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舍得用,孩子的情商高(1 / 3)

1. 不做魚缸裏的魚,讓孩子接受真實的世界

教育就是授人獨立自尊之道,並開拓躬行實踐之法。

——(日)福澤渝吉

知心姐姐盧勤曾經講過這樣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在一次夏令營活動中,有一個小姑娘看著一個煮熟的雞蛋發呆,盧勤問:“你不愛吃煮雞蛋嗎?”

“愛吃。”“那你怎麼不吃呢?”“這雞蛋跟我們家雞蛋長得不一樣。”“你們家雞蛋長得什麼樣

啊?”“我們家雞蛋是白的、軟的,好咬。這雞蛋太硬,咬不動。”一問這孩子才知道,原來她從來沒有看到過家人煮雞蛋、剝雞蛋的過程,都是剝好了,切成四塊放在她麵前,她才吃。

一個連雞蛋都不知道是什麼樣子的孩子,將來怎麼能麵對現實的生活?我們應該做的是把真實的生活還給孩子,讓他們自己去麵對世界,這樣孩子才有適應環境和社會的能力。

網絡發達的今天,我們必須要注意一點,那就是網絡對孩子的危害,虛擬世界讓孩子拋卻了生活中的種種束縛,自由地實踐著自己的夢想。也正是因為如此,很多孩子沉溺其中不願走出來。可是現實社會畢竟與虛擬世界不同,所以很多孩子在接觸到現實時,會感到無比的失落。

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裏路”,甚至還有人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為什麼呢?因為社會是一個包羅萬象的大課堂,孩子不僅可以從中學到無數有用的知識,還可以錘煉自己的性格,豐富自己的閱曆,增長自己的見識。

可是,一些父母卻把孩子關在屋子裏,舍不得孩子到外麵去經曆風雨,很多孩子的童年是在學校、家庭、輔導班中度過的,甚至他們對外麵的世界有一種恐懼感,這種恐懼來源於對外麵世界的一無所知,就如魚缸裏的魚,沒有機會遊向大海。

在這方麵,馬宇歌的父母給我們做出了榜樣。

馬宇歌從小頭上就戴上了許多的光環:5歲便在北京電視台播映個人繪畫作品;8歲成為中央電視台首席小記者;10歲就開始獨立旅行;13歲完成隻身走遍中國大陸,寫下40多萬字成長史;

在大學演講不用演講稿;身具投擲、中長跑、蛙泳、蝶泳、主持、小提琴演奏、繪畫、歌唱、指揮、舞蹈等多種才華;畢業於清華大學,獲得該校建築學院工學學士學位與法學院法學學士學位。2009年7月,馬宇歌收拾行囊遠赴印度首都新德裏,22日正式到尼赫魯大學注冊,研讀地理學..馬宇歌的一切都令人驚訝。

馬宇歌這些成就的取得與父母的教育是分不開的。1997年暑假,10歲的馬宇歌毅然決定隻身前往南京會見一個大朋友。以前小宇歌也離開過家,但隻是跟隨CCTV小記者團出去,有人照應,這次卻是獨自出行。父母要上班,不能陪孩子去,他們反複思考,最終決定同意孩子的計劃。

當時,宇歌的父母心情也很複雜。臨行前他們對孩子叮囑了又叮囑,把路上可能發生的情況,以及如何應付,再次作了提醒。爸爸怕媽媽到時放不開,對孩子心理有影響,就讓媽媽去上班,他一個人送小宇歌走。當火車開動的時候,爸爸在月台上揮手送別,然後默默地轉過身去,心裏一酸,淚就陡地湧上來了。

後來宇歌爸爸回憶說:“走出這一步很不容易。當時隻要一念之差,心腸稍微一軟,就是另外一個結果了。也許現在宇歌還沒進行第一次獨立遠行呢,不過這關總算過來了。”小宇歌這趟去了28天,南京完事後,還應邀去了江蘇的南通、啟東、呂泗,安徽的淮南、淮北,最後又回到江蘇,從徐州回到北京。

這一路上小宇歌都沒生病,隻用了點清涼油。自此她對父母笑得可甜了,孩子的天性得到了極大發揮。小宇歌的學習卻沒有因此耽誤,暑假作業和父母給她留的英語、數學作業全部做完,日記一天不落,而且每天堅持鍛煉——長跑和做眼保健操,拍了4本圖片,畫了不少素描,而且看完了41萬字的《紅岩》,還寫了讀後感。

13歲那年,小宇歌隻身走完了中國31個省的200多個地方,行程長達30萬公裏,交了1萬餘名朋友,寫下40萬字的旅行日記。實現了“讀萬卷書,行萬裏路,交萬名友”的非凡理想。

馬宇歌的父親希望孩子在行走中認識一個真實的社會,從中積累更豐富的社會知識。馬宇歌自己隨著不斷的行走,思想越來越深入,越來越感覺自身渺小,希望通過自己的行為感染更多的人能夠通過自身的努力自強自立。因為生活中的很多問題,是要靠自己去闖才能獲得答案的。

馬宇歌的父親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來自於鷹的啟示。母鷹哺育小鷹一段時間後,到了小鷹該會飛的時候,母鷹會把小鷹領到高岩上,把小鷹一隻隻推下去。在這期間小鷹順理成章地就學會了怎樣扇動它的翅膀,最初是出自求生本能的掙紮,到後來就變成了自身一種能力。

是鷹,總得要飛,孩子,總得要獨立麵對生活。父母是不能陪小孩一輩子的,所以要敢於給孩子飛翔的空間。關在籠中的鳥兒,時間長了,翅膀會退化,即使以後有寬鬆的環境,也不能再展翅高飛了。

真正疼愛孩子的父母應關注孩子將來是否能適應這個充滿競爭的世界。將一個在父母精心嗬護下,毫無社會經驗和生存能力的人推入社會是非常殘忍的事,也是家長最不願意看到的結局。

經曆過是非曲直的父母,有責任把孩子從虛擬世界中喚醒,讓初入人世的孩子看到一個真實客觀的世界。魯迅先生曾經批評他所生活的年代的文學是一種“瞞和騙的文學”,而且認為這種“瞞和騙的文學”絕不能長久。

作為父母我們要多帶孩子走出家庭這座象牙塔,接觸感受外麵的世界,這是讓孩子接受真實社會最重要的一步。

另外,我們還要多給孩子講講每天社會上發生的事情,不遮醜也不誇張。適當地給孩子進行客觀分析,目的是讓他們長大後能適應這個複雜多變的世界,並且以不變的真誠去迎接人生的風雨曆程。

當然,我們在告訴孩子真實世界的同時,也要告訴他們怎樣正確觀察和認識社會:辦法總比困難多,壞人總比好人少,這個世界還是光明和美麗的,讓孩子堅信“明天會更好”。

2. 放手不放縱,讓孩子學會獨立

我們教育小孩子應折其中,一方麵予以充分的機會以發展自動的能力和健全的意誌,一方麵限以自由範圍內使他們不得隨意亂動,以免侵犯他人的權利。教育如能折其中施去,小孩子未有不受其惠的。

——陳鶴琴

有媒體報道,一個20歲的大學生在與父親走散後竟然連回家的路都不認識,乍一聽這事好像是天方夜譚,但遺憾的是,這就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實。

所以,放手讓孩子獨立是父母必須做的事情。

叢珊3歲的時候,她的媽媽就讓她自己洗襪子、洗手絹、疊衣服,叢珊也很聽話,都按媽媽說的做了。但她畢竟是一個隻有3歲大的孩子,有些事情根本做不好,但叢珊的媽媽認為隻要孩子願意接受鍛煉就可以了。每當和朋友、同事聚會時,叢珊的媽媽就會很自豪地說:“她洗過的襪子、手絹我還得再洗,疊過的衣服我還得再疊..可是她卻做得津津有味。從小就得讓她獨立,這樣長大之後,要做的事情多了,她就不會覺得做這些事是負擔。”

叢珊媽媽的想法確實很對,隻有有獨立的行為,才會有獨立的想法。隻有從小開始讓孩子適應這種獨立的狀態,孩子才會更好地學會自己一個人去掌控生活。父母要在不同時期給孩子安排不同的任務,這樣階段性地進行,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不過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不能急於求成,孩子畢竟還隻是孩子,隻有慢慢來,掌握好其中的規律,講究方式方法,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也就是說放手讓孩子獨立,但是家長還要在適當的時候出麵協助孩子獨立。比如:孩子一開始學習、吃飯、洗手等,都是當“玩”來對待的,家長應正確把握孩子的這種遊戲心理,根據孩子的興趣和能力因勢利導,讓孩子在生動、有趣的玩樂活動中提高獨立的能力。同時家長還要通過具體、細致的啟發和直觀形象的示範讓孩子循序漸進地掌握一些基本技能,比如玩具怎麼擺放更整齊,與同伴發生糾紛時該怎麼解決矛盾等。當孩子犯錯誤時,一定要寬容對待,正麵引導,以免打擊孩子嚐試獨立的積極性;當孩子表現出想要獨立的願望或做事情有一點進步時,要及時鼓勵,樹立孩子的自信心,促使孩子更努力。

暑假快結束了,10歲男孩張明要從鄭州回北京。姥爺想鍛煉外孫子的自理能力,就讓張明自己到車站買票。孩子在售票台前說不清楚票的時間、地點、車次,就用求助的眼神望著姥爺,姥爺教他說一句,他就給售票員重複一句,很勇敢。在姥爺的幫助下,張明克服膽怯心理,完成了任務。然後,張明獨自坐車回北京。他牢記家長的囑咐:中途不下車,到了北京站等媽媽到站台接站。最終張明順利等到了媽媽。

稍微大一些的孩子,家長就不需要手把手的指導,但是還要引導孩子學會思考,當孩子遇到挫折灰心退縮的時候,家長要堅定地“扶住”孩子。

楊瀾是著名的電視人,她回憶自己童年時說:“父母的獨到之處就是老讓我幹家務。雖然我在家裏是獨生女兒,但他們卻覺得女孩太懶,就可能嫁不出去。所以有很多固定的家務都是我做的,比如拖地、掃地、倒垃圾,到後來換煤氣、買菜也是我的事。我小時候天真地認為全世界的孩子都跟我一樣,長大以後才知道我是非常幸運的。”中學時的楊瀾並不是那種聰慧過人的女孩,當然也就不是那種能巧解難題的高手,但她頗為自豪的是考試時基礎知識分上她一分不丟,地理曆史這種需要死記硬背的科目,隨便問什麼,她馬上就能指出是在書的哪一頁上,這當然是建立在她刻苦記憶的基礎上。凡是老師布置的作業,她都仔仔細細地完成。

上了大學之後的楊瀾是一個缺乏自信的人。你能相信楊瀾曾經因為外語聽力課聽不懂而特別沮喪嗎?那個時候楊媽媽始終在一旁鼓勵她,為她帶來關懷。因為媽媽的支持,漸漸地,楊瀾掃去了心頭的陰影。通過楊瀾不懈地努力,半年之後,她的聽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有些家長很支持孩子,對孩子十分期待,幫助孩子從錯誤中學習經驗,注重鼓勵孩子,允許孩子探索自己的才能與長處,並且相信每個孩子都有能力達成自己的目標;而有的家長則是操縱孩子,不讓他們犯錯,當孩子表現不佳時就斥責他們,非常嚴厲。他們會一直敦促孩子朝自己認為對孩子最好的方向發展,可這樣做不但不利於孩子獨立能力的養成,還容易使孩子在失敗後喪失信心。

所以,家長在孩子學會獨立的過程中,要多鼓勵、少操縱。

此外,父母應以樂觀的情緒感染孩子。當孩子向家長談論他們的挫折與錯誤時,家長要鼓勵孩子找出錯誤的原因,找到正確的解決辦法,也可以通過談自己的生活經曆來給孩子做示範。

總之,放手不放縱,不放縱的度還需要父母謹慎拿捏。

3. 讓孩子贏得起,更要輸得起

對勇氣的最大考驗,就是看一個人能否做到敗而不餒。

——(美)英格蒙爾

現在的孩子成長環境優越,他們是在一片表揚、讚歎聲中長大的,“孩子你真棒”、“你永遠都是第一名”、“相信自己是最優秀的”。在這些聲音中長大的孩子會變得過分要強,他們認為隻要自己努力,成功就是自己的,也必須是自己的。他們看上去自信滿滿,但卻缺乏對自己的正確認知,就像溫室裏的花朵一樣,經不起一點兒風雨。稍遇失敗,便一蹶不振,徹底喪失了勇氣和信心。

有許多孩子,他們本來擁有聰明的頭腦,以前也曾是全班甚至全校的尖子生,但往往因為一次考試不理想或是老師某一句話,就變得消沉起來,學習成績下降、上課精力不集中,甚至是逃學。在這種心態的影響下,孩子變得精神萎靡,如果這種心態得不到調整,他的一生就隻能是碌碌無為。

韓瑤是家裏的獨生女,爸爸媽媽無微不至地關心著她,爺爺奶奶更是視她為掌上明珠。因為爸爸是中學校長,媽媽是醫生,所以她有著優越的家庭條件。隻要是韓瑤想要的東西,父母都會盡量地滿足她,與其他同齡孩子相比韓瑤真的很幸福。

當然韓瑤也很爭氣,整個小學階段每次考試都能拿到獎狀,親戚朋友誇韓瑤是個好孩子,同班的同學無形中也願意和韓瑤來往。

韓瑤是個不甘示弱的孩子,隻要考試就想爭第一。五年級時,有一次考試,韓瑤由於身體不太好,隻考了第五名,拿到成績單後的韓瑤大哭了一場。小學畢業考試,她的成績很理想,順利地考入了一所重點中學。

韓瑤雖然進入了一所理想的學校,但入學以後,別的同學都進入了學習的狀態,而韓瑤不僅沒有進入狀態,反而發現身邊的同學都比自己優秀,自己原來的優越感一下子全沒有了。課堂上,韓瑤回答不出來的問題總有那麼多的同學不假思索地就說出答案;老師在她身上停留目光的時間也少了;開學不到一個月要確定班幹部,結果名單裏也沒有她;英語課上,老師聽寫單詞,韓瑤隻對了一半;語文課上,韓瑤好不容易爭取到回答問題的機會,竟然答錯了..

這一切都讓韓瑤不斷地懷疑自己,責備自己。她甚至感到自己再沒有臉麵見父母了,放學路過河邊的時候,韓瑤居然縱身跳了下去..醒來後,韓瑤的母親哭喊著問她為什麼尋死,韓瑤有氣無力地說:“我怕輸。”隨即兩行淚滾落了下來。

我們經常看到新聞媒體上報道:某學生因承受不了過重的學習負擔而自殺身亡;某學生不堪考試成績下降而離家出走;某學生因為受到老師批評而自殺..

根據2008年《中國青年權益狀況報告》顯示,中國15~34歲青少年死亡原因,自殺位居第一。上海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被調查的中小學生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自殺心理行為問題,並且自殺行為的發生率隨年級的上升而增長。研究報告還顯示,24.39%的孩子曾有過“活著不如死了好”的想法,而曾認真考慮過該想法的人數也達到15.23%。

這些現象非常值得我們反思,從心理學角度看,孩子的心理承受力差,禁受不住失敗與挫折的考驗是造成慘劇發生的主要原因,那麼是什麼造成孩子承受能力如此差呢?

心理學認為,一個人遭受挫折的經驗對挫折的承受力有很大影響。一個從小受過逆境磨煉的人,成年以後能更快地適應環境,在緊張狀態下的反應有較大的靈活性,遭受挫折刺激時造成的傷害也比較小。

世間沒有所謂的常勝將軍,也沒有所謂的天才。雖然有些孩子有超常的天賦,但並非事事順利。一生事事都順利、事事都成功的人是沒有的,可以說失敗貫穿著我們每個人的一生。通常我們感受不到失敗,是因為我們對日常生活中一些小失敗看得習以為常了。

把一個失敗的人和一個平凡的人及成功人士做比較時就會發現,可能他們在年齡、能力、社會背景、國籍等諸多方麵都有非常相似的地方,但有一點他們是截然不同的,那就是他們遭遇失敗時的反應。那些失敗的人跌倒後就爬不起來了,隻會躺在那兒沒完沒了地痛哭或抱怨;平凡的人的反應往往是跪在地上,避免再次受到打擊;但成功的人的反應跟他們都不一樣,他跌倒時會馬上爬起來,拍去身上的塵土,同時也會汲取這個寶貴的經驗並且立即向前衝。

因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想辦法增強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平時不要太刻意地為孩子排除可能遭遇的困難。當孩子遇到挫折時,家長不要立刻插手,直接替孩子解決問題,不妨和孩子一起討論,引導孩子去思考,然後讓他們自己去尋找解決的方法。孩子擁有足夠豐富的抗挫折經驗時,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讓孩子把生活中的失敗視為另一種情感體驗,從而能夠積極自信地麵對挫折。例如,當孩子在繪畫課上沒有得到老師的表揚時,家長就可以善意地告訴他:“我們不可能每次都將事情做好,上一次的唱歌比賽中,老師表揚你很棒,雖然這次畫畫比賽沒有得到老師的表揚,但隻要努力,日後會得到老師的表揚的。”家長這樣說,既讓孩子明白失敗和受挫是他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要遇到的事情,同時也鼓勵了他積極麵對挫折。

有位媽媽在這方麵做得就很好。

這位媽媽的兒子非常喜歡下圍棋,每天他們母子倆都會在家對弈一局。兒子非常執著和認真,偶爾也能贏一局,但這其實都是母親不顯山不漏水地讓自己輸掉。每次兒子贏了,都會高興地跳起來:“我贏了!我贏了!”這時,孩子媽媽都會在一旁鼓勵兒子一番。在這種氣氛下,兒子進步得很快,但卻變得驕傲和目中無人了。有一次他竟然對媽媽說:“媽媽,你根本就不是我的對手,我覺得跟你下棋再也不會有進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