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舍得用,讓孩子學會生活(3 / 3)

值得注意的是,逼迫孩子一定要講究方法,不要使用恐嚇、打罵等不正當方式。總之,父母要記住逼迫孩子是手段,孩子健康成長才是目的。

9.“去把手弄髒”,讓孩子懂得流汗的價值

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情自己幹,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漢。

——陶行知

韓國收養父母協會會長樸英淑女士有一個獨生子叫肖恩。在肖恩9歲生日的前幾天,每天一從學校回來,他就扔下書包匆匆出去了,再回來時就是一副無精打采的樣子。這和往年不同,以往每逢生日之前肖恩的臉上總是充滿興奮和期待的神情。樸英淑對兒子的反常非常擔心,她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

這天下午,樸女士忍不住問兒子:“肖恩,最近每天放學後你都去哪裏了?是不是交了新朋友?”肖思耷拉著腦袋神情沮喪地回答:“最近放學後我去確認每家每戶的門牌號。”

樸女士聽了,感到非常不解,問道:“為什麼你要幹這件事?”肖恩語出驚人:“因為我從現在起要開始送報紙了。”樸女士更是不解:“送報紙?你怎麼突然會有這樣一個奇怪的主意?”肖恩回答道:“爸爸不也是從9歲開始送報紙賺零用錢的?但我們這個地區的門牌號編得亂七八糟,記起來是一件很麻煩的事。”

樸英淑女士終於弄明白了兒子的意思:他是想在自己9歲時也像爸爸那樣送報紙賺零用錢,但亂七八糟的門牌號又使他有些氣餒。於是她對兒子說:“肖恩,你沒有必要和爸爸一樣。你爸爸也說這個地區的門牌號碼非常亂,送報紙很麻煩。你可以找一些其他的力所能及的事情去做。”

聽媽媽這樣說,肖恩的臉上才露出高興的表情。

一個9歲的孩子自己主動要去送報紙掙零用錢,這在大多數父母看來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且不要說孩子年齡小,如果真的有家長放手讓孩子這樣做的話,肯定會招致一片責備聲:孩子連學習的時間都不夠,怎麼還讓他把時間浪費到一些無關緊要的地方呢?現在的許多家長別說讓孩子打工,就是連洗碗、掃地這些簡單的家務活也不讓孩子做,隻知道讓孩子去學習。

但是在一些西方國家的父母看來,讓孩子從小打工掙零用錢,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西歐一些國家的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積極鼓勵並放手讓他們自己去體驗一些髒的、困難的、危險的事情,即使是貴族階層也一樣。歐洲著名的哈普斯堡王室至今保留著這樣一個傳統,在孩子7歲的時候,就開始讓他們抽出一定的時間參加農家勞動;美國第一位億萬富豪、全球首富洛克菲勒,他的家族也有類似的規矩,在孩子7歲的時候,家長就開始讓孩子自己通過勞動賺零用錢。

他們普遍認為,毫無限製地給孩子零花錢,不是對孩子的愛,而是在剝奪孩子學習勞動、了解金錢價值以及養成獨立人格的權利。

西方一些國家的父母對孩子經常說的一句話是:“去把手弄髒。”而孩子們最樂意去做的事也是“把手弄髒”。在這樣的傳統下塑造出來的孩子都會產生這樣的意識:在別人都去流汗工作的時候,隻有自己帶著一雙幹幹淨淨的手回家是一件很丟人的事情。因此,他們即使找不到工作,也會在家裏幫家人擦皮鞋、整理草坪,或者清潔房間、整理廚房。

從小讓孩子體驗通過誠實勞動而獲得正當報酬的愉悅,這樣孩子長大後才不會通過不正當的手段去獲得金錢,也不會夢想成為暴發戶,他們會把用汗水掙來的錢花到有價值的地方。

“你沒有把手弄髒。”如果在西方國家聽到這樣的話,毫無疑問,人們會認為這樣的孩子是“沒有準備好進入社會的人”或者是“將來不會有用的人”。

我們周圍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不通過辛苦勞動,就可以過上優雅舒適的生活。但是,時代正在發生變化,社會不再需要連自己也照顧不好的“小皇帝”和“小公主”,不懂得流汗的價值、不知道珍惜勞動成果的人已經得不到社會的認可了。

因此,我們從現在起最應該對孩子說的一句話是:“去把手弄髒。”當我們的孩子像肖恩一樣小小年齡便想要自己做主,找一份可以將“自己的手弄髒”的工作時,我們應該為他們喝彩,要以自己擁有這樣的孩子而自豪。

10. 父母學會“示弱”,孩子更“強大”

教育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喚醒和鼓舞。

——教子格言

晚上,小雄的媽媽滿臉疲憊地回到家中,今天公司為了迎接上級的檢查,布置下來很多任務,以至於小雄的媽媽午飯都沒有吃。一進門媽媽見小雄在客廳玩玩具,小雄的爸爸在廚房裏做飯,於是,小雄的媽媽坐在沙發上,有氣無力地對小雄說:“小雄,今天媽媽很累,去幫媽媽把拖鞋拿過來好嗎?”小雄玩得正起勁兒,聽到媽媽這麼說,雖然有點不情願,可是看到媽媽沒精神的樣子,還是跑到鞋櫃前,把媽媽的拖鞋拿了過來。

接著,小雄的媽媽又說:“兒子,過來,幫媽媽捶捶腿吧!”小雄說:“媽媽,等爸爸做完飯給你捶吧。我還要玩玩具呢。”小雄媽媽裝作很傷心地樣子說:“兒子,你是小男子漢,應該是媽媽的依靠呀,你都不管媽媽嗎?”小雄聽到這句話,立刻跑過來給媽媽捶腿。

這時,小雄的爸爸從廚房裏端著菜出來,看到這一幕,高興地說:“小雄表現很不錯,以後有你照顧媽媽,我出差就放心了。”

小雄得意地晃晃小腦袋,小拳頭捶得更有勁兒了。

常言道“虎父無犬子”,可是生活中“虎父”卻多“犬子”。有位事業有成的朋友,為了照顧好兒子的生活和學習,專門為兒子請了保姆、司機、家教,如今孩子這已經14歲了,自理能力很差,而且很冷漠,聽不進任何人的話。這位父親提起這件事就一臉的無奈,可他不知道造成孩子現狀的最大原因就是他自己。正是因為他的“強大”,讓孩子覺得自己什麼事都不用做,漸漸地,孩子認為這些都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無獨有偶,一位女強人媽媽在事業上呼風喚雨,由於工作忙,把孩子送進了條件最好的私立學校,而且還配備了一位專職“用人”,結果孩子連書都懶得翻,隻迷戀電子遊戲,為了玩遊戲甚至連家門都不出。

有人說:如果事情我們都做了,孩子自然就什麼都不用做了;如果我們有20%的事情不做,孩子就能做20%。父母越強大,孩子的依賴性越強,懂得向孩子示弱的父母,反而成就了孩子的“強大”。

父母一定要理解,示弱並不是軟弱,示弱也是一種智慧。父母借助孩子渴求獨立的心理,適當地向孩子示弱,給孩子一定的自主權,激發孩子的雄心和信心,這對孩子的成長十分有利。

首先,在生活中我們要學會向孩子示弱。

有位媽媽,自己生病了,還要強撐著給孩子做飯、洗衣服,而孩子一邊玩遊戲,一邊抱怨媽媽做的飯不好吃。而同樣是生病了,另一位媽媽卻明確告訴孩子,現在自己發燒無力,孩子要自己做飯,而且要給媽媽端水送藥。結果孩子不但自己做了飯菜,還跑前跑後地照顧媽媽。

其次,在學習上我們要學會向孩子示弱。

很多孩子在學習中遇到困難的時候,會習慣於向父母求助,“媽媽,這個字念什麼?”“爸爸,這道題如何解答?”這時多數父母都會積極配合,好像不回答不能顯示自己的知識水平,還怕挫傷孩子學習的積極性。

其實不然,如果孩子很輕易地從父母那裏得到幫助,就會減少自己思考的機會,父母這時候其實可以示弱,讓孩子自己嚐試解決問題。“這個字媽媽也不認識,你自己查查字典,然後還要告訴媽媽好嗎”,“這道題確實很複雜,咱們一起看看例題吧,看看誰能先想出解題的方法”。這樣孩子學習的主動性更容易得到提高。

最後,在交往上我們要學會向孩子示弱。

有些孩子不願意與人交往,甚至害怕與人交往,本來該自己去做的事情,卻找爸爸媽媽幫忙,比如報名參加舞蹈班,不敢自己去報名,就要求媽媽陪著去;自己在班裏受了委屈,想向老師申訴,卻不知怎麼說,就讓父母給老師打電話。這時父母最好示弱,讓孩子自己想辦法處理,幾次過後,孩子處理這些問題就遊刃有餘了,甚至可能比父母出麵解決得還要好。總之,父母要會把孩子推到困難的麵前,讓孩子學著去麵對、去解決,促使孩子慢慢提高自己的能力。

11. 培養自我管理的能力,改掉孩子懶散壞毛病

教育不僅應該教導受教育者尊重和熱愛勞動,還應該給予他從事勞動的習慣。

——(瑞士)皮亞傑

小莉是個沒有時間觀念的孩子,每天早上,爸爸媽媽都要叫她很多遍,她才肯起床,但有時還會遲到;做作業也是邊玩邊做,常常花費別人幾倍的時間才能完成;放學回家她也經常在半路耽擱好長時間,導致家長很擔心。為此父母向小莉提出了很多要求,但是依然沒有效果。

後來,父母決定幫助孩子養成自我管理時間的習慣。當天晚上,爸爸媽媽鄭重地交給小莉一個鬧鍾,告訴她從明天早上開始自己定鬧鈴起床,早飯媽媽會按時做好放在桌子上,如果起晚了,上學遲到自己負責;家裏的晚飯時間定在6∶00—6∶30,如果錯過了,就要挨餓。小莉表示無所謂,並且滿口答應。

第二天,小莉房間的鬧鈴響過了兩三遍,可是她還沒有起床,爸爸媽媽按照規定,吃完早飯上班去了。這天,小莉足足遲到了20分鍾,被老師狠狠地批評了一頓,小莉委屈得一直掉眼淚。晚上放學,小莉的老毛病又犯了,邊走邊玩,還和同桌一起商量新年演出的事情,結果到家已經快7∶00了。進家一看,飯桌上空空的,小莉這才想起父母給自己的規定。沒辦法,自己放下書包,去廚房找飯吃,沒想到廚房幹幹淨淨的什麼都沒有,打開冰箱隻有幾根黃瓜。小莉的肚子餓得咕咕叫,這時父母在看電視,像沒看見她似的,小莉隻好自己洗了一根黃瓜,回屋裏吃。其實爸爸媽媽怎麼會沒看見她呢?但是為了幫助孩子改掉壞毛病,隻好裝作沒看見她。

第三天早上,媽媽的早飯還沒有做好,小莉就洗漱完畢坐在餐桌前等著吃飯了,因為挨餓的滋味不好受,遲到挨批評的滋味也不好受。媽媽看著她,開心地笑了。

此後,小莉的毛病又犯過幾次,同樣得到了應有的懲罰。慢慢地,小莉的時間觀念增強了,按時起床,按時回家,學習時能夠集中精力了,成績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試想,如果小莉的父母心疼孩子,怕她挨老師的批評、怕她挨餓,主動地幫助孩子,那麼小莉的壞毛病永遠都無法改正。孩子要想在生活中學會自我管理,必定會吃些苦頭,這時候父母就要舍得,狠下心來,孩子才能盡快成長。

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個孩子無意中撿到一個蠶蛹。幾天後,他發現蛹出現了一個小孔,於是他把它放在地上,好奇地蹲下來觀察。

過了幾個小時,他見到裏麵的蝴蝶用它細小的身體掙紮著要從小孔出來,可是由於身體臃腫,怎麼也爬不出來。這個孩子決定幫這隻蝴蝶一把,於是,找來一把剪刀小心翼翼地將蛹剪開。

蝴蝶很容易就出來了,孩子很高興。

但是這隻蝴蝶與其他的蝴蝶不同,身體肥腫,翅膀又薄又弱。這個孩子繼續觀察蝴蝶,他希望看到蝴蝶飛起來的美妙姿態,但是這隻小蝴蝶隻是拖著肥腫的身體和薄弱的翅膀,在地上爬著走,它永遠也不會飛行,不久後就死去了。

這個善良的孩子不了解:蝴蝶必須把它的身體從小孔中掙紮出來,才可以將身體裏的體液擠壓進它的翅膀裏。這種痛苦是它新生的必經曆程。

孩子在培養自我管理的能力時和蝴蝶破繭的過程是一樣的,也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孩子第一次走路可能會摔跤,第一次係鞋帶可能會鬆開,第一次穿衣服可能會穿反,第一次做飯可能會忘了放作料,第一次一個人睡覺會害怕..但是,這些都是孩子成長必經的過程。

這期間父母千萬不要做故事中那個善良的孩子,否則就會遺憾終生。要敢於讓孩子經曆成長的痛苦,隻有如此,他們才能有強健的翅膀,才能破繭高飛。

12. 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比獲得知識更重要

學會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比獲得知識更重要。不下決心培養思考習慣的人,便失去了生活的最大樂趣。發展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一般能力,應當始終放在首位,而不應當把獲得專業知識放在首位。

——(美)愛因斯坦

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疼愛孩子,把孩子的一切事情都安排得妥帖周到,孩子根本不用做任何事,因此他們也不需要去動腦筋思考。慢慢地,當孩子再遇到困難時,他們也不願意思考,總是指望父母的幫助。

寧寧報名參加了夏令營,爸爸媽媽很不放心。夏令營要去的地方是個山區,條件不是很好,大家都住在平房裏,晚上天氣涼爽,但是蚊蟲很多,夏令營給每個孩子配備了蚊帳。第二天夜裏,寧寧的蚊帳掉了下來,蚊子蜂擁而至,寧寧一下子不知如何是好,很快身上多了幾個紅包,癢得厲害。沒辦法,寧寧隻得把同屋的夥伴王棟叫醒,王棟一點也不慌張,跳下床,幾分鍾就幫他把蚊帳掛好了。

第二天,老師知道了這件事,問寧寧:“在家裏的時候出現這種事,你該怎麼辦?”寧寧說:“有爸爸媽媽呢。”老師指指身後的大山,接著問:“如果你獨自一人在山中,遇到了困難該怎麼辦?”寧寧立即無語了。

我們經常聽到一些孩子說:“媽媽,我不知道怎麼說”,“媽媽,你說怎麼辦吧”,“爸爸,你去替我做”..這些孩子在遇到困難時,本能的想法就是請父母幫他們思考、選擇、判斷,而父母往往來者不拒,於是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越來越差。

有這樣一則笑話:

在一所國際學校裏,老師給學生們出了一道題:“有誰思考過世界上其他國家糧食緊缺的問題嗎?”學生都說“不知道”。非洲學生不知道什麼叫“糧食”,歐洲學生不知道什麼叫“緊缺”,美國學生不知道什麼叫“其他國家”,中國學生不知道什麼叫“思考”。

一個孩子如果沒有獨立思考和判斷的品質,也許一生都會碌碌無為,更別說有什麼突破和創造了。所謂獨立思考、判斷,顧名思義就是孩子自己做主,按照自己的方式進行思索、得出結論或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因此,讓孩子在生活中學會獨立思考是每個父母的責任。

美國最偉大的家庭教育專家、暢銷全球的《自然教子書》作者斯托夫人說:“一個人是否具有獨立思考與判斷的能力,往往是這個人能否成功的決定因素。為了使女兒從小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我的辦法是盡量讓她自己的事自己做,並耐心地聽她講自己的想法。”

在女兒維尼芙雷特的學習和生活上,斯托夫人盡量多給女兒自己思考和決定的機會。斯托夫人從不輕易幫助女兒解決問題,甚至做一點小小的提示也很慎重。斯托夫人認為:對於孩子而言,能自己獨立思考、自己作出判斷、自己解決問題才是最有意義的。至於題目是否做得正確,相對而言就顯得沒有那麼重要了。

裏根小時候,有一天,他的父親答應為他定做一雙新鞋,小裏根高興壞了。但是等小裏根到鞋匠鋪子裏的時候,他才發現自己連要做一雙什麼樣的鞋子都還沒有想清楚。

鞋匠問小裏根:“你是想要方頭鞋還是圓頭鞋?”小裏根因為不知道哪種鞋適合自己,所以一時回答不上來。於是鞋匠師傅叫他回去考慮清楚後再來。

幾天過去了。有一天,這位鞋匠在街上碰見了小裏根,又問起鞋子的事情,小裏根仍然猶豫不決,最後鞋匠師傅對他說:“那好吧,我知道我該怎麼為你做鞋了,兩天後你來店裏取新鞋吧。”

兩天很快過去了,裏根去鞋匠師傅的店裏取鞋的時候,發現

鞋匠師傅給自己做的鞋,一隻是方頭的,另一隻是圓頭的。裏根非常納悶,問:“怎麼會這樣?”鞋匠師傅回答:“等了你幾天,你自己都拿不出主意,當然

就由我這個做鞋的來替你決定了。這是給你一個教訓,以後不要讓人家來替你作決定。”

當小裏根回到家,看到父親的時候,他感到非常羞愧,他覺得都是因為自己的過錯,才使新鞋做成了這個樣子,於是就把鞋子放到身後,怕被父親發現。但父親最終還是發現了裏根有點兒不對勁,於是問:“裏根,今天應該是你去取鞋的日子了,沒拿回來嗎?怎麼不把新鞋穿上給我看看呀?”

這時小裏根的臉一下就紅了,說道:“鞋做壞了。”父親沒有生氣,轉而說道:“裏根呀,就算是鞋做得不如你意,隻要大小合腳,還是可以穿的,鞋子本來也不是為了美觀才需要的呀!”這下可把小裏根急壞了,他無法向父親解釋究竟是怎麼回事。於是隻好硬著頭皮把新鞋拿出來給父親看。父親看到這雙鞋後,不禁哈哈大笑。小裏根看到父親不僅沒有責怪他的意思,反而笑起來,就更加摸不著頭腦了。

父親說道:“我讓你自己去做鞋就是想讓你學會獨立思考,如果一味地聽從別人的安排,就會出現像現在這樣的情況,這次當個教訓就好了。”

父親沒有錢再去給裏根做新鞋了,隻好讓裏根穿以前的舊鞋子。裏根每次看到自己腳上的舊鞋時,就會想到起那雙奇怪的鞋子和父親的教導。在以後的生活中,裏根慢慢學會了獨立思考。

我們父母應該向裏根的父親學習,孩子自己的事情讓他們自己去思考,去判斷,去決定,即使他們錯了也不可怕,因為他們會知道怎樣做才是對的。孩子能夠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將是他們一生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