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胤征(1 / 1)

①《史記·夏本紀》言及《胤征》之作的本事,說:“帝中康時,羲、和湎淫,廢時亂日。胤往征之,作《胤征》。”偽孔傳:“羲氏、和氏,世掌天地四時之官。自唐虞至三代,世職不絕。承太康之後,沈湎於酒,過差非度,廢天時,亂甲乙。胤國之君受王命往征之。”孑L疏:“太康逸豫,臣亦縱弛……廢天時,亂甲乙,是其罪也。……奉責讓之辭,伐不恭之罪,名之日‘征’。”史官敘其事,原作已亡佚。此偽古文,但其中所記天象有根據,很重要。宣傳天紀時令不可違,也是對的。就文體而言,本篇應與《甘誓》同類。

經文:

惟仲康肇位四海,胤侯命掌六師。羲、和廢厥職,酒荒於厥邑。胤後承王命徂征,告於眾日:

“嗟,予有眾!聖有謨訓,明徵定保:‘先王克謹天戒,臣人克有常憲。百官修輔,厥後惟明明。’每歲孟春,遒人以木鐸徇於路①:‘官師相規,工執藝事以諫。其或不恭,邦有常刑!’

惟時羲、和,顛覆厥德,沈亂於酒;畔官離次,俶擾天紀,遐棄厥司。乃②季秋月朔,辰弗集於房;瞽奏鼓,嗇夫馳,庶人走③。羲、和屍厥官,罔聞知;昏迷於天象,以幹先王之誅。

“《政典》日:‘先時者殺無赦,不及時者殺無赦!’今予以爾有眾奉將天罰。爾眾士同力王室,尚弼予欽承天子威命。火炎崐岡,玉石俱焚。天吏逸德,烈於猛火。殲厥渠魁,脅從罔治。④舊染汗俗,鹹與惟新。嗚呼!威克厥愛,允濟;愛克厥威,允罔功。其爾眾士,懋戒⑤哉!”

今注:

①《左傳》襄公十四年引《夏書》有這句話。偽孔傳:“道人,宣令之官。木鐸,金鈴木舌,所以振文教。”徇是行示、宣令的意思。

②這個“乃”是“曩”的意思。“乃”與“曩”雙聲,聲同義通。確山劉武仲先生《助字辨略》卷三引《史記·曆書》“乃者有司言星度之未定也”,說這個“乃者”為發語之辭,章錫琛先生的校注引楊遇夫先生的批評說:“此‘乃者’,猶雲日者、向者。”我們認為遇夫先生的批評是正確的,是符合原義的。又按,《說文》:“曩,向也。”“向,不久也。”可見《胤征》這個“乃”是“不久前”的意思。

③這裏所記載的天象,公元2000年第12期《文物》發表的《夏商周斷代工程1996。2000年階段成果概要》認為可信,因為有科學的天文學的推算可以證明。由此也可見所謂偽古文《尚書》不必全廢。又,“辰不集於房”至“庶人走”四句,又見於昭公十七年《左傳》所引《夏書》,又一次證明春秋時期確有《夏書》的傳聞。

④後世辦案與處理罪犯,宣揚並實行“首惡必辦,脅從不問”的政策,大抵源於《胤征》這兩句話。下文“鹹與惟新”句,也成了後世的習用語。

⑤懋讀mao(音同“茂”),勉勵的意思。偽孔傳:。言當勉以用命,戒以辟戮。”孔疏將“懋戒”解釋為“勉力以戒慎”。傳疏這樣講是對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