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偽孔傳:“謨,謀也。皋陶為帝舜謀。”孔疏:“孔以此篇惟與禹言,嫌其不對帝舜,故言‘為帝舜謀’。”又說:“夫典謨,聖帝所以立治之本,皆師法古道以成不易之則。”我們認為孔疏這裏說的都是對的。本篇“德”字出現七次,其重德可知。其中強調“知人”“安民”,宣揚“天聰明自我民聰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實為“不易之則”。
經文:
曰若稽古:
皋陶曰:“允迪厥德①,謨明弼諧。”禹曰:“俞,如何?”皋陶曰:“都!慎厥身修思永,悖敘九族,庶明勵翼。邇可遠,在茲。”禹拜昌言,日:“俞!”
皋陶曰:“都!在知人,在安民。”禹曰:“籲,成若時,惟帝其難之!知人則哲,能官人。安民則惠,黎民懷之。能哲而惠,何憂乎獾兜?何遷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②?”
皋陶曰:“都!亦行,有九德。亦言,其人有德,乃言曰:載采采。”禹曰:“何?”皋陶日:“寬而栗,柔而立,願而恭,亂而敬③,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疆而義,彰厥有常吉哉!日宣三德,夙夜浚明有家;日嚴祗敬六德,亮采有邦:翕受敷施,九德鹹事。俊義在官,百僚師師,百工惟時。撫於五辰,庶績其凝,無教逸欲。有邦兢兢業業,一日二日萬幾,無曠庶官。天工,人其代之:天敘有典,敕我五典五悖哉!天秩有禮,自我五禮(有)
五:④庸哉!同寅協恭和衷哉!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討有罪,五刑五用哉!政事懋哉懋哉!天聰明,自我民聰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達於上下,敬哉有土⑤!”
皋陶日:“朕言惠可厎行?”禹曰:“俞!乃言厎可績。”皋陶曰:“予未有知,思曰⑥讚讚襄哉!”
今注:
①這一句,《史記·夏本紀》作“信其道德”。根據太史公的讀法,方孝嶽先生認為太史公所見本應該是“允厥迪德”,這個判斷可信。②孔壬,《史記》作“佞人”。按:曾星笠先生說“孔”是“甚”,“壬”是“佞”,這樣講,更為準確。壬佞音近義通。
③《史記》作“治而敬”,是將“亂”解釋為“治”。《爾雅·釋詁》:“亂,治也。”郭注以《論語》“予有亂臣十人”作為例證。本篇可以替郭注補充一個例證。這應該就是所謂反訓。相類的例證有“故,今也”,郭注:“此義相反而兼通者。”④據陸德明《尚書音義》及孑L疏改。曾星笠先生說:“有庸,馬本作五庸,當從之。”⑤“達於上下,敬哉有土”,偽孔傳:“言天所賞罰惟善惡所在,不避貴賤,有土之君不可不敬懼。”按:這裏所謂“有土”,就是前文“有邦”,都是指國君而言。
⑥這個“日”字可有兩解。一是作語中助詞。二是“日”字之訛,下文記禹日“予思日孜孜”可為旁證。我們認為第二種解釋較好,其理由,除了“日”與“日”互訛之例屢見,重要的一點是:作“日”義長,可以表示勤勉的意思。蔡傳早就主張將“日”視為“日”字之訛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