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舍得用,孩子的情商高(3 / 3)

作為父母,我們不要被孩子鬧情緒、發脾氣的表象所激怒,首先要看清背後的真實原因,然後再采取行動,不要認為孩子一發脾氣就是無理取鬧。再小的孩子也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想法,一旦他們的想法被忽略,就會引發更大、更多的矛盾。

劉寧放學回家就把書包摔在床上,把電視的聲音調得很大,一副氣哼哼的樣子。媽媽看到後,走過去,把電視的聲音調小,問他:“今天遇到什麼不順心的事情了?”劉寧說:“語文老師真討厭,以後我再也不上語文課了!”這位媽媽沒有像別的父母一樣責罵孩子不懂事,不懂得尊重老師,而是接著問:“你說說,為什麼要這樣做?”孩子這才一五一十地向媽媽訴說今天在學校發生的事情。原來今天作文課上,同學們分組討論作文題目時,一位同學的橡皮從桌子上掉下來了,滾得很遠,正巧滾到劉寧的腳下,劉寧撿起來,就扔給那位同學,誰知沒有扔好,砸在了一位女同學的頭上,那位女同學大叫一聲,被語文老師發現了,老師不聽劉寧的解釋,批評他違反紀律,並且讓他到教室後麵罰站。

做了好事卻被批評,劉寧當然不服氣,所以窩了一肚子火,回到家裏就發脾氣。媽媽聽後說:“幫同學撿橡皮,你做得沒錯,老師確實有點冤枉你了,可是你也確實影響了其他同學,從這個角度來說你也是有錯誤的,是不是?”劉寧見媽媽沒有完全責怪自己,就低下了頭,媽媽接著說:“其實,你可以換個方法做這件事,比如下課後再交給那位同學或者告訴老師,由老師轉交,都不會引起課堂的混亂,這說明你做好事沒有找對方法,以後注意吧。”劉寧點了點頭,壞情緒消失了,於是起身把電視關掉回屋寫作業去了。

劉寧媽媽的做法非常正確。她先接納了孩子的負麵情緒,聽孩子傾訴之後,又給孩子做了分析,讓孩子心服口服,不但氣消了,而且也明白了“做好事也要掌握方法”的道理。

據美國一位教授調查研究顯示,中國小孩比外國小孩少笑50%,對此,很多父母覺得沒什麼,笑不笑無所謂,隻要學習好就行,而這其實是個大問題,這說明中國的孩子不懂得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

任何時候你都別對孩子說“你不應該有這種感覺”,因為任何感覺和情緒都應該允許。但需要注意的是,情緒的表達是需要學習的,孩子最有效的表達感受和興趣的方式是大聲說出來。孩子的想法與說法不見得代表他們的行為,但是一個人的情緒想法若是能被了解、接受,其破壞性與挑戰性的行為需求就大大降低。

那麼父母該如何麵對發脾氣的孩子並正確引導他們表達自己的情緒呢?首先是接納和理解。孩子有了壞情緒不要采用強硬的手段“以暴製暴”,父母需要先了解一下孩子心裏想的是什麼,這樣才能對症下藥。如果孩子大聲嚷嚷“我討厭奶奶”,你可能會很自然地批評他:“奶奶是長輩,你怎麼能這麼說呢?”接下來就是一通教育。但是如果你換一種方式,問他:“為什麼呢?”他也許就會說:“因為奶奶更喜歡弟弟,她都沒有抱我那麼多次。”這樣你是不是就不會怪他是個不懂規矩的“小惡棍”了?而孩子的不滿也會在這樣溫和的引導下很快消失。

父母應采取心平氣和的態度,鼓勵子女講出內心的感受,讓他了解父母已經體會到他的心情。另外還需要多留意孩子的動作眼神,說一兩句鼓勵的話,例如“多謝你讓我知道你內心的想法”,“你可以哭出來,哭出來會舒服一些”等,這樣有助於其情緒的平複。因此,對孩子的情緒和想法表示理解,大概是父母能做的最好的事情。

其次是教會孩子正確地表達。

無條件地理解和接受孩子的情緒,並不等於縱容孩子,讓他為所欲為。父母要教會孩子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情緒,比如向父母訴說或者參加自己喜愛的體育活動,聽聽音樂等。

有個孩子的發泄方式很好,他每次生氣煩躁都會把自己的感受寫下來,過後再看自己寫的東西都會笑,因為他在認識自己的過程中逐漸成長,這個孩子最終成為了一名很有成就的學者。

讓孩子控製自己的情緒比較難,但是必須告訴孩子:有些場合公開發泄自己的壞情緒是不允許的,比如商場裏、課堂上等。告訴孩子可以回到家後再告訴爸爸媽媽發脾氣的原因,而回到家後爸爸媽媽應該采取上述的方法,幫助孩子疏導不良情緒,這樣孩子才能夠健康快樂地長大。

7. 哭≠給,不要被孩子的情緒綁架

兒童需要管教和指導,這是真的,但是如果他們無時不刻和處處事事都在管教和指導之下,是不大可能學會自製和自我指導的。

——(瑞典)林格倫

商場中,人頭攢動,忽然一個孩子大聲哭了起來,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隻見孩子身邊的媽媽在眾人的注視下顯得非常尷尬,但麵對號啕大哭的孩子她毫無辦法,萬般無奈之下,隻好說:“好了,好了,媽媽給你買還不行嗎?”這時孩子止住了哭聲,擦幹眼淚,高高興興地和媽媽去買自己看上的玩具了,盡管這個玩具家中已有。

這些情況的發生,說明父母的行為已經被孩子的情緒綁架了。很多家長認為孩子一直哭鬧會影響自己和他人的生活和工作,於是就用滿足孩子的要求來解決這個問題。“別哭了,媽媽給你買還不行嗎?”這種處理方式暫時很有效。孩子非常聰明,他們見這種方式可以達到目的,以後再遇到父母不滿足自己要求的時候,就會采用類似的辦法,他們認為哭鬧是搞定父母最有效的辦法。

如果孩子通過哭鬧、摔東西、生氣不理人或者別的不良表達方式來達到自己的目的,父母就應該想辦法改變這種情況,不能讓孩子的情緒左右自己的行為,要有策略地應對,原則問題不能退讓半分。

很多專家告訴我們:“要疼愛孩子,滿足孩子的需求,讓孩子有被關心、被嗬護、被愛的自信。”很多家長深信,孩子年幼時寵愛一點兒沒有關係,等他們長大了自然就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實際上真的會是這樣嗎?

一味地滿足孩子,隻會讓孩子變本加厲地迫使父母做出讓步,直到父母再次滿足自己。我們愛孩子是沒有錯的,但是一定要堅持原則,當孩子為了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滿足而號啕大哭時,父母要表現出堅決果斷的態度。

上學前的孩子,父母可以采用“冷處理”的辦法,比如當孩子哭鬧時,父母可以走開,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表現無法“打動”父母,孩子就會自動停止這種行為。

洋洋想要一輛新兒童車,可是父母認為他現在的兒童車可以騎,買一輛新的純屬浪費,因此沒有同意。於是洋洋就把玩具撒滿了客廳,又哭又鬧,見到這種情景,爸爸回屋看書去了,而媽

媽索性出去買菜。小洋洋見沒人看自己的“表演”,就止住了哭聲,坐在地上玩起了玩具。

媽媽買菜回來,看見洋洋躺在沙發上睡著了,就把他抱到床上。晚飯做熟了的時候,洋洋也醒了,沒有再提自行車的事情,一家人高高興興地吃飯了。

孩子大一些,父母可以給孩子講一些道理,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美國西北大學爭端問題專家雷·湯普森教授建議,要向孩子耐心解釋我們為什麼不喜歡他的行為。比如,當孩子一遍又一遍敲飯桌的時候,家長可以說:“這樣敲會把飯桌敲壞的,以後我們就用壞飯桌吃飯嗎?”

通常我們和孩子講道理時會碰上釘子,孩子好像根本不接受,或者沒有打算接受,因為孩子希望父母完全接受自己的意見。這時候父母隻有堅持原則,明確表示拒絕,態度要嚴肅,語氣要堅定。讓孩子明白這樣的表情意味著“我不喜歡你這麼做,你最好給我停下!”

如果父母屈從於孩子的情緒和要求,孩子就會認為父母在任何情況下都應該滿足自己,於是孩子喜歡的就做,不喜歡的就不做,最終變得沒有耐心,不知道感恩和關懷,隻知道向別人索取。如果孩子變成這個樣子,那隻能說明我們的教育是失敗的。

8. 嚴格要求,培養孩子自製力

堅強的意誌——這不但是指想什麼就獲什麼的那種本事,也是迫使自己在必要時放棄什麼的那種本事。

——(蘇)馬卡連柯

現在,很多家長“談網色變”,因為很多孩子一沾上網癮就無法自拔,讓家長憂心忡忡。我們在生活中看到很多優秀的孩子,因為沉溺於網絡而荒廢了大好的光陰。網絡是一把雙刃劍,網絡信息無限,方便快捷,豐富多彩,可以幫助孩子快速地掌握知識,拓寬知識麵,了解新事物;與此同時,網絡也有其可怕的一麵,信息混雜,沒有約束,致使有些孩子沉溺於遊戲、色情、暴力網站,為此逃課、撒謊,使他們身心受損。

那怎樣利用好網絡這把雙刃劍呢?山東女孩林粼對此給出了答案。

2003年,在“中國少年世界論壇”上,一位來自山東的13歲女孩林粼成為了眾人關注的對象。林粼是一名小電腦專家,而她最初接觸電腦卻是從上網玩遊戲開始的,最喜歡玩的是足球、籃球和《大富翁》遊戲。她說:“不論上網還是打遊戲我都有自製力,如今我正在學基礎的電腦編程。”

因為有了自製力,林粼沒有受到網絡的負麵影響,而很多孩子染上網癮,沉溺於虛幻的世界無法自拔,其主要原因是缺乏自製力。有位染上網癮的孩子曾經痛苦地對媽媽說:“我真的想離開網絡,但是我就是控製不住自己。”可見,自製力對孩子的重要。

自製力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是善於迫使自己執行自己的計劃;二是善於抑製與自己的目的相違背的行動。

在北京舉行的國際心理學大會上,澳大利亞專家莫尼卡·屈斯克利博士進行了一項關於兒童自製力的實驗。他在孩子們麵前放兩盤巧克力,一盤多一盤少。如果孩子能夠忍耐15分鍾,就可以吃到多的那盤,反之則隻能得到少的那盤。結果,超過80%的孩子隻忍耐了幾分鍾就按鈴呼喚實驗人員要求得到少的那份巧克力。這個實驗說明,大部分兒童禁不住眼前的誘惑,自製力較弱。

孩子的自製力與家長的教育方式有著密切的關係。溺愛孩子,對孩子提出的要求想盡辦法滿足,不限製孩子的行為,這些都會養成孩子任性、缺乏自製的性格。

卡爾·威特是19世紀德國的一個著名天才。他八九歲時就能自由運用德語、法語、意大利語、拉丁語、英語和希臘語這六種語言,通曉動物學、植物學、物理學、化學,尤其擅長數學。9歲時他進入了哥廷根大學;14歲就被授予哲學博士學位;16歲獲得法學博士學位,並被任命為柏林大學的法學教授;23歲他發表《但丁的誤解》一書,此書成為研究但丁的權威書籍。與世上大多數的先揚後抑的神童們不同,卡爾·威特一生都在德國一所著名大學裏授課,備受尊敬,直到1883年逝世為止。

卡爾·威特的成功與他父親老卡爾·威特的教育密不可分。對於孩子的教育,老卡爾曾經講過這樣一段經曆:

卡爾1歲起,我就嚴格要求他。我從來不相信“小時候可以放寬一些,稍長大後再嚴格一些”這種似是而非的信條。

作為父親,我有責任和義務讓兒子知道什麼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在孩子幼小之時,成年人對他們的影響是很深的,如果小時候對他們放寬要求的話,他們便會習以為常,等孩子稍大些後再嚴格,恐怕已經來不及了。

卡爾6歲時,我帶他去另一個教區的E牧師家,並在那兒住了幾天。

第二天吃早點時,卡爾灑了一點牛奶。按在家裏的規矩,灑了東西就要受罰,因此他隻能吃麵包喝水。卡爾本來就喜歡喝牛奶,再加上E牧師全家非常喜歡他,為了他的到來還給他特意調製了一種牛奶,並添上了最好的點心,這對卡爾誘惑不小。

卡爾在灑掉牛奶後先是臉稍微紅了一下,遲疑了一會兒,但最終決定不再喝牛奶了。我故意裝作沒看見。E牧師家的人看到這種情況,多次勸他喝牛奶,可兒子還是不喝,並十分不好意思地說:“因為我灑了牛奶,所以就不能再喝了。”E牧師還是再三地勸說他:“沒關係,一點兒關係也沒有,喝吧,喝吧。”

我在旁邊吃著點心,仍然裝作沒看見。卡爾還是堅持不喝,在萬般無奈之下,過於疼愛卡爾的E牧師全家開始向我進攻了,他們推測一定是由於我訓斥了兒子。為了打破僵持的局麵,我讓卡爾出去一會兒,然後向牧師全家說明了理由。他們聽後責怪我:“對一個剛6歲的孩子,因為一點點過錯就限製他吃喜歡的東西,你的教育是否過於嚴格了?”

我隻得費盡口舌加以解釋:“不,兒子並不是因為懼怕我才不喝的,而是因為他從內心肯定這條約束,所以才忍住不喝的。”在聽了我的解釋後,E牧師全家還是不相信,於是我隻好通過做一個試驗來揭示事實真相。

“既然這樣,”我起身對他們說,“現在我們來試驗一下,我先離開這個房間,你們再把我兒子叫來,勸他喝,看他是否會喝。”說完,我就走開了。待我離開房間後,他們把我兒子叫進屋裏,熱情地勸他喝牛奶、吃點心,但毫無結果。

接著他們又換了新牛奶,拿來新點心給卡爾說:“我們不告訴你爸爸,吃吧!”但卡爾還是不吃,還不斷地對他們說:“盡管爸爸看不見,上帝卻能看見,我不能做撒謊的事。”

E牧師說:“我們馬上要去郊外散步,你什麼都不吃,中途會餓的。”兒子回答說:“不要緊。”E牧師實在沒有辦法了,隻好把我叫進去,兒子流著眼淚如實地向我報告了情況。

我冷靜地聽完後,便對他說:“卡爾,你對自己良心的懲罰已經夠了。因為馬上要去散步,為了不辜負大家的心意,把牛奶和點心吃了,然後我們出發。”兒子聽完我的話才高興地把牛奶喝了,年僅6歲的孩子就有這樣的自製能力,E牧師全家都非常感慨。

很多人會認為我的教育過於嚴格,我不否認,比起一般的家庭,這種教育在某種意義上確實是很嚴格的,但是這種嚴格並沒有使孩子感到痛苦。

因為對卡爾的嚴格教育從他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了。他已經養成了習慣,也就不會感到有任何痛苦。

相信老卡爾·威特的這段講述對父母有很好的教育意義。老卡爾時常告誡兒子的一句話就是:沒有人能夠約束你,隻有上帝和你自己。一個人取得成就的大小與自製力有很大關係,所以父母要從一點一滴開始嚴格要求孩子,讓孩子在內心形成一種力量。首先,父母要給孩子做出榜樣。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父母缺乏自製能力,孩子也會缺乏自製力。比如,

父母說話不加思考,孩子說話也會不經過大腦;父母周末睡懶覺,孩子也會放棄早讀;父母要是不整理房間,孩子也會亂放東西。因此,想要讓孩子具有自製力,父母必須先增強自己的自製力。

其次,要給孩子製定規則。

大部分孩子年幼的時候缺少自製力,因為他們沒有“可”與“不可”的觀念。因此,父母要幫助孩子建立“可”與“不可”的觀念,讓孩子懂得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不可以做的,從而在大腦中建立一個判斷是非好壞的標準。根據標準,孩子才能學會自我控製。這種標準可以通過訂立規則的形式來體現。當然,在訂立規則的時候,父母要征求孩子的意見,和孩子一起完成,而不是單以自己的意誌來強迫孩子遵守。對於年紀大一些的孩子,訂立規則往往會引起逆反心理,這時候就需要父母運用柔性的方法來應對。

一位媽媽發現上初中的兒子迷上了網絡遊戲,整天去網吧,荒廢了學業。於是,媽媽在兒子的書桌上放了一張紙條,紙條上是這樣寫的:

“我知道你的心裏是矛盾的,因為你已經認識到了沉迷於網絡的危害,但是又無法控製自己,這是因為你缺乏自製力。高爾基說,哪怕是對自己小小的克製,也會使人變得堅強。”

晚上孩子回來後,看到了媽媽的紙條,沒說什麼,媽媽也沒追問他去做什麼了。第二天,孩子主動詢問媽媽該怎樣增強自製力。

在媽媽的幫助下,孩子果斷改掉了無節製地上網的毛病。

可見,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教育孩子應該采用溫和的方式,這樣才能讓孩子學會自我約束,自我監督。通過這種理性的培養,慢慢地就可以把外在的約束轉化為孩子內在的自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