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史記·殷本紀》:“夏桀為虐政淫荒,而諸侯昆吾氏為亂。……湯自把鉞以伐昆吾,遂伐桀。……以告令師,作《湯誓》。”太史公記錄了《湯誓》全文,而文字與《尚書》這一篇基本一致,隻是次序有些不同。
經文:
王日:“格,爾眾庶!悉聽朕言:
“非台小子敢行稱亂;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今爾有眾,汝日:‘我後不恤我眾,舍我穡事而割正夏①。’予惟聞汝眾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今汝其曰:‘夏罪其如台②?’夏王率遏眾力,率割夏邑。有眾率怠弗協,曰:‘時日曷喪?予及汝皆亡!’夏德若茲,今朕必往!
“爾尚輔予一人,致天之罰。予其大賚汝!③爾無不信,朕不食言。爾不從誓言,予則孥戮汝,罔有攸赦!”
今注:
①或謂此“夏”字衍,揆之文意,恐不然。“夏”是“割正”的賓語,不可少。於醴尊先生《香草校書》卷六也說:“此‘夏’字必非衍文。”又說:“‘舍我穡事而割正夏’者,若日‘何舍我穡事而征夏’也。”他把這一句講通了。
②“如台”,《史記·殷本紀》作“奈何”。“如”與“奈”,“台”(這裏讀yf)與“何”,皆一音之轉。
③“予一人”,是古代最高統治者的自稱。胡厚宣先生有《釋予一人》一文,可參看。“予其大賚汝”,《史記》“賚”作“理”。裴駟《集解》引鄭注:“賚,賜也。”理賚雙聲,理可借為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