責任。
其次,不要強製孩子完成某些“責任”。我們知道,任何強製的行為都會讓孩子變得逆反,如果父母希望孩子能夠做一些事情,最好用誇獎、認同、支持和鼓勵等來代替“強製”。最後,不要輕視或者否定孩子的勞動。我們在要求孩子幫忙做家務的時候,總免不了擔心孩子會幫倒忙。這種
擔心可能會無意識地通過我們的語氣和態度表露出來,讓孩子覺得他們的幫助是不重要的、附加的。比如,當我們著急的時候總是說:“算了,讓我來吧,這個你做不了!”這會讓孩子興趣盡失。
總之,我們應該及時認同孩子的努力,鼓勵他們做下去,把興趣轉變為行為習慣,並升華為責任感。
7. 讓孩子自食其果,學會對自己的選擇負責
必須教育孩子懂得他們不同的一舉一動能產生不同的後果,那麼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們一定會學得很有責任感的。
——著名教育家茨格拉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