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舍得用,讓孩子學會生活(1 / 3)

1. 挫折教育,孩子成才的捷徑

你想成為幸福的人嗎?但願你首先學會吃得起苦。

——(俄)屠格涅夫

民間有諺:“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生活是最好的教科書,家境貧寒的孩子很早就開始閱讀這本書了。這本書除了教給他們必要的生存技能之外,還給了他們認識生活的能力,這些都是課堂上根本學不到的東西。

即使在物質生活條件極豐富的現代社會,家境貧寒的孩子也會因過早地接觸社會,做一些似乎不是他們那個年齡應該做的事情。

洗衣做飯,砍柴插秧,照顧病床上的爸爸和奶奶,這是福建省連江官阪鎮下濂村11歲男孩陳財東一天的主要內容。即便是暑假期間,他也是每天早上6點就起床。

陳財東的父親多年前因病癱瘓在床上,幾年後媽媽不辭而別,奶奶患有心髒病、高血壓等多種疾病,天天藥不離身。陳財東從5歲就開始做家務,並且成了家中的頂梁柱。由於營養不良,他長得十分瘦小,洗碗夠不著灶台,他就搬來小凳子;因爸爸腿腳不方便,他端水送飯,為爸爸擦洗身子,倒大小便,刷馬桶;家裏的自來水停水了,他就到村裏的古井去提水,提不動就一次提小半桶。如今,掃地、洗衣、買菜、劈柴,他樣樣在行。

7歲的新疆女孩黃豆豆,非常喜歡跳舞。但她父親收入不穩定,沒辦法給她交學跳舞的錢,她隻好在一家火鍋店做表演掙錢,小小年紀已經如此懂事。

讀完這兩個事例,再想一想:我們身邊同齡的孩子在做什麼?他們每天在父母的精心嗬護下成長,吃飯怕燙著,走路怕摔著,出門怕碰著,稍有點頭疼腦熱,全家都忙得團團轉。他們的生活裏根本就沒有“家務”這個詞,又怎麼可能會做家務呢?

那些經濟條件不好的父母不是不疼愛自己的孩子,而是在生活的逼迫下,他們隻能“舍得”用孩子,讓孩子在生活的洗禮下,自然而然地學會很多生活的技能。慢慢地,這些孩子就成了生活的主人,而那段苦不堪言的生活反而成了他們今後人生最大的財富。

我的朋友是一位老師,有一天他講了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

我的一名學生家庭條件優越,學習不努力,作業也不寫,平日裏講吃講穿,總是向家裏伸手要錢。家長來學校哭訴了無數次,老師找他談了多次話,但是都無效!他總是一副紈絝子弟的樣子。命運無常,這個孩子家裏生意虧損,幾乎將所有家當賠個精光,還欠下銀行很多貸款,家境一落千丈。孩子的母親每次來看孩子都是一臉的憔悴,每次都是哭著走的..也許是因為家庭的急劇變化,看到父母生活得艱難,這個孩子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神情不再高傲,言語不再放肆,行動不再魯莽,並且開始努力學習了,上課認真聽講,課後作業及時完成,不會的問題主動找老師請教。一段時間後,他成了老師和家長眼中的“三好學生”。

聽完這個故事,我不由得感歎,生活是最好的老師。在艱難的生活中,孩子能夠體悟到很多的東西。這些親身感悟的人生經驗,為他們今後的生活鋪平了道路。

回顧人類發展的曆史,我們不難發現,很多成功者有著“不幸”的童年。牛頓、易卜生、史蒂芬孫、安徒生、卓別林、齊白石、馮如等,無一不是幼年窮苦,甚至流落街頭,然而這些偉大人物的艱苦童年並沒有成為他們的絆腳石,反而磨煉了他們堅強的意誌,成為他們未來的成功資本。每當他們回憶起當年的艱辛時,沒有痛苦和酸楚,反而充滿感激和欣慰,這是一筆多麼寶貴的生活財富呀!所以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有錢難買幼時貧”,這是美學大師朱光潛的至理名言,語句中飽含哲理。沒有人生來就喜歡貧窮,可是正是因為家境貧寒,孩子便沒有被嬌慣的可能;孩子因為沒有依靠,所以隻能靠自己勇敢地麵對生活,接觸社會,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結果反而激發自身的潛能,最終取得了別人達不到的成就。

世界球王貝利喜得貴子,有記者向他祝賀:“看他長得多壯,今後會成為像你一樣的體育明星。”貝利不假思索地答道:“他有可能成為一名優秀運動員,但絕不會像我這樣成功,因為他很富有,缺乏先天競爭意識,而我小時候卻非常貧窮。”

貝利總結出的道理確實是真知灼見。一個人小時候生活在富裕、舒適、被家人寵愛的環境裏是一種幸福,但往往對其成才十分不利。

家境貧寒的孩子也許沒有條件接受良好的教育,但生活是一本沉甸甸的書,給了他們無窮的財富。家境貧寒的孩子麵對生活中的各種窘境是沒有退路的,所以他們的內心有改變自我的渴望、超越自我的勇氣。正是這種強烈的渴望,使很多家境貧寒的孩子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創造了成功的奇跡。

讓孩子經曆一些挫折,就像我們打預防針應對和適應細菌與病毒一樣,會使孩子產生應對和適應挫折的免疫力。這也是家境貧寒的孩子比別的孩子成長得快、懂得人情世故早的重要原因。

所以,清朝中興名臣曾國藩在給兒子的信中說:“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無一不與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貴氣習,則難望有成。吾忝為將相,而所有衣服不值三百金,願爾等常守此儉樸之風,亦惜福之道也。”正是曾國藩嚴苛的家教,才使他的子女免為紈絝子弟,個個都有成就。

現在的孩子多是獨生子女,生活普遍比較優越。我們讓孩子回到吃不飽、穿不暖的艱苦時代是不可能的,可是我們可以有意識地讓孩子經受一些磨煉,遭受一點挫折,有一些憂慮,受一些批評甚至委屈,這樣,孩子才能成才。

如果家長、學校對孩子極盡嗬護之能事,致使孩子養成了嚴重的“順境性精神依賴”,不能在生活的風雨中得到鍛煉,上大學了還讓父母洗衣服,讀博士了還不會煮方便麵等,成了生活中的“無能兒”,那這樣的苦果最終要由家長和孩子一起吞咽。

2. “無為”教育,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

遵循自然的法則,按照它規定的軌道行進,讓孩子們得到鍛煉、磨礪,讓他們在很小的時候就知道什麼是痛苦和煩惱,經過這些考驗,他們的生命會變得更加頑強。

——摘自盧梭《愛彌兒》

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說過這樣一句話:“現在天下父母以及所有老師都在做一件事——都在殘害我們的幼苗。”有些父母聽起來會不太舒服,更不會讚同。可是南懷瑾先生為什麼要這樣說呢?

現在的父母把很多的時間、精力放在孩子身上,有的媽媽甚至辭去工作,回家做全職母親,自以為這樣做是對孩子負責任,實際上卻是在“殘害”孩子。道家講究無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盧梭在《愛彌兒》裏也說:“什麼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毫無作為的教育!”無為,並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不強為、不妄為,按規律去做。今日教育出現的問題,多

半是由學校、家長的強勢有為造成的。這也是南懷瑾先生說那句話的原因。父母要想孩子有所作為,就必須把生活還給孩子,讓他自己慢慢成長,用“無為”的手段達到“有為”的目的。

2008年,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的秦一驍憑著一份“關於環線快速路口緩衝區的設想”研究課題,在由教育部、中國科協、香港周凱旋基金會共同舉辦的第八屆“明天小小科學家”活動中脫穎而出,不僅擊敗了508名競爭者,獲得了“明天小小科學家”榮譽稱號,而且還被北京大學提前錄取。

秦一驍如此出色,他父母的教育方法竟是“不管”——無為而治。

秦一驍三歲的時候,媽媽經常在晚上給他講故事,和所有的孩子一樣,秦一驍聽得專注、入神,有時還會問媽媽一些問題。有一次他指著書說:“媽媽,這個字念什麼?”媽媽看到孩子已經開始有了很強烈的求知欲望,於是決定不再給兒子講故事了。她對秦一驍說:“兒子,媽媽最近工作忙,不能給你講故事了,你自己看,不懂的地方可以問。”其實媽媽並不是工作忙,而是用這種方法讓孩子自己去讀書。

一開始,秦一驍很不習慣,纏著媽媽講故事,但是媽媽總說沒時間,後來秦一驍就開始自己抱著書看,遇到不認識的字就問爸爸媽媽,漸漸地養成了獨立學習的習慣。

很多家長對孩子的教育精心規劃設計,秦一驍的父母卻沒有這樣做;甚至秦一驍向他們提出的某些問題,他們都直接說“不知道”,讓他自己去尋找答案。他們和他交流,最常用的語言就是:“你的問題太棒了,可是爸爸媽媽也不知道答案,你來幫我們找到答案好嗎?”“爸爸媽媽沒有時間,你先自己想,好嗎?”

“不知道”與“沒有時間”成了秦一驍父母教育孩子成才的兩大法寶。秦一驍的爸爸媽媽利用這種方法,引導孩子自己學習,最終成功地激發了孩子的潛力和求知欲。可見,父母的“無為”可以激發孩子的“有為”。

父母關心注重孩子的教育沒有錯,但要采取正確的方法。父母強勢“有為”的教育往往存在一些致命的弱點,有些根本不符合孩子的成長需要,比如強迫孩子上過多的培訓班,滿足升學需要;對孩子過分照顧,生怕孩子有哪點不如意。結果呢?孩子變得叛逆、懶惰、依賴、脆弱、蠻橫等。如此與教育規律背道而馳,使得原本健康成長的孩子變成了“問題少年”。

所以,教育孩子不妨把孩子放到自然狀態下,讓他們沐浴生活的陽光。一旦他們有了求知欲望,掌握了與生活“較量”的本領,就有本事去闖世界了。

3. 請孩子幫忙,事小好處多

要想把孩子的精力引向好的方麵,必須盡早開始讓孩子對工作、勞動感興趣。

——(美)斯特娜夫人

雖然是周末,但一心的媽媽可不輕鬆,擦玻璃、擦地、洗衣服、做飯,忙得暈頭轉向。可15歲的一心卻一邊吃著零食,一邊四平八穩地坐在電腦前,優哉遊哉地玩電腦遊戲。

媽媽擦地擦到一心腳邊,她隻是抬抬腳。這位母親看著站起來個頭比自己還高的女兒,氣不打一處來,厲聲指責她:“這麼大了,就知道玩兒,你就不能幫幫我!”誰知她抬眼看了看媽媽,無動於衷,又自顧自地玩開了。媽媽忍不住一步跨過去,拔掉電源。一心騰地站了起來,大聲對媽媽喊:“你幹什麼?不是我不想幫你,你不是嫌我給你添亂,說我越幫越忙嗎?好,我不幹總行了吧!我不幹可怨不得我!”

媽媽一下子就愣住了,原來女兒不幫忙的原因在自己呀!

作為父母,你拒絕過孩子的幫忙嗎?埋怨過孩子“幫倒忙”嗎?

意大利著名兒童教育家蒙台梭利說:“兒童對勞動從來都不厭倦,勞動使他成長,勞動讓他更具活力。兒童從不要求減輕他的勞動量,他喜歡獨立完成某件事。”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喜歡幫助爸爸媽媽做事情,他們把勞動當作遊戲,往往是興高采烈地去做,洗衣服可以玩水,擦地可以拿著墩布舞來舞去,做飯的時候可以把麵揉來揉去..這時候父母不要拒絕,要歡迎孩子一起“玩”,還可以請孩子幫忙——“兒子,幫媽媽把鹽拿過來。”“孩子,和媽媽一起下樓倒垃圾。”事後要真誠地表揚孩子,逐漸讓孩子意識到這些是自己應該做的,做這些事情可以給自己帶來快樂和成就感。

適量勞動可以使孩子快樂。美國哈佛大學研究人員經過四十餘年的研究發現,那些童年時參加過勞動,甚至是簡單的家務勞動的人,比那些小時候從不做事的人生活得快樂。研究表明,孩子們童年時的活動與成年後的情況有著驚人的關係。那些童年勞動得分最高的人,成年後交遊廣泛的可能性高出10倍,獲得高薪的可能性大4倍,失業的可能性少15倍。那些童年很少勞動或不勞動的人,犯罪和精神不健康的可能性大。因為孩子在勞動中,不僅獲得了才能,而且意識到自己的社會價值。家長如果出於好心,不讓孩子參與融入到快樂的勞動中去,就等於奪去了孩子的生活樂趣。

孩子做事情時難免會出現差錯或遇到困難,這時候家長要正確對待,斥責孩子“幫倒忙”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因為這會使孩子失去做事的信心和勇氣,不僅今後不會主動幫忙了,而且養成了懶惰的習性,這個苦果隻能由家長自己吞咽。

科爾是“二戰”後德國任期最長的總理,在他任職期間兩德實現了統一。科爾的父親收入不高,必須省吃儉用才能維持家裏的生活。後來科爾的外婆去世了,給他們留下了一所房子和一塊麵積不小的土地,可這並沒有改變家裏的窘迫狀況。雖然有了一塊土地,但全家人還必須勤勤懇懇地在田地裏勞作,父母感到過於疲勞,家裏的勞動力缺乏的狀況突顯出來。

一天晚上,科爾的父母將孩子們叫到客廳,孩子們都在猜測爸爸媽媽要說些什麼。這時父親開口了,“孩子們,今天我想和大家說一件事,爸爸白天有自己的工作要做,田裏的活都由你們的媽媽打理,但田裏的活實在太多了,她一個人根本忙不過來呀。再說你們的媽媽身體也不好,咱們家實在是沒有經濟能力雇人幹活,我想讓你們幫媽媽分擔一下家務,讓你們的媽媽多休息..”

還沒等父親的話說完,科爾的哥哥很懂事地站起來說他願意幫媽媽。父親很高興,看著其他孩子微笑著說:“孩子們,你們願意承擔起部分力所能及的家務嗎?”

這時,小科爾說:“爸爸,可是我想玩呀,我不想做什麼家務。”這時他的父親並沒有生氣,而是問:“你愛媽媽嗎?”“我當然愛媽媽啦。”“那就好,你媽媽既要照顧你們,又要在田裏工作,非常辛苦,如果你愛媽媽的話,應該幫她做一些小事情,做完了再去玩啊。”小科爾這次愉快地答應了。

於是,他的父親宣布科爾以後負責照顧母雞、火雞和兔子。科爾顯然很喜歡這樣的活兒,這項工作對他來說就是一項有趣的遊戲。在以後的歲月裏,科爾常常會主動幫助爸爸媽媽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

科爾的父親讓科爾明白幫助家裏幹些力所能及的事是愛媽媽的表現,這樣的理由讓孩子很容易接受。我們教育孩子時,不妨采取這樣的引導方式,讓孩子把做家務活當成一種有趣並且有益的事情來完成,孩子會覺得自己好像已經能夠當家做主、獨當一麵了,覺得自己很了不起。慢慢地,孩子會真正愛上做家務,對家庭的責任感也會逐步產生。

當然在孩子幫忙做事之後,我們應該及時給予讚揚,即使孩子做得不夠好,也要感謝他的努力,希望他下次再嚐試。

此外,還有一點很重要,我們在請孩子幫忙時,一定要注意說話的語氣。大部分的父母認為,自己養育孩子不容易,孩子就應該聽自己的話,於是在要求孩子幫忙的時候,總是不知不覺地用命令的口氣。諸如:“快,把盆子給我拿過來!”“趕緊把地拖一下,在磨蹭什麼呀?”“養你有什麼用,隻會吃飯!”

用這樣的口氣和孩子說話很容易傷到他們的自尊心,如果用請求的語氣和孩子說話,比如:“寶貝,幫媽媽做件事好嗎?”“媽媽今天太累了,想請你幫忙..好嗎?”孩子一般都能夠很愉快地幫助父母把事情辦完。

一個人在被他人需要時,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同樣,一個孩子被大人需要時,才能感受到自己是多麼重要,進而才會產生強烈的責任感。

4. 用則進,不用則廢

要讓孩子懂得自己照料自己。他不用幫助就知道怎樣穿鞋子,怎樣穿衣服,怎樣脫衣服。在他的歡樂中,映照出人類的尊嚴,因為人類的尊嚴是從一個人的獨立自主的情操中產生的。

——(意)蒙台梭利

很多人都注意到一些乒乓球、網球運動員出現一隻胳膊粗一隻胳膊細的情況,這是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他們長時間使用一隻胳膊持球拍擊球,久而久之,就出現了兩隻胳膊發育不均衡的現象。

在生物進化的過程中,“用則進,廢則退”是基本原則。人為什麼沒有尾巴?因為人自從直立行走以後,尾巴就失去了它的作用,所以逐漸萎縮消失;許多洞穴生物之所以是盲眼,也是因為它們的眼睛派不上用場,因而就退化了。

《求學》雜誌登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意大利男孩托蒂有一隻十分奇怪的眼睛,從醫學上看,這隻眼睛完全正常,但它卻看不見東西。原來,當小托蒂呱呱墜地時,由於這隻眼睛輕度感染,曾纏了兩個星期繃帶,但這兩個星期給托蒂造成了極大傷害。他的這隻眼睛由於長期沒向大腦提供任何外界信息,大腦就認為小托蒂這隻眼睛瞎了,於是原先該為它工作的大腦組織隨之“戰略轉移”,不為它工作了。小托蒂的遭遇並非個案,後來,研究人員在動物身上做了很多類似的實驗,發現結果都是一樣的。

有時候,我們父母沒有原則的“愛”就像小托蒂那隻眼睛上的繃帶——剝奪了孩子鍛煉的機會。

國內某著名高校的一位大學生,以高分贏得了全額獎學金出國留學的機會,本來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全家卻怎麼也高興不起來了,因為這個孩子因焦慮過度而精神失常了。原來,他是家中獨子,從小備受寵愛,甚至上了大學,父母還要每周到學校去為他料理生活。一想到自己將要獨自一人出國求學,無人照顧,他竟不知自己將如何生活,以至於過於焦慮而精神失常。後來,這個大學生的父母後悔不已:我們一心一意地愛他,凡事為他著想,誰知卻害了他。

很多孩子並不是能力差、智商低,而是平時自己某一方麵的能力被擱置,因而逐漸就接近荒廢。

現在,絕大多數家長認為“孩子們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學習,再學習”,當然這個學習指的是文化課的學習。家長們還有一個共識——“隻要孩子把時間用在學習上,家裏的什麼事都可以不幹。”就這樣,家長取消了孩子一切勞動的機會,本來很聰明的孩子,生活卻不能自理,連鹽和味精都分不出來,豈不讓人感到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