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家長會有這樣的觀念誤區:這些事,孩子大了自然就會了。這是個錯誤的想法,末代皇帝溥儀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溥儀長期受到無微不至的愛,吮奶長達八年之久,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是不是長大了,懂事了,很多事自然就會做了呢?事實上,溥儀二三十歲了都還不會係鞋帶。過度安逸的生活使溥儀喪失了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新中國成立後,溥儀成了秦城監獄的囚犯,什麼都得自理,經過多年的勞動改造,終於變成了自食其力的公民。
倘若溥儀繼續過他的皇帝生活,恐怕到不惑之年也未必會係鞋帶,更不要說自食其力了。所以說,每個人的能力都不是天生的,都是從學習和實踐中得來的。
有關兒童發展的研究結果表明,大肌肉、小肌肉的活動或多或少與認知有關。也就是說,任何“工作”都有助於孩子的身心發展。不讓孩子去做,那麼孩子就永遠不會,所以請父母們記住“用則進,不用則廢”的道理。
5. 把愛藏心底,孩子吃苦早獨立
這是在分散危險,減少危險。經驗告訴我們,嬌生慣養的孩子比其他的孩子死得還多一些。隻要我們不令他們做超過其能力的事情,則使用他們的體力同愛惜他們的體力相比,其危害還是要小一些。因此,要訓練他們經得起他們將來有一天必然要遇到的打擊。鍛煉他們的體格,使他們能夠忍受酷烈的季節、氣候和風雨,能夠忍受饑渴和疲勞;把他們浸在冥河水裏吧。在身體的習慣未形成以前,你可以毫無危險地使他們養成你所喜歡的習慣;可是,一旦他們有了牢固的習慣,要作任何改變的話,對他們都是很危險的。
——(法)盧梭
著名教育專家盧勤說:“‘隻知憐惜孩子,不舍得使用孩子’,這是當今父母的愛的誤區。”舍得是一種教育智慧,今日的“舍”,為的是明天的“得”。
提到讓孩子吃苦受累,很多父母都心疼得受不了,即使知道那樣做對孩子的人生有好處,但就是過不了自己心頭這道坎,下不了“狠心”。
有位爸爸,是個五大三粗的男人,可是孩子參加夏令營,他看著隊伍遠去的時候,竟然轉過身去流下了眼淚。問他為什麼,他說:“孩子還小,不知道受不受得了。”其實他的女兒已經15歲了,是那批夏令營中年齡偏大的孩子了。
正是父母這種“濃濃”的愛害了孩子。看看我們身邊優秀的孩子,他們的父母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舍得。
13歲女孩郭芷彤,古箏大賽獲得全國金獎;自己能作曲,會吹長笛;洗衣、做飯、收拾家,樣樣精通,是個自理的小能手。早上父母還沒起床,她已經幫忙熱好了牛奶;晚上父母下班後,她已經做好了晚飯。
“誰家有這樣的孩子可真是有福喲。”她家的鄰居、一位70多歲的老人誇獎道。西紅柿炒蛋、青椒木耳、辣炒蜆子..這些家常菜,被小芷彤做得色香味俱全。郭芷彤的媽媽說:“她爸說她做的家常菜比我做的還好吃呢。”郭芷彤的這些能耐和她媽媽的“狠心”教育是分不開的。
10歲時她就開始自己上下學了,一個人背著大書包,奔走於古箏老師和作曲老師家,每次都要倒好幾趟公交車。“我也想讓媽媽接送我,可她總說沒有時間。別人的媽媽也上班,卻有時間接送孩子。”郭芷彤抱怨著。
郭芷彤的媽媽也“坦白”,為了讓女兒能夠獨立,她曾經下了“狠心”。“有幾天我故意不做飯,看女兒怎麼辦,看她眼巴巴坐在餐桌前,等著飯吃,我當時真有點兒不忍心,但我還是忍了,直到她主動跟我說:‘媽媽,你教我做飯吧!’我立即就拿起了勺子。”現在的小芷彤讓媽媽感到非常欣慰。
有些時候孩子的成長是痛苦的,可是這些經曆別人不能替代,就像吃飯喝水一樣,所以父母必須要狠下心來,舍得讓孩子去經曆,越早成長對孩子越有好處。
有位父親在兒子剛剛滿月的時候,每天晚上抱孩子上街轉一圈,要知道那是寒冷的冬天,還美其名曰“凍一凍,鍛煉鍛煉”,而這樣做的結果卻是孩子很少感冒。
孩子剛滿周歲時,這位父親按慣例帶他上街“凍一凍”。這時兒子已經學會走路,但是還走不穩,一個不小心,摔了一個大馬趴,他立即在旁邊喊:“爬起來!”孩子勇敢地自己爬了起來。旁邊一位過路婦女狠狠地瞅了這位父親一眼,憤憤不平地說:“沒見過這樣的爹,孩子這麼小,也不拉一把。”後來孩子漸漸長大了,他從沒有因為自己摔倒而哭過。這位父親也說:“我相信!我的兒子不管摔了多少跤,他都會自己爬起來的!”
孩子隻有接觸的事情多,見識才能廣。“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所以,家長要秉著“大膽放手,提供機會,熱情鼓勵”的原則,把愛藏在心底,讓孩子吃些苦,在生活的磨煉中成長。
6. 勞力更要勞心,讓孩子在生活中學會思考
“生活即教育”,是叫教育從書本的到人生的,從狹隘的到廣闊的,從字麵的到手腦相長的,從耳目的到身心全顧的。
——陶行知
生活是孩子成長的“源頭活水”,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杜威強調“教育即生活”。
教育與生活本該是一體的,一旦二者分了家,這樣的教育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生活是鮮活的、靈動的,因此看重的是孩子“在勞力上勞心”的內化或創造的過程,而不是看重一個個冷冰冰的標準答案。孩子讀書是學習,做家務、購物、交往也是學習,盡管後麵這項學習沒有人給他們評定分數,也沒有考級升學的壓力,但是卻切切實實影響著孩子的成長。
宋神宗元豐二年,大文豪蘇軾因作詩“謗訕朝廷”,貶謫黃州擔當團練副使。這是一個閑差使,使得蘇軾能夠有時間與孩子一起讀書作文,說古論今。
有一天,他與長子蘇邁談到了鄱陽湖畔石鍾山的名稱由來。蘇邁從《水經注》等古書中找出許多說法,如“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鍾”,對這些說法,蘇軾都覺得是牽強附會。蘇邁想找其他書舉證,蘇軾阻止了他,“不用找了。大凡研究學問、考證事物,切不可人雲亦雲,或者光憑道聽途說就妄下結論。看來,石鍾山這個問題,必須實地考察才能解決呢!”從這時起,這個問題就一直掛在蘇軾父子倆的心中。
五年後,蘇邁出任饒州德興縣縣尉,蘇軾送他到湖口,順便帶著蘇邁一起考察石鍾山,以解心中之惑。白天的時候選出些石頭敲打,沒有得出結論。當天晚上,月光明亮,父子倆乘著小舟來到絕壁下,沿著山腳尋找答案。
尋到一個地方,隻聽見一陣陣清暢高揚的聲音,“噌如鍾鼓不絕”,原來這裏的山腳下遍布石竅,大小、形狀、深淺各不相同。它們不停地受到波濤撞擊,所以才發出各種不同的音響。父子倆此刻終於恍然大悟:這才是“石鍾”名稱的由來啊!
孩子的知識和能力是在學習和實踐中得來的,父母要放開手腳,哪怕他
們碰得鼻青臉腫,對他們來說也是有益的,因為成長就是要付出代價。有時候,父母自己能勇敢地去嚐試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卻唯恐孩子吃得
太苦、太辣..父母為孩子操碎了心,其結果卻是累了自己害了孩子,不如
大膽讓孩子去做,大不了摔倒了再爬起來,以後就不會再摔了,這是有錢也買不來的經驗。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中,有一條“行而後知原則”,他認為家庭教育首要的是行動,即“做”,其次是要思考。為此陶行知先生總結出了“在勞力上勞心”的教育方法,他說:“單純的勞力,隻是蠻幹,不能算做;單純的勞心,隻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隻是在勞力上勞心。”
隻有用心做,才能把事情做好。
一天,一位父親帶著孩子去郊遊,並準備在外麵野炊。孩子聽說要在外麵野炊,高興極了。沒走多久,兩人就饑腸轆轆了。於是兩人在幾塊大石頭上麵搭好了灶台,撿來一些幹草和枯樹枝,準備生火做飯。但是,出門前沒有帶火柴,這可急壞了孩子。於是父親有意將這個棘手的問題交給孩子解決,並在一邊旁敲側擊地說:“我提出一個想法,要是能利用太陽光將幹草點燃就好了。”孩子趕緊把幹草放在太陽光下麵,等了很久,幹草隻是被曬熱了,並沒有著火。父親又提議:“要是能把太陽光長時間地集中在一點上,草一定會被點燃。”孩子完全同意這個辦法,但他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事。正當他有些泄氣的時候,父親從背包裏取出一個凸透鏡,用石頭固定下來,然後把幹草堆在焦聚的一個亮點上。開始幹草也沒有反應,過了段時間,草發出了“吱吱”的聲音,然後就冒起煙來,孩子高興得滿臉通紅。野炊順利地進行下去。但是,孩子對父親剛才的舉動一直很好奇,這個鏡片為什麼會把草點燃呢?父親告訴他,點燃幹草的不是鏡片,仍然是太陽光。鏡片的作用是把光集中在一點上,經過長時間地照射,才能把草點燃。父親借此教育孩子:“這個道理在很舍得用,讓孩子在生活中學會生活多地方都可以用,比如人把注意力長時間地集中在一件事上,並且用心思考,也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所以,父母們一定要記住陶行知先生“在勞力上勞心”這句話。生活處處皆學問,給孩子深入生活的機會,讓孩子在生活中用心做事,學會時時思考,這也是古往今來很多偉大人物取得驚人成就的原因。
7. 抑製幫孩子的衝動,此時“無情”勝有情
從小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既可行,也非常有必要。
——趙忠心
生活中,孩子做起來感覺困難的事情,父母可能隨手就解決了,所以很多時候不等孩子張口,父母隨手就幫孩子做了,甚至美其名曰“動口不如動手”。
孩子係不好鞋帶,爸爸媽媽幫;孩子和夥伴發生矛盾,爺爺奶奶護;本來可以自己整理書包,結果媽媽給整理好了,甚至不會做的數學題都是家長給做。家長眼前順風順水的孩子,可能一輩子事事順心嗎?在今後的生活中,孩子一旦遇到挫折、坎坷,父母不在身旁,或者父母根本就沒能力幫忙的情況下該怎麼辦?也許有的父母會說,到那時孩子長大了,自然就有能力自己解決了。這種想法是錯誤的,沒有人長大後能夠無所不能,也沒有人任何挫折都遇不到,隻有從小培養孩子解決一切問題的能力,孩子才可以健康成長。孩子從小有了麵對困難的信心,無論是在孩童時代遇到的小困難,還是在青年時期遇到的大挫折,都隻會讓孩子更堅強,生活得更美好,更懂得感恩。相比中國父母亦步亦趨的關愛,一些國外的父母卻對孩子沒有那麼“客氣”。
我的一位朋友王先生曾到日本留學,期間結識了一對日本夫婦,他們相鄰而居。這對日本夫婦有一對寶貝兒女,夫婦倆很是喜愛,尤其是對5歲的女兒,連停落在女兒身上的目光都充滿了濃濃的愛意。
一天傍晚,王先生從外麵回來,孩子媽媽在洗衣服,他們的小女兒正在追逐一隻紅蜻蜓。這時,小姑娘看到早已熟識的王先生,張開兩隻小手就撲過來,但是顧上不顧下,不小心被腳下的東西絆了一下,頓時失去重心,“撲通”一聲摔倒在地。
“哇..”小姑娘小嘴一咧,大哭起來。王先生慌忙上前攙扶,卻被孩子的媽媽攔住了,王先生十分不解。隻見平時溫柔的媽媽十分嚴厲地對孩子說:“不許哭,自己站起來。”隻見小姑娘的膝蓋磕破了,疼得隻是一個勁兒地哭,不肯自
己站起來。這時媽媽憤怒地大喊一聲:“不許哭,站起來!”站在一旁的王先生都嚇了一跳。這時,趴在地上的小姑娘體
會到了媽媽的堅決,知道媽媽絕不會來扶自己,於是慢慢止住了哭聲,在媽媽的注視下爬了起來。
媽媽見年幼的孩子自己站了起來,一步跑上前,緊緊抱住了她說:“孩子,你做得真好,摔倒後能夠自己爬起來的孩子,將來一定是個好孩子。”
小姑娘這時仿佛一下子明白了什麼,摟著媽媽的脖子說:“媽媽,我知道了,下次摔倒我再也不哭了。”說罷,撣撣身上的土,一蹦一跳地玩去了。王先生感慨不已。
大部分父母看到孩子摔倒都會心疼得不得了,連忙跑上前去扶起孩子,甚至拍打地麵說:“寶貝,別哭,都是地不好,絆到你了,媽媽給你打他。”
所以這些孩子以後再摔倒,也不會自己站起來,隻是望向父母。這種做法不但無益於孩子,反而會養成孩子推卸責任的行為習慣,這樣的孩子無論遇到什麼事情都習慣說:“這件事不怪我。”
在生活中,我們有些家長就像千手觀音菩薩一樣,孩子所有的事都一一過問。對孩子保護太多,不肯放手,這樣會破壞孩子自我意識的良好發展,使孩子缺乏獨立性,從而直接影響了孩子適應社會的能力。就如前麵事例中那個因為生活不能自理而患精神疾病,不得不放棄出國留學的孩子。
所以奉勸父母們及時收回伸出的手,壓製住“幫孩子一把”的想法,此時的“無情”正是對孩子真正的“有情”。
這樣,孩子在麵對困難時,就會學著自己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即使失敗了,也會再想其他辦法,直到解決問題為止。當孩子驕傲地把這份成績拿出來向你“炫耀”時,想必那種喜悅和自信是其他任何東西都無法取代的。
8. 設定合理目標,激發孩子內在潛能
父母對自己的子女愛得不夠,子女就會感到痛苦;但是過分的溺愛雖然是一種偉大的情感,卻會使子女遭到毀滅。 ——(蘇)馬卡連柯
一個人在富裕安逸的環境中生活久了,自然會消磨掉意誌,所以孟子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成人尚且如此,更何況是孩子呢!現在生活條件優越,既給孩子們的童年帶來了安逸,同時又帶來了隱患。
很多孩子安於父母為自己創造的優越環境,喪失了理想和鬥誌,所以才有“富不過三代”的說法。現實中很多“富二代”、“官二代”的拙劣表現已經給我們上了生動的一課。
所以,我們要敢於把孩子推向生活,給他們一些壓力,“逼迫”他們長本事。
有這樣一則笑話:
從前有位富豪為心愛的女兒選女婿,聞訊前來的年輕人很多。富豪把這些年輕人帶到了一個水池旁,隻見水池裏遊動著幾十隻鱷魚,看著就讓人心驚膽戰。富豪對前來參加挑選的年輕人大聲說:“年輕的小夥子們,你們誰有膽量從水池這邊遊到對岸,誰就是我的女婿了。”
眾人立刻傻了眼,就在人們議論紛紛的時候,突然聽到“嘩啦”的一聲,一個小夥子縱身跳進了水池。隻見他剛一入水,就拚命地向前遊,還沒等鱷魚反應過來,小夥子已經遊到了對岸。眾人一片歡呼,富豪非常激動,緊緊地握著小夥子的手,說:“年輕人,是什麼力量使你跳入這鱷魚池的?”小夥子沒有回答富豪的問題,而是憤怒地環視左右說:“剛才是誰把我推下去的?”
雖然這隻是一個笑話,但卻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當人被逼入絕境的時候,就會迸發出巨大的潛力,甚至創造出奇跡。我們的孩子正是因為在安逸的環境中生活久了,所以缺乏動力,激發不出自己的潛能。所以,身為父母要狠下心來,為孩子長遠打算,敢於把孩子推下“鱷魚池”,逼迫孩子在“惡劣”的環境中成長。
林肯1歲的時候,媽媽南希·漢克斯抱著他來到了公園的廣場。媽媽走到台階下,把林肯放了下來,想讓林肯自己爬台階。林肯用疑惑的目光望著媽媽,不明白媽媽是什麼意思。
小林肯巡視了一周,看到正前方有十幾個台階,覺得好玩,就緩緩地挪步過去,一階一階地向上爬。林肯高興極了,不時地向媽媽揮手。等爬到了第四個台階,小林肯感到力不從心,想讓媽媽過來扶他一把。小林肯回頭看一眼媽媽,但媽媽絲毫沒有伸手扶他的意思。小林肯看了看台階,放棄了讓媽媽抱的想法,晃晃悠悠接著向上爬。快到最後一個台階時,小林肯累得氣喘籲籲,他又回頭看一眼媽媽,希望媽媽過來幫助他。而媽媽隻是在一邊給林肯加油說:“孩子,使勁兒點!終點離你不遠了,再堅持一下,你就成功了。”小林肯望著媽媽,又轉頭看了看剩下的台階,實在沒有力氣了,便不再往上爬。
媽媽走過來,蹲在一旁說:“孩子,加油,加油!就剩最後一個台階了,你會爬到最上麵的。”媽媽始終沒有抱小林肯的意思,隻是在一旁鼓勵他堅持到最後。
小林肯見求助媽媽沒有指望了,於是拚命地向上爬。他很吃力,累得滿頭大汗,終於爬上了最後一個台階。媽媽高興地走過來扶起小林肯,拍拍他身上的灰塵說:“孩
子,你太棒了,媽媽為你驕傲!”小林肯看著媽媽,臉上露出了笑容。林肯長大後,他的母親經常給他講這件事情。
人的一生有無數個台階,我們做父母的要向林肯的媽媽學習。與其祈求孩子的生活一帆風順,不如逼迫孩子盡快成長,這樣的父母才是明智的、真正負責任的父母。
需要注意的是,父母要給孩子設定目標。因為合理的目標會給孩子帶來動力,調動孩子的積極性,激發孩子的潛能。
首先,父母一定要掌握設定目標的技巧,既不能過低,因為孩子輕輕鬆鬆就可以完成,起不到“逼迫”的作用;又不能過高,不然孩子不管怎麼努力都達不到,這樣會挫傷孩子的積極性。隻有“跳一跳,夠得到”的目標,才能使孩子既有興趣,又積極努力。
其次,父母要和孩子一起製訂達成目標的計劃。孩子的興趣可能是短暫的,“三分鍾熱度”一過,就忘記了自己的目標,放鬆了對自己的要求,因此父母要和孩子製訂一份計劃,並嚴格監督孩子執行。在孩子鬆懈的時候,要下狠心逼迫孩子,讓他們逐漸養成良好的習慣和奮鬥的精神,這樣孩子才能健康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