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五子之歌(1 / 1)

①此偽古文。但是基本史實不偽,《史記·夏本紀》有關於本篇緣由的概括,大意與本篇原文相合。又,本篇宣傳的“民惟邦本”的思想,至遲到先秦東周時期應已有之。

經文:

太康屍位,以逸豫滅厥德,黎民成貳。及盤遊無度,畋於有洛之表,十旬弗反。有窮後羿因民弗忍,距於河。厥弟五人禦其母以從,徯於洛之汭。五子鹹怨①,述大禹之戒以作歌。

其一日:“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予視天下,愚夫愚婦一能勝予。一人三失,怨豈在明?不見是圖。予臨兆民,懍乎若朽索之馭六馬。為人上者,奈何不敬?”

其二曰:“訓有之:內作色荒,外作禽荒②,甘酒嗜音,峻宇雕牆。有一於此,未或不亡。”

其三日:“惟彼陶唐,有此冀方。今失厥道,亂其紀綱,乃厎滅亡。”

其四日:“明明我祖,萬邦之君。有典有則,貽厥子孫。關石和鈞,王府則有。③荒墜厥緒,覆宗絕祀。④”

其五曰:“嗚呼曷歸?予懷之悲。萬姓仇予,予將疇依⑤?鬱陶乎予心,顏厚有忸怩。⑥弗慎厥德,雖悔可追?”

今注:

①《離騷》:“啟九辯與九歌兮,夏康娛以自縱。不顧難以圖後兮,五子用失乎家巷。”王逸注也說“五子”是“兄弟五人”,洪興祖《補注》意同。可是另有注家說“五子”隻是一人(即《墨子·非樂》之武觀)而且這樣說法已成定論(看遊國恩主編《離騷纂義》)。我們的看法,就《五子之歌》而言,五子為太康的五個弟弟,意思是很明白的。而這篇《五子之歌》為偽古文,其述史事有不足據者,那是另一回事了。

②偽孔傳:“作,為也。迷亂日荒。色,女色。禽,鳥獸。”這些解釋都是對的。“訓”的意思,偽孔傳與孔疏都沒有說。先秦某些文獻(譬如《春秋左傳》)多引古訓闡發道理。這個“訓”,應是《五子之歌》第一章“皇祖有訓”之訓,即本文開頭所作介紹的“大禹之戒”之一。

③“關石和鈞,王府則有”兩句,又見於《國語·周語下》。《周語》已說明這兩句出自《夏書》,而韋注指出這《夏書》是逸《書》,可見韋昭當年已經看不到《五子之歌》。韋注又說:“關,門關之征也。石,今之斛也。言征賦調鈞,則王之府藏常有也。一日:關,衡也。”按:關,可以是門關之征,也可以是“衡石”(《月令》)之衡。

④覆宗絕祀,是兩個動賓結構的並列,“覆”與“絕”義近,“覆”不作“複”。

⑤“疇依”,依靠誰呢?

⑥《孟子·萬章上》:“象往人舜宮,舜在床琴。象日:‘鬱陶思君耳。’忸怩。”偽古文《尚書·五子之歌》的第五首歌這兩句正是從《孟子》化出的。由此也就可以想見象當時的忸怩顏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