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舍得用,孩子才懂得感恩(2 / 3)

一個學生在日記中寫道:“火車站裏穿著時髦的人川流不息,看著爸爸戴著紅帽子,穿著破舊的工作服,汗流浹背地搬東西,一天下來都沒有停過,我的眼淚忍不住就流了下來。”

還有一個學生和媽媽一起上了一天班,她的媽媽開了一家服裝店,這一天她看到媽媽對顧客笑臉相迎,笑臉相送,討價還價,最終隻贏利200多元,這個學生開始思考,她覺得以前和媽媽要錢買東西,總是嫌媽媽“摳”是多麼自私,回到家她主動給媽媽做飯,媽媽很感動。

踏上父母上班的路,親身體驗到父母工作的艱辛與不易,可以說上海市教委組織的這項活動非常有意義,如果父母不讓孩子知道自己的辛苦,孩子的感恩之心從哪裏培養呢?

所以,不要把自己的辛苦和委屈隱藏起來,該讓孩子知道就要讓孩子知道,否則孩子就不會感悟到親情、體會到感恩。

4. 學會索取愛,讓孩子練就愛的能力

感恩即是靈魂上的健康。

——(德)尼采

晨露今年10歲,在學校裏是一名品學兼優的好學生,每次家長會,都會得到老師的表揚,她的父母對此相當滿意。可是回到家的晨露好像變了一個人似的,一個突出的毛病就是自私。飯桌上,隻要是她喜歡吃的,別人就別想吃;一上街她就要買東西,從不聽父母解釋該月家用如何吃緊;親戚家的孩子來做客,她的玩具和零食從來不讓他們動,或者隻有她玩夠、吃夠的東西才讓給其他人;父母要她幫忙做點事幾乎不可能。

有一天,爸爸在廠子裏受了輕微的工傷,手不能沾水,讓晨露幫忙洗個蘋果,晨露就以寫作業為借口沒有去,直到媽媽回家,爸爸才吃上蘋果。爸爸提起這件事就傷心,不明白這孩子怎麼會這樣不知感恩呢。

我們常聽到一些父母抱怨:現在的孩子太自私,從來不替父母著想,可問題到底出在哪裏?

其實,問題就出在父母身上。孩子出生時是一張白紙,很多行為習慣,包括感情的表達,都需要父母的引導。我們麵對孩子總是善於施與愛,而不知道接受愛、索取愛。我們常看到這樣的情景:媽媽給孩子買來了水果,孩子拿著水果給父母吃,父母一般都會說“好孩子,你吃吧,媽媽(爸爸)不吃”;孩子見媽媽在做家務,想上前幫忙,媽媽卻說“你去學習吧,學習好就行,家務媽媽來做”..

就這樣,父母一次次拒絕了孩子愛的天性和努力,漸漸地孩子就失去了愛別人的能力。他們習慣單方麵地接受愛,並且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甚至認為父母或者別人不需要愛的回報。所以很多孩子自私、冷漠,並不是孩子天生如此,而是父母在生活中的不當行為造成的。

愛是一種雙向的情感交流,即孩子在接受愛的同時,也希望去愛別人。孩子能夠在愛別人的過程中練就愛的能力,得到別人的尊重和情感滿足的體驗。隻有這樣,孩子才能具有感恩之心,也能在麵對困境時樂觀向上。

這裏所說的向孩子索取愛,並不意味著是父母和孩子斤斤計較,而是正常的教育行為,或者說是理智的教育行為。那父母應該怎樣做呢?首先,我們不要拒絕孩子愛的行為。如果孩子把自己手中的“好吃的”遞到我們的嘴邊,我們不要拒絕,要坦然接受;如果孩子要幫助我們做家務,盡管他可能越幫越忙,但是我們要給他們機會,即使摔壞了東西,也不要指責。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舉例說:有一位火車司機,家裏有妻子和3個女兒。在這個家庭裏,他經常向孩子們灌輸這樣的思想:我們做父母的比你們這些孩子生活的時間短,生活留給我們的歡樂也比給你們的少得多,所以你們要尊重我們,不要從我們這裏剝奪我們理應享受的東西。在節假日,3個孩子承擔了全部家務,讓父母休息。這不僅成了一種習慣,而且對孩子們來說這才是真正的節日。有時候媽媽買回好吃的東西,孩子們從來不會忘記跟父母一起分享。

有一次,已經是深秋時節,父親從自家果園裏找到3個被樹枝遮住的蘋果。這個品種的蘋果在這個季節已經沒有了。父親把3個很稀罕的蘋果拿回來分給3個孩子,每人一個,孩子們很高興,每個人都把禮物欣賞了好幾分鍾。可是接著她們就躲到隔壁的房間裏商量什麼事情去了,她們回來時,把蘋果分給父親和母親每人一個,而她們三個人留下一個。

其實父母從內心深處就期待著孩子們的這種行為。孩子們給予父母的東西,要比兩個蘋果珍貴得多,他們奉獻的是自己發自內心的愛。

這種高尚的情操怎樣在孩子的心裏覺醒呢?事實上,每一個孩子都願意把最寶貴的東西奉獻給父母,但是遺憾的是,許多父母不懂得孩子心中還有這種愛的源泉,主動拒絕了孩子的愛。而當這些最初的情感被磨滅了以後,再想用千言萬語的道德說教去喚醒它們就很困難了。其次,不要愛得過度,沒有分寸。愛孩子是父母的天性,這沒有什麼可指責的,但是沒有節製的愛會讓孩子迷失方向。

有位爸爸說,自己的兒子出生時難產,出生後馬上就被送進了兒童醫院的新生兒救護中心,足足護理了一個月才回到家,所以全家人對他格外疼愛。吃飯時最好的菜會放他麵前,看電視選什麼台由他決定,節假日去哪裏玩由他說了算。孩子成了家裏的主宰,他對自己擁有的一切已覺得理所當然了。後來,媽媽做了一個手術,讓兒子給倒杯水,正在打遊戲的兒子說:“你自己去吧,沒看見我在打遊戲嗎?”

這樣的孩子就是因為接受的愛太多,但是沒有人要求他給予回報,於是便不知愛別人。所以,父母不應事事順著孩子,要適當地拒絕他們的要求,讓他們經曆些挫折,他們才能體會到父母的愛。

最後,給孩子提供施愛的機會。

要舍得讓孩子分擔自己肩上的擔子。父母遇到為難的事情,可以講給孩子聽,讓他們一起出主意想辦法;長輩身體不舒服或生了病,告訴他們應該做哪些事情。久而久之,愛心會在孩子身上紮根。

知心姐姐盧勤在這方麵很有心得。她的兒子叫李悅,由於盧勤工作很忙,常常加班,不能按時回家,平常家裏都是爸爸做飯。李悅上四年級時,一天他爸爸要出差,盧勤有意做出為難的樣子說:“這可怎麼辦呢?你爸出了差,我下班還要趕回家做飯。”兒子拍著胸脯神氣地說:“爸爸不在,還有我呢!”盧勤馬上現出“恍然大悟”的神情,“哦,對!對!還有你,你也是個男子漢!”第二天,李悅放學後早早地回到家,炒好兩個菜,放在盤子裏,還用碗扣上。盧勤一回到家,兒子馬上說:“媽媽,您快去洗手,我給您盛飯去!”盧勤“聽話”地洗好手,坐在飯桌前。李悅盛來了米飯,盧勤大口大口地吃起來。兒子看著媽媽問:“味道怎麼樣?”“味道好極了!”盧勤說。“和我爸做的菜比怎麼樣?”兒子又問。“比你爸強多了!”盧勤誇張地說。經過這次的激勵,李悅一有機會就搶著給全家做飯,長年累月,他竟練出了一手好廚藝。

每次盧勤和兒子出去買東西,盧勤都是甩著兩手優哉遊哉地走,兒子則拎著大包小包在後麵跟著,當媽媽的一副自豪的樣兒——“有兒子和沒兒子就是不一樣!”母親看似無心實則有意的引導,讓兒子從小就有了男子漢的責任感。每每看到盧勤做事情費勁兒時,李悅都會說“讓我來”,在他眼裏,照顧媽媽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國外心理學家認為,感恩是一種正麵情緒,是幸福感的基礎,懂得感恩的人會珍惜別人的給予,善待別人;感恩是強大的動力激發係統,一個人獲得他人幫助之後,可以激發他的善舉盡力回報他人。因此,從小教會孩子心存感恩,站在別人的立場上理解他人的情緒,會使他的心靈存有一份真與善的美。

父母愛孩子是天經地義的,那麼怎樣才能在孩子心中播撒下關心別人、愛別人的種子呢?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孩子先愛父母,懂得回報。這樣孩子便逐漸學會對別人的精神世界抱敏感、關心的態度,始終把別人的歡樂和疾苦放在心上,而不是隻會享受別人的愛。

5. 創造機會,讓孩子懂得付出

那些衣裳襤褸,鞋襪不整,自己舍不得看戲,一味抱著慈悲心腸為兒女犧牲一切的父母,可以算是最壞的教育者。

——(蘇)馬卡連柯

琳琳今年8歲了,上小學二年級,她一直是父母的“心頭肉”。有一天,媽媽帶她一起和朋友聚會,看見琳琳的裙子,那位朋友誇讚不已。後來,這位朋友問琳琳:“你媽媽給你買這條裙子花了多少錢?”琳琳說:“不知道,反正媽媽有的是錢。”朋友笑著問:“你媽媽哪裏來的這麼多錢呀?”琳琳眼睛眨了眨說:“媽媽有一張卡片,用錢的話就可以取。”朋友聽後哈哈大笑,說:“原來是這樣呀!”

琳琳媽媽聽了之後,覺得自己的教育有問題,孩子根本沒有弄清楚錢是靠辛苦工作掙來的,反而認為錢來得很容易,購物時輕輕一刷卡就可以了。媽媽決定讓琳琳體會到掙錢的辛苦。

周五晚上,琳琳纏著媽媽明天上街買一個文具盒,媽媽說:“家裏已經沒錢了。”琳琳說:“不可能,您的卡還在呀!”媽媽說:“要想卡裏有錢,就要工作,不工作,卡裏就沒錢。如果你想買文具盒,也可以通過勞動來掙錢。”“是嗎?!”琳琳感到很驚喜。

第二天媽媽帶著琳琳來到了家政服務公司,讓琳琳看看上麵的價格,然後回到家,告訴琳琳:“從現在開始,你和媽媽一起做家務1小時,就可以有80元的收入。”琳琳很高興,真的和媽媽一起收拾起屋子,媽媽讓她掃地、擦桌子,還要把自己屋裏的東西收拾幹淨,她都一一照辦。不到半個小時,琳琳就累得不行了,喊著要休息,媽媽不同意,說工作要滿1個小時才行,琳琳隻好堅持。1個小時過去了,琳琳還差一塊玻璃沒有擦,媽媽和她一起擦完。琳琳累得坐在椅子上不願意起來了。

休息一會兒,媽媽拿出80元,說:“這是我們的報酬,一人40元,這40元給你,你可以上街買文具盒了。”琳琳看著這40元對媽媽說:“媽媽。你上班也這麼累嗎?”“那當然,比這還要累呢!”琳琳說:“原來掙錢這麼不容易呀!文具盒我先用舊的吧。”

很多時候,正是因為孩子不懂得付出與回報的關係,所以他們不知道怎樣珍惜生活,不知道怎樣珍惜父母以及別人對他們的愛。所以,父母要給孩子創造機會,讓他們在生活中體會:有付出才能有回

報,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一旦孩子明白了這個道理,他就會樹立感恩之心和自尊心,而這正是孩子今後成功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