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坦白講出你的愛,讓孩子不再自私
除了理智的愛以外,沒有別種的愛是永恒的。
——(荷)斯賓諾莎
有位媽媽很傷心地講了這樣一件事:
我的兒子上高三了。我每天除了工作還要馬不停蹄地為兒子買菜、做飯、洗衣、收拾房間..可兒子卻認為這些都是應該的,一點兒也不領情。一天,我生了病,躺在床上十分難受。兒子放學回來,看到鍋裏沒有飯,隻是冷冷地說了聲“我出去吃了”,就離開了家。過了不久,他吃飽了回來,既沒過來看看我,也沒給我帶回一點兒吃的,而且直接進了自己的房間,“砰”的一聲關
上了門,一晚上再沒出來。我傷心極了。
麵對這樣的情況,我們該責備誰?我們在愛孩子的同時,卻沒有教會孩子愛別人,那麼我們的愛就是殘缺的、有問題的。該怎樣愛孩子,這是我們每一位家長都要反思的問題,如果一個孩子連父母親情都不顧惜,難道還能奢望他將來擔當起社會責任嗎?或許我們能夠從下麵這位母親的訴說中找到問題的症結。
中考結束後,女兒順利地考入了理想的高中,與錄取通知書一起來的還有10天軍訓的通知書。我和老公忙前忙後準備東西,女兒則在一旁玩新買的手機,好像這一切與她無關。
軍訓如期開始了。從第一天開始,我和老公就開始擔心,因為這是女兒頭一次離開我們這麼長時間,不知她能不能適應嚴格的軍營生活,整天地幻想女兒正做什麼。
第三天中午,我突然接到女兒的電話,很緊張,問有什麼事情?女兒說話有點嘶啞,說是喊口令喊的,繼而對我大訴苦水,說臉曬黑了,後背起了疹子,渾身上下都是汗味。軍營裏管理很嚴,打電話都是偷偷地。問她飯菜好不好吃,她說無論好吃不好吃,都要吃飽,否則沒力氣走正步,說完趕緊把電話掛了,估計是怕被發現。老公聽後笑了:“看來女兒挑食的壞毛病要改了。”
又過了幾天,女兒晚上打電話來“彙報”一下自己的生活情況,說自己剛剛洗完衣服,帶去的零食也斷炊了,要偷偷跑到小賣部去買。最後女兒在電話裏叮囑道:“老媽,你和老爸要照顧好自己,別太辛苦了。”反複說了兩遍,我一下愣住了,直到女兒電話掛了半天,我都一直在那裏發愣,沒想到短短幾天“艱苦”生活讓女兒懂事了,懂得體貼我們了。
因此,我們做父母的要改變自己愛的方式。首先,不要把所有的“好東西”都讓給孩子。不管是富裕家庭,還是經濟拮據的家庭,都不要處處以孩子為中心。
有些父母認為好吃的孩子先吃,好東西孩子先用,別人有的自己的孩子就一定要有,甚至勒緊褲腰帶也要滿足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認為這一切都是應該的,認為“媽媽就應該吃魚頭”,所以,當我們希望得到孩子的回報時,孩子一定會讓我們失望。
有了好吃的,應該大家一起吃,父母也有份;有了好東西,大家一起享用,父母還應該優先,這樣孩子才能正確對待父母的付出。其次,父母的所作所為,要給孩子講清楚。孩子還在成長過程中,有時候需要特殊照顧,比如,吃魚時可以讓孩子吃魚肉,父母吃魚頭,但是必須告訴孩子:這是因為他年紀小,正在長身體,需要更多的營養;另外魚頭刺多,怕紮到他,所以父母吃魚頭,你吃魚肉,但不是以後吃魚的時候,魚肉都應該你吃。要讓孩子懂得父母“吃魚頭”的含義,懂得父母的愛。
當孩子懂得了父母的愛,就不再錯誤地認為父母為他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的。他就會走出自私狹隘的天地,努力回報、體貼父母了。
2. 孩子嫌貧愛富,父母應該自省
生命的意義在於付出,在於給予,而不在於接受,也不在於索取。
——巴金
琪琪的媽媽是一名清潔工,雖然掙錢不容易,但是對女兒的疼愛可是不減分毫,琪琪吃的穿的比起其他孩子來一點兒也不差。她自己省吃儉用,甚至連中午吃盒飯都揀最便宜的吃,穿的衣服也都是“地攤貨”。這一天,琪琪放學回家,帶回來老師發的家長會通知書。緊接著女兒一句冷冰冰的話讓她心裏一沉,“你要開家長會去,就必須買一套新衣服,否則就別去了。”原來女兒是嫌棄自己穿得差,會在同學麵前給她丟麵子,可見孩子並不知道自己為什麼穿便宜衣服。無可奈何之下,媽媽心疼地買了件平生買過的最貴的衣服。她心疼的不僅是錢,還有孩子的表現。
不僅經濟不富裕的家庭如此,經濟條件相對較好的家庭也會出現這樣的事情。
有位媽媽是上海一所大學的副教授,新買了一輛30多萬的汽車,每天接送兒子上下學。有一天,兒子忽然對她說:“你下回接我離學校遠一點。”媽媽趕緊問為什麼,兒子說:“你的車這麼差,太丟人了,要不你就換一輛好一點兒的車。”媽媽愣住了,這輛車還是她貸款買下來的,自以為已經很不錯了,沒想到兒子卻認為給他丟了人。
我們常說:兒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可是現在的孩子可不這樣認為,他們比的是誰的家裏富裕,誰家住的是別墅,誰穿的是名牌..孩子如此“冷酷”,問題出在哪裏呢?這裏麵當然有受社會風氣影響的一麵,但是主要還是父母教育的問題。
可憐天下父母心。父母為將兒女拉扯成人,含辛茹苦,儉以奉用,為的是孩子將來能有出息。為了供養孩子,家長們默默地承受著生活的困苦,我們單方麵認為孩子會體會到自己的苦心,可是事實卻不是這樣。
對於被父母嬌生慣養的孩子來說,他們根本無法理解父母的錢是怎麼來的,更不會懂得掙錢的辛苦,要是父母讓孩子大手大腳花錢慣了,他們就會變得肆無忌憚,性格上也越發霸道,與人攀比的心理就會加強,最後在不斷地炫富中迷失自己。
一旦孩子產生“嫌貧愛富”的心理,即使在富裕的家庭也難以滿足他們的欲望,而且最終孩子會把所有的責任都歸結到父母的身上。學習不好,是父母沒錢給他請好的家教;沒有朋友,是父母沒錢讓他籠絡人;事業不成功,是父母沒錢給自己鋪路..總之,一切都是父母沒有本事掙大錢造成的。
有家報紙做過這樣一篇報道,說的是在香港老板手下打工的何女士,膝下有個11歲的兒子,正上小學五年級。由於家境較為殷實,何女士便把兒子送到一家貴族學校讀書。沒想到兒子進去後不久,就開始埋怨母親太窮,像“鄉下婆”。早上何女士送孩子上學,並買包子當早點,他說鄉下人才吃包子,城裏人都吃蛋糕;給他買書包,他要選最貴的買;走至高樓前,他要母親買新房子,不願回舊房子住。最稱奇的是他對記者說的那句“雷人”的話:“媽媽那麼窮,我讀書有什麼用,讀出來又有什麼出息?”
你看,這個孩子竟然認為媽媽沒有錢,自己的一生就完了。有這樣的想法的孩子估計很多,父母為此要好好反思了。省吃儉用,拚命工作,為孩子創造最好的條件,不是貴族,卻偏要把孩子送進貴族學校;不是有錢人,卻偏偏任由孩子穿名牌搞攀比,這樣做到底是幫助孩子,還是害孩子?答案不言而喻。
那麼,該怎樣改變孩子“嫌貧愛富”的不良心理呢?首先,父母不要有嫌貧愛富、喜歡攀比的觀念。很多時候,父母的拜金主義思想會影響到孩子,使孩子認為有錢人就是好,有錢就是有尊嚴、有麵子,所以開始崇拜有錢人。
其次,要控製孩子亂花錢的習慣。
孩子張口要錢,不能百依百順,要分清各種情況。第一是要分清這錢應該花不應該花,應該花的盡量滿足,不應該花的一分錢也不要給;第二是看家庭條件是否允許,有些孩子的要求本來可以答應,比如孩子假日裏出去旅遊,但是如果家庭條件不允許的話,父母也可以講清楚原因,予以拒絕,不要硬撐著給孩子錢,讓孩子誤以為家裏是有錢的,沒有絲毫的感恩之心。
最後,要樹立孩子正確的價值觀和知足心理。
要讓孩子知道,人生真正的價值不在於財富的多少,許多不當的欲望應該被理智地放棄。生活中要讓孩子學會調整自己的心態,上學沒車接送,騎車或走路,不是還鍛煉了身體嗎?周末不能像同學那樣一擲千金地聽演唱會、吃大餐,可以去爬爬山,然後吃點兒農家飯,同樣也可以過得愉快;可以挑幾本喜愛的書,寧心靜氣地在知識的海洋裏尋找樂趣;價值不菲的名牌買不起,隻要穿著得體,同樣可以光彩照人。
如果孩子在思想上真正認識到了這些,那麼孩子嫌貧愛富的心理就會被抵消,從而成為心理健康的孩子。
3. 習勞知感恩,讓孩子知道父母的辛苦
孩子之所以不能體諒父母的辛勞,原因在於孩子根本就不知道什麼是“辛勞”。這一點父母要首先負責,身為父母要讓孩子知道自己每天做了什麼。
——肖靜華
現在不少孩子不關心父母每天在忙些什麼,不知道自己每天吃的、穿的、用的東西都是哪裏來的,反而覺得自己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是天經地義的事,稍有不如意就哭鬧不止,有了這種習慣,他們自然不會設身處地地考慮父母的難處。
有位單身父親,妻子因患癌症去世,為了給妻子治病,家裏已經一貧如洗了,自己拚死拚活賣水果也掙不了多少錢,但即使再苦再累,他也從不對兒子提起,隻是一個人默默承受。可是上高中的兒子非要父母花1000多元給他買個手機充麵子,上學期學校退回的100多元學費,也被兒子私自拿走請同學吃飯了。這位父親知道這件事後,後悔沒有讓孩子知道自己和家庭的艱難。
因此,家長在平時要有意識地讓孩子了解父母的工作情況和家庭收支情況,讓孩子知道天上不會掉餡餅,父母每天都在為生活而勞累。這樣孩子才能體會到父母的養育之恩,激發出孝敬父母的情感。
曾國藩任兩江總督期間,寫了很多封家書,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寫給大兒子曾紀澤的,有時指導他讀書治學,有時教導他持家做人..有一次,書信的內容很簡單,就是一句話:“餘今日至漁亭,遍走各營,頗勞。”好像沒有什麼事情,其實,曾國藩就是要通過這封信告訴孩子自己很辛苦。這不是一件小事,它關係到孩子的成長,隻有知道了父母的辛勞,孩子才能有感恩的心。
2009年暑假,上海中小學布置了一份特殊的暑假作業——走父母一天上班的路。據調查,參加活動前,40%的學生不知道父母乘坐哪路公交車上班、需要倒幾輛車;超過四成的學生在活動中,第一次踏上父母上班的路。八成學生在活動之後感歎:父母踏上自己上學的路已有千百次,而自己以前卻不曾想過主動關注父母上班的行程、主動關心他們的身體狀況。活動結束後,據統計,大多數學生最想說的詞就是:“愛”、“辛苦”、“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