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前言(1 / 1)

在西方有一個廣為流傳的寓言。

在一片古老的森林裏,生活著狐狸一家——狐狸媽媽和四隻小狐狸。狐狸媽媽對它的孩子精心照顧,嗬護有加,四隻小狐狸健康、茁壯地成長起來。狐狸媽媽除了照料小狐狸的生活,還每天帶它們一起捕獵,訓練它們奔跑、躲避虎狼,以及教它們識別陷阱的技能。它們生活得很快樂、很幸福。

突然有一天,媽媽做了一個讓小狐狸們震驚的決定:它要把四隻小狐狸趕出洞穴,任它們自生自滅。

被趕出去的小狐狸偷偷返回洞穴,但是它們返回來,媽媽就把它們推出去。如此幾番之後,狐狸媽媽終於憤怒了,開始毫不留情地撕咬它們。無奈之下,它們隻好依依不舍地離開媽媽,各自進入了茫茫的森林。

不久之後,一隻小狐狸被獵人捕殺了,一隻小狐狸被狼咬成重傷,而另外兩隻小狐狸卻很好地活了下來,並成了健壯、優秀的叢林之狐。

盡管這是一個寓言,但是它告訴我們的道理卻是無可辯駁的。狐狸媽媽教給小狐狸生存的方法後,就放手讓它們獨力麵對生存的考驗,這樣做看似無情,實際上正是對小狐狸大愛的表現。

俗話說:“未經磨礪難成人。”教育孩子,就如打磨一塊璞玉,必須不斷地衝刷砥礪,最終才能使其價值連城。但是,知易行難,簡單的道理,卻難行於世。

現在的父母一方麵期待孩子有出息、成大器,一方麵卻寵溺、疼惜孩子,舍不得孩子吃苦,舍不得讓孩子在生活中承受磨煉。這種矛盾的做法造成了很多孩子雖然成績優秀,但是沒有實際生活能力,不懂得感恩,適應不了社會等尷尬的結果。現在社會上“啃老族”的出現,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很多孩子大學畢業了,身強力壯,能力出眾,但是卻不肯去做“費力氣”、“掙錢少”、“受管製”的工作,心安理得地待在家裏,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父母稍有不滿,他們就大發脾氣,這樣的表現怎能不讓含辛茹苦、望子成龍的父母傷心?但是傷心之餘,我們是不是應該反思一下這背後的深層原因?

有一對農民夫婦,都五十多歲,在一個小區的門口擺早點攤,一年到頭無論是刮風下雨,還是天寒地凍都沒有停歇過。他們有四個孩子,三個女兒,最小的是個兒子。夫妻倆有著重男輕女的陳舊觀念,所以,三個女兒從小家務活、農活樣樣都幹。家裏的條件不好,吃喝穿用都比不上同齡的孩子,可是三個女孩卻個個爭氣,學習成績一個比一個好,相繼考上了大學,畢業後都留在省會工作。夫婦倆也為女兒們的出類拔萃感到自豪。

對小兒子夫婦倆愛惜得不得了,為了培養他成才,他們從農村搬到城市,把兒子送入了一所寄宿製學校,平日裏對兒子是有求必應。他們的兒子也很聰明,一開始學習成績很好,可是後來就開始和其他同學比吃比喝,成績一年不如一年,夫婦倆怎麼勸說也沒有用,最終沒有考上大學,後來就去參軍了,複員回來後在建築工地上幹活,找女朋友都困難。

三個女兒想把父母接到自己的身邊,讓父母安享晚年。可是這對農村夫婦沒有答應,因為他們的兒子還沒有買房、結婚,不能靠姐姐們的接濟過日子呀,所以夫妻倆還是一年到頭出攤賣早點,不敢停歇。

那位媽媽懊悔道:“是我把孩子耽誤了,責任在我,如果當年像養三個女兒一樣養兒子,兒子肯定比女兒還優秀,他從小就很聰明。”

同樣的家庭,同樣的條件,隻是因為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同,結果就完全不同,這件事情多麼令人警醒。

父母愛孩子就要“為之計長遠”,我們在給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質條件的同時,還要舍得讓孩子經受生活的磨煉。古語雲:“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生活是孩子成長最好的課堂,實踐是發展孩子能力的最佳途徑,體驗是豐富孩子精神的良好途徑。父母要放下心中的“不忍”,舍得讓孩子做事,舍得讓他們去經曆風雨,這樣才能讓孩子稚嫩的翅膀得到更好的磨煉,有朝一日,他們才能展翅翱翔在廣闊的天空。

本書密切聯係生活實際,從多個方麵向父母介紹了“舍得用孩子”的益處,並提供了很多實用的方法,引導父母改變自己,從而改變孩子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