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舍得用,孩子的情商高(2 / 3)

為了打擊一下兒子驕傲的情緒,讓他明白自己的棋技還隻是初學者的水平,在一次對弈中,她隻用了20分鍾時間就把自己的兒子打得落花流水,她也學著兒子的樣子歡呼起來:“我贏了!我贏了!”兒子小臉兒漲得通紅,半天後終於忍不住“哇”的一聲大哭起來。

兒子麵對失敗時的脆弱引起了她的沉思,她明白,經不起一點兒挫折的孩子,長大以後難以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上立足。從這以後,她就經常給孩子講一些名人經曆失敗的故事,哥倫布用14年的時間才實現了他的航海計劃;愛迪生發明電燈失敗了1000多次;林肯經過很多次的失敗和打擊,才成為了美國曆史上可以與華盛頓相提並論的偉大總統..

很快,兒子就能正確麵對勝與敗了,每次輸棋不但不沮喪發脾氣,還要和媽媽交流一番,弄清楚自己到底輸在哪裏。

既然人生不可避免地要經曆失敗,那麼就應及早培養孩子麵對失敗的積極態度,輸得起的孩子才能贏得起。首先,多肯定、鼓勵孩子。當孩子麵對失敗時,父母應當及時關心和鼓勵孩子,給孩子安慰和必要的幫助,不讓孩子感到孤獨無助。父母要盡量避免消極否定的評價,如“不要再試了,再試也沒有用”,“做不好就別做了”,“怎麼這麼笨,別人早就做完了”,這種話隻能加深孩子的不自信和失敗感。

其次,培養孩子麵對失敗時的正確態度。

孩子在遇到困難和失敗時,往往會產生消極的情緒,不能以正確的態度麵對失敗,這時父母要及時告訴孩子:“失敗並不可怕,隻要勇敢,一定能做好的”,“從失敗中汲取教訓,看看下次該怎樣做”。

最後,給孩子鍛煉的機會。父母要勇敢地讓孩子走出大人的“保護圈”,不要怕孩子遭遇失敗。隻有讓孩子得到足夠的鍛煉,孩子的心才能堅強起來。總之,隻要父母在生活中掌握正確的教育方法,就能讓孩子在遭遇挫折後勇敢地站起來。

4. 吃苦等於吃補,給孩子的精神補鈣

自古以來學有建樹的人,都離不開一個“苦”字。 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靈感。

——(美)愛迪生

自從孩子降生,父母便憂心孩子的身體發育和健康,“補鈣”是不可或缺的一項,喝牛奶,吃鈣片,生怕孩子缺鈣,影響他們的健康成長,但是我們有沒有想過孩子精神上也需要補鈣?精神上“缺鈣”的孩子更可怕。

在下一代的身上,家長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各個方麵都給予他們無微不至的嗬護。打開電視機,五花八門的兒童玩具、食品、保健品的廣告鋪天蓋地,無孔不入。可以說在物質生活方麵,他們的條件已經很優越了,然而孩子們的心靈空間和精神世界,我們又何曾體察和關心過?如果任憑他們整天沉溺於漫畫和遊戲之中,難免會出現精神上的“營養不良”,導致外強中幹的“軟骨症”。

孩子精神上的缺鈣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麵:

⒈ 沒有理想。

一家權威機構對在校學生進行了一次“關於理想”的調查。在調查中,有三成左右的孩子說自己從來沒有想過以後要做什麼。特別是一些小學生,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現在辛苦學習是為了什麼。一個叫琳琳的孩子說:“現在我在學鋼琴,人家問我長大要做什麼,我就說要做像郎朗那樣的鋼琴家,其實這都是平時媽媽說的。我真不知道我長大後想做什麼,沒工夫想,也懶得想。”

像琳琳這樣的孩子並不少見,還有一些孩子沒有長期理想,隻有近期的目標,比如:“考上一個好學校”、“拿到特長生證書”、“能保送去重點校”。大部分6歲以下的孩子並不知道理想是什麼意思。

盧勤說:“理想是孩子心靈世界的陽光,失去了陽光,心靈世界就會是一片黑暗。”

⒉ 性格懦弱。

很多孩子性格脆弱、膽小,不接受任何人的批評,碰到難題就退縮,生活中遇到一點困難就逃避,夜間不敢出屋,下雪不敢上學,雨天打雷時嚇得渾身哆嗦。

懦弱還有一種表現就是自卑,覺得自己什麼都不行,不敢接受任何挑戰,更經不起挫折的考驗。

⒊ 不懂得感恩。

這一點很多家長深有感觸,不管你為孩子付出多少、做了什麼,孩子都覺得是應該的或者熟視無睹。

有一個真實的故事,說的是一個患癌症晚期的母親,家庭經濟狀況很差,住在一家條件差、費用便宜的醫院。這位母親骨瘦如柴,痛不欲生,為了不影響孩子高考,一直堅持著,怕死在高考前影響孩子的情緒和成績,因為她太愛兒子了。她盼等高考結束,兒子能夠來看她。這天,兒子終於來了,她對兒子說:“兒呀,媽想喝甘蔗汁。”兒子出去一會兒就回來了,說:“外麵沒有賣甘蔗汁的。”其實外麵到處都是賣甘蔗汁的,兩元一杯。此時,一位好心人去為她買回了一杯甘蔗汁。此時,這位母親心裏是個什麼滋味呀!

父母對孩子身體缺鈣給予了高度的重視,但對精神之“鈣”的作用還沒有足夠的認識,致使很多孩子患上了自私、懦弱、冷漠、氣餒、悲觀、絕望等精神“軟骨病”。所以父母要有意識地讓孩子吃些苦,而讓孩子吃苦不是參加個夏令營,去一趟農村體驗生活就可以解決的。

知心姐姐盧勤說過:“吃苦”是一種心理承受力。人在艱苦的環境中,戰勝的不是環境,而是自己。“逼”著孩子去“吃苦”,孩子自己不樂意,忍耐力就會降到最低;加上他們心裏明白,父母逼他們去“吃苦”是父母對自己平時怕苦的一種懲罰,於是強化了“負意識”。還沒出征就失敗了,又怎麼可能獲得勝利呢?

其實,讓孩子吃苦應該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美國馬裏蘭州的溫頓小學,曾經在全體學生中組織了一次為期三天的“要飯”活動,全校學生自願報名參加。這次“要飯”活動由少數學生擔任慈善機構的工作人員,負責分發食品;其他大多數學生則扮演乞丐、流浪漢或窮人。在這三天內,學生不能在家吃零食,而是在饑餓的狀態下,各就各位扮演各自的角色,逼真地體驗生活。盡管這種生活體驗的形式十分活潑,但所有孩子的神情卻相當嚴肅,因為他們都鄭重其事地把這看作是一次十分寶貴的體驗,而並非一場鬧著玩的遊戲。

到了吃飯的時間,隻見“工作人員”仔細地把飯菜分發給每個“無家可歸者”,“無家可歸者”一得到飯食便席地而坐,大嚼起來。再看這些“無家可歸者”討要來的飯菜,分量明顯不夠,麵包製作得十分粗糙。至於菜,也隻是白水加鹽煮的白菜葉或土豆塊,零星看到的幾片肉,還是美國人普遍不入口的肥肉。

在這些“小乞丐”狼吞虎咽地用餐的時候,有一名教師在一旁不斷地提醒:在一百多年前,美國無家可歸的流浪漢和乞丐在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要比今天高出一倍還要多;即便是今日作為世界頭號強國的美利堅合眾國,也仍然有至少100萬的無家可歸者;在全球,至少還有兩億人靠乞討為生。這位教師強調說:“這兩億乞討者所能得到的飯菜,比你們現在所吃的還要差。”教師的話引起了“小乞丐”們的深深思考。

長達三天的“要飯”日子非常不好過:有的孩子出現頭暈、乏力的症狀;有的感覺到注意力難以集中,還有的說十分想念家裏豐盛可口的飯菜..而所有的孩子都說終於體會到了“饑餓”的滋味。

有人會問:這些平時吃香喝辣的美國孩子,可能會對這種“自討苦吃”的事很反感吧?事實恰恰相反,絕大多數孩子積極踴躍地報名扮演“無家可歸者”,而不願擔任慈善機構的“工作人員”,後來那些“工作人員”不得不由老師“硬性”指派某些學生擔當。這足以說明“品嚐饑餓的滋味”是大多數孩子自發的行為。

這在我們中國家長看來簡直是胡鬧,我們寧願自己少吃點兒也要讓孩子吃飽喝足,吃了五穀、蔬菜、蛋、肉、奶還不夠,還要給孩子買一些補腦、補鈣的保健品,以至於出現了不少營養過剩的“小胖墩”。很多家長明知道讓孩子吃點“憶苦飯”、挨幾天餓是一件好事,但就是怕“餓壞了孩子”,所以狠不下心來。

如果父母咬咬牙狠下心來會怎樣呢?下麵的故事也許是最好的回答。

李亞在襄樊市的一所重點中學裏讀高一,他的家遠在二百多公裏以外的農村。父母為了他能順利地考入大學,節衣縮食,把成績優異的兒子送到了這所重點中學。為了有更多的時間用來學習,李亞寄宿在學校,爸爸和他約定,每月15號給他寄500元的生活費。

剛開始時,李亞用錢既無計劃也不節製,三天兩頭與同學到校園周圍的餐館裏揮霍。結果第一個月還沒完,他的口袋裏就隻剩幾個鋼兒了。他隻得打電話向爸爸哭訴,爸爸容忍了他的無計劃無節製的做法,提前把第二個月的生活費給他彙了過去。然而李亞卻沒有吸取教訓,第二個月、第三個月還是和第一個月一樣提前透支。

眼看離約定的第四個月的收款日子還很久,李亞又一次捉襟見肘,隻剩下30元錢了。萬般無奈的他隻好硬著頭皮給家裏打電話,一接通就說:“爸爸,我餓壞了。”爸爸這一次“狠心”了,隻簡短地說了句“兒子,餓著吧”,就掛了電話,李亞再打時就是無人接聽。

說來也怪,在這將近半個月的時間裏,李亞拿著30元錢絞盡腦汁、精打細算、節衣縮食,竟然把這段艱難的日子給熬了過來。

從此,李亞懂得了細水長流的道理,學會了精打細算。他驚奇地發現:隻要稍稍節製一下,每月400元的生活費還能綽綽有餘。這樣一來,李亞每個月還可以積攢近百元的錢,他用這些錢買了自己喜歡的書和磁帶,還給災區的小同學捐過款。第一學期結束時,他還用自己省下的錢為父母買了些禮物帶回去。

父親“狠心”的一句“兒子,餓著吧”,非但沒有把孩子“餓壞”,反而“餓”出孩子儉樸節約的品質和精打細算過日子的自立精神。

所以,給孩子在精神方麵補鈣的最好方法是讓孩子多經受困難的磨煉。孩子每克服一個困難,就得到一次鍛煉意誌力的機會。我們放手讓孩子自己去踏平人生路上的坎坷,也就讓他們學會了生活。正如音樂大師貝多芬所說:“卓越的人一大優點就是:在不利與艱難的遭遇裏百折不撓。”

5. 改變自己,幫助孩子樹立自信

對孩子,一是要管,二是要放。什麼叫管呢?不好好學習、品德不好要管。什麼叫放呢?吃苦耐勞的事情、經風雨見世麵的事情,都要放心讓孩子去幹。

——劉少奇

袁睿是個男孩子,今年12歲了,馬上就要升入初中,可令人不解的是他非常害羞,不論做什麼事情都要父母陪伴。在陌生人麵前會顯得局促不安,說話總低著頭,聲音小,愛臉紅,每次家裏來了客人他都躲在自己的屋子裏不出來。一次,父母下班比平時晚了,天氣很寒冷,袁睿忘記帶鑰匙了,鄰居張大媽看見了,就讓袁睿到她家暖和一下,坐著等爸爸媽媽回來,可是他堅決不去,一直在樓道裏等了一個小時。

袁睿的爸爸媽媽為此很發愁,這樣的孩子將來怎樣走上社會呀?

其實和袁睿一樣的孩子有很多,他們的害羞膽怯一方麵是天性使然,如性格內向等;另一方麵是後天成長中的種種因素導致的,其中自信心缺乏就是最常見的一個因素。

孩子缺乏自信心和父母的教育方式不當有密切的關係。孩子在很小的時候,愛提問、愛模仿、愛做遊戲,喜歡爭著做事,並按自己的想法去做,而且常常表現出頑皮、不聽話等傾向,而這是孩子自主性發展的表現。父母如果總是管製孩子,其結果就是會壓抑孩子自主性的發展,使他們懷疑自己的能力,形成膽怯心理,進而害羞、不自信。

所以在孩子幼兒時期,父母要多鼓勵孩子做些簡單的事情,如自己穿衣,自己洗手洗臉,整理玩具、圖書等。孩子做得好的,要給予肯定、表揚,做得不太好的地方,除了要告訴他們應該怎麼做外,還應該鼓勵他們,這樣才能增強孩子自主發展的積極性。

如果孩子已經像袁睿一樣有了很嚴重的害羞表現時,父母也不要急,不要把問題嚴重化。

如果孩子執意不和別人打招呼,父母也不要逼迫孩子,那樣反而會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甚至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不要經常對孩子說“你怎麼這麼害羞,這樣沒禮貌”,“你看某某小朋友多好,多有禮貌,你為什麼不是這樣?你真不乖”。如果父母長期將“害羞”這個詞定格在孩子身上,就會讓他們產生一種強烈的心理暗示,孩子會認為自己就是害羞的人,他會更加封閉自己。

父母應該多帶孩子出去走走,到人群中去,參加一些孩子感興趣的活動。在活動中,孩子會自然地和他人交流,長此以往,孩子的膽怯害羞心理會慢慢得到改善。

改變孩子害羞的過程一定要做到自然和循序漸進。

美國健康日網站有一些建議可能會對父母有所啟發:

·

和熟悉的人交流。相對而言,熟悉的人可以給他們更多安全感。所以,不妨鼓勵孩子和熟人多交流,這樣可以鍛煉他們的社交能力。

·

注視著對方的眼睛主動提問。有老師對學生說,害怕當眾提問題時,可以把對方當成“大白菜”。其實,這可能避免了羞澀,但對培養孩子自信絲毫無益。研究發現,不敢注視對方眼睛的孩子通常感到:你在我旁邊我很自卑,我不如你,我怕你。所以,敢於提問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要敢於正視對方。學會正視對方,這樣孩子能從對方的目光中感到被重視,自然會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

多打電話,但之前先打好腹稿。很多害羞的孩子在打電話時,通常會放鬆一點。可一旦出現冷場,會讓他們局促不安。所以鼓勵孩子多打電話的同時,還要讓他們打好腹稿,盡量避免冷場的局麵。

孩子不自信時,很多家長都是把目光盯在孩子身上,從來不曾想:“孩子的不自信和我有沒有關係呢?”其實很多孩子的不自信源於家長的不信任。

信任孩子,說起來很簡單,但是做起來很困難。不少家長在孩子年紀小時,認為他們這也不行那也不行。當孩子邁出獨立生活的步伐,要求自己吃飯時,大人往往怕孩子弄髒、浪費而喂他;當孩子滿心歡喜地自己穿衣服時,大人卻為了趕時間而麻利地給孩子穿上了;當孩子因為主動做事而犯下錯誤時,父母嚴加指責,使孩子無所適從..這些都是不信任孩子的表現,也是造成孩子不自信的罪魁禍首。

所以,為了能夠樹立孩子的信心,父母一定要做到以下兩點:

首先,不要因為做錯事指責孩子。

當孩子表現出願意做事的時候,父母應該在保證孩子安全的基礎上,放手讓孩子去做,即使孩子在雪白的牆上亂畫,你也可以當作一幅畫來欣賞,隨後可以讓孩子自己想辦法清理。當看到孩子麵露難色的時候,再告訴孩子應該畫在紙上。

其次,多給孩子肯定和賞識。

山有山的偉岸,水有水的潺潺,花有花的芬芳,草有草的綠茵。世界上的每樣東西,都有自己的個性特點和用處,因此,父母也要善於發現孩子的長處及特點,並給予讚賞。

總之,父母隻有使用正確的教育方法,孩子才能養成自信心。

6. 強製不如疏導,幫助孩子正確表達情緒

當孩子情緒波動時,愚蠢的父母責備孩子,聰明的父母關愛孩子。

——趙東華

現在很多父母都有一個共同的感覺:孩子的脾氣越來越大。多數父母麵對這樣的情況都無可奈何。

有位家長說,我們家孩子脾氣特別大,平時在家吃飯不合胃口就摔碗;自己畫不好畫就撕本子;作業本忘在了學校,沒辦法寫作業,就躺在客廳裏打滾。有時還在別人麵前發脾氣,讓我們感到很沒麵子,氣得他爸爸真想揍他。

麵對發脾氣的孩子,很多家庭是媽媽勸哄和利誘,爸爸訓斥和打罵。在公共場所,家長多是約束孩子喜怒和不安等情緒的表達,其實這是錯誤的,這樣做不利於孩子對自己情緒的認知和掌控。

由於現在物質條件優越,再加上父母寵愛,大多數孩子平時都是一呼百應,隨心所欲。一旦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或者有了學業方麵的壓力,孩子就會產生焦躁不安、生氣、憤怒等不良情緒,繼而喜歡大發脾氣,如果父母不能很好地應對,就會妨礙孩子正常地學習和生活,甚至引發心理方麵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