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家庭教育是以培養孩子富有開拓精神,能夠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人為出發點的。美國的父母認為,孩子要想有零花錢,就需要自己勞動,自己奮鬥。美國的中學生有句口號就是:“要花錢,自己掙。”美國青少年從小時候開始,不管家裏多富有,男孩子12歲以後就會給鄰居或自己的父母在家裏剪草、送報賺些零用錢,女孩子則打零工去賺錢。
一個14歲的美國女孩每禮拜六要去餐館打工,母親告訴她完全可以在家裏幫媽媽幹活,同樣可以領取工資,但這個女孩覺得在家賺自己母親的錢不是本事,她一定要去外麵賺錢。
在日本有句名言:除了陽光和空氣是大自然的賜予,其他一切都要通過勞動獲得。
有的父母會說,道理和孩子講了很多次,但是孩子總是不以為然,那麼怎樣才能讓孩子明白“有付出才有回報”的道理呢?更何況孩子還小,確實沒有外出掙錢的能力。既然如此,父母不妨再向洛克菲勒學習一招——有償家務。
洛克菲勒為了避免孩子躺在家裏享受財富,平時很少給孩子零花錢,而是鼓勵孩子做家務掙錢。比如逮走廊上的蒼蠅,捉住閣樓上的耗子,背柴火、劈柴火也有工錢。勞倫斯和哥哥納爾遜,分別在7歲和9歲時取得了擦全家皮鞋的特許權,每雙皮鞋2分,長筒靴每雙1角。
當然,有償家務還要注意:不要給孩子開過高的價錢,不要降低對孩子的要求,同時讓孩子知道自己對家庭的責任。
一個孩子懂得了付出與回報的道理,就會認真對待別人對自己的付出,想盡辦法回報,感恩的心會成為他內心強大的動力。
6. 從小事做起,培養孩子的同情心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
三八婦女節到了,老師讓同學們說說怎樣用行動表達自己的心意。很多同學說給女老師買束鮮花,或者給媽媽送個小禮物,最後薑玲玲的發言讓大家都沒有想到。她說準備放學後幫助負責學校清潔工作的阿姨把樓道拖幹淨,因為她覺得阿姨很辛苦。老師肯定了薑玲玲的想法,並號召全體同學和薑玲玲一起做。
事後,老師問薑玲玲她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薑玲玲說:“媽媽經常讓我打掃家裏,我覺得這份工作很辛苦,何況那位阿姨的年齡也大了,所以我很同情她。”
同情心是人善良本性的流露,是人類一種美好的感情,也是人與人之間互相交往的重要條件。
孩子有了對生活的了解和認識,就能增強對別人的理解,產生同情心,在別人有困難的時候會主動想到去幫助別人。薑玲玲正是因為知道打掃衛生辛苦,所以才提出三八婦女節,幫助阿姨打掃樓道以表示自己心意的想法。
美國《育兒》雜誌網站曾經刊出文章指出:孩子的同情心與生俱來。
例如,一群新生兒在育嬰室裏,隻要有一個寶寶哭,其他小寶寶也會跟著哭。紐約大學心理係教授霍夫曼,將此行為稱為“同理心喚起”,認為此反射性哭泣的能力是天生的。
孩子年齡稍大一些,看到自己喜歡的小貓生病受傷就會難過;看到媽媽掉眼淚也會躲在一邊安慰..這些反應都是天生的。
有個5歲的小男孩,當鄰居出差後,主動承擔起照顧鄰居家貓狗的任務,風雨無阻,樂此不疲。他的媽媽自豪地說:“這樣的孩子,心地必是善良的。”
《咬過的漢堡包》中寫了這樣一個故事,母子倆在快餐店吃早餐,見一個乞丐正在一張狼藉的桌子上尋找殘羹剩飯,並把找到的一根薯條放到嘴裏。男孩對母親小聲說道:“那個人在吃別人吃剩的東西。”“因為他餓了,又沒錢。”“我們能給他買一個漢堡包嗎?”“我想他隻吃別人吃過的東西。”於是,男孩把自己的漢堡包咬了一口,跑過去放到乞丐麵前的桌子上,乞丐既驚訝又感激地望著男孩。
孩子這樣美好的情感需要父母的嗬護與培養。
最好的教育是無聲的,沒有痕跡的,所以父母要注意從生活的細微處抓起,在不知不覺間培養孩子的同情心。
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富有同情心,能體貼別人,那麼作為父母的你首先應該是個富有同情心、體貼別人的人。懂得在別人需要幫助時,伸出援助之手,懂得助人為快樂之本的道理。在生活中要有意識地讓孩子看到自己的善舉,久而久之他們便會記在心裏。
但是生活中並不是處處美好。一個衣衫破舊的老者哭訴他有好幾天沒吃飯了,於是我們心軟了,給了他一些錢,可後來聽別人說他是一個騙子!一個腿部殘疾的人,走過一條崎嶇不平的路,你走過去攙扶他一把,他把你一下甩開,還給你一個厭惡的眼神..
天空中總會有些陰雲,但不要讓這些陰雲蒙住孩子純真善良的心。父母要針對這些不良現象給孩子做簡單的分析,讓孩子堅信這個世界上心地善良的人還是占大多數,還有很多有困難的人需要我們的同情和幫助。不能因噎廢食,更不能以毒攻毒,要保護好自己善良和美好的心地。
在家中也可以培養孩子的同情心,比如幫爸爸倒杯水,給媽媽遞東西,吃水果的時候挑大一些的給爺爺奶奶。每當孩子這樣做時,父母都要及時地給予肯定和讚許,為孩子感到自豪,讓孩子察覺到自己做了符合道德標準的行為,以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
為了培養孩子的同情心,父母可以創設適當的物質條件。在家裏養一些小動物,讓孩子每天照顧它的飲食起居,遇到困難盡量讓孩子自己解決,要讓孩子知道一個小生命能夠生存下來是多麼不容易。逐漸引導孩子將小動物與自己的生活聯係起來,讓他們懂得無論是小貓小狗還是小鳥,世上的每一個生命都很珍貴,都值得我們珍惜和關愛。
7. 懂得感恩的孩子,才能回報社會
作為一個人,對父母要尊敬,對子女要慈愛,對窮親戚要慷慨,對一切人要有禮貌。
——(英)羅素
社會是一個大家庭,我們的成長離不開社會的幫助,一位哲人說:世界上最大的悲劇是一個人大言不慚地說“沒人給過我任何東西”,這種人不論是窮人或富人,他的靈魂一定是貧乏的。
一次,在公交車上,一位青年把自己的座位讓給一位行動不便的婦女,這位婦女“理直氣壯”地坐下後,一聲不吭。年輕人似乎有所期待,片刻之後,他說:“太太,你剛才說什麼?”那女人不解地問:“沒說什麼呀?幹嘛?”
那個青年故作恍然大悟狀,“哦,我以為你在說謝謝!”頓時,那位婦女感到羞愧難當。
不懂得感恩的人常常無視別人對自己的幫助,這種人一定會與社會格格不入,而一個懂得感恩的人,生命的意義也會被無限放大。
國際巨星李連傑,8歲開始練武術,那時他才上一年級,就沒有了寒暑假。即使上學期間,他也要在放學後趕到北京體育學院接著訓練。隨著訓練越來越苦,很多孩子開始退出了訓練,而年齡最小的李連傑堅持了下來。9歲那年,李連傑第一次參加武術比賽,需要去外地,這是他平生第一次離開北京,雖然媽媽舍不得,但還是含著眼淚讓孩子去了。11歲那年他成為全國武術比賽少年組冠軍,此後連續五年獲全國武術比賽冠軍,第四屆全運會獨攬五枚金牌。之後他出演了電影《少林寺》,一舉成名。電影《黃飛鴻》係列、《方世玉》係列及後來的《投名狀》《霍元甲》等由他主演的大片無不引發票房風暴。李連傑功成名就之後,沒有迷醉在其中,他發起了“李連傑壹基金計劃”,為有心靈心理創傷和疾患的青少年提供各種形式的幫助,為各種災難和突發事件中遭受創傷的人提供盡可能的人道援助。2008年,李連傑到台灣大學演講,他說:“41歲以前,我賺到名與利,對家庭與事業的責任已了,接下來就是將自己回歸社會,就是投入到我的壹基金的理念中去。”演講中,他闡述了自己如何褪下巨星的光環回歸社會,做一個世界公民的責任有哪些,以及如何實踐公益的人生經驗。
國內某著名品牌在請李連傑做產品代言人時,其中一個重要的理由就是李連傑回報社會、關愛大眾的感恩行為與產品的理念相吻合。
李連傑傾心回報社會的態度和做法是值得所有人學習的。說到底,每個人都離不開社會,所以我們應該像李連傑一樣懂得感恩,該回報社會的時候一定要切實回報社會,不能自私冷酷。
當我們每天享受著整潔的環境時,我們要感謝那些環衛工作者;當我們遷入新居時,我們要感謝那些建築工人;當我們出行時,要感謝那些風裏來雨裏去的司機師傅..懂得感恩才會使我們善待身邊的每個人,才會熱愛給予我們幫助的社會。父母對孩子的教育要從長遠著眼,不能僅局限在眼前,那麼父母該怎樣做呢?
首先,鼓勵孩子善良的行為。
孩子的心是一張純淨的白紙,他們往往會表現出強烈的善意,他們會為小白兔的死哭泣,也會對街邊的乞丐表示同情,甚至會為動畫片裏的人物擔驚受怕。這時候我們不要嘲諷孩子的行為幼稚可笑,也不要大講社會的險惡,我們要鼓勵孩子的善意。
有個女孩曾經把自己的零花錢給了一個乞丐,可是媽媽卻把錢拿了回來,並且告訴她這些乞丐都是騙人的。後來班上一個同學家裏失火了,老師發起給這位同學捐款捐物的行動,這個女孩子說什麼都不捐,老師問她為什麼,她說這些都是騙人的,誰知他家真的著火沒有。
這個孩子的冷酷表現和媽媽的不當教育是分不開的,所以我們一定要注
意保護孩子的善意,讓他們成為一個有愛、有感情的人。
其次,帶領孩子參加公益活動。
參加公益活動,做小誌願者是培養孩子感恩之心的好辦法之一。現在社會上的公益活動很多,隻要條件允許,我們就可以帶著孩子參加,清潔、宣傳、植樹、慰問孤寡老人..讓孩子在幫助他人、回報社會中感受到快樂,孩子從中獲得的收益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多。
最後,引導孩子正確認識自己與社會的關係。
很多孩子認為自己的成長靠父母的養育,與社會沒有什麼關係,我們父母有時無形之中也會灌輸這個觀念,其實這是錯誤的。我們每個人都離不開社會,所以共建美好的社會,每個人都義不容辭。如果生活在一個自私冷酷的社會中,那每個人的生活都不會幸福。
總之,父母要讓孩子從小就懂得感恩社會、回報社會的道理,這樣的孩子才會心理健康,才能得到更多的快樂和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