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大禹謨(2 / 2)

②“幹予正”,冒犯我的政治。正與政通,古書常見。偽孔傳解釋為“言順命”,不如後來周秉鈞先生認為正政相通的說法順當。“五刑”,當即《堯典》的五刑(偽孔傳:墨,劓,剕,宮,大辟)。五教,也應該就是《堯典》說的五教(偽孔傳與孔疏所謂五常之教)。教為主,刑為輔,所以說“明於五刑以弼五教”。誠如《朱子語類》卷第七十八所說:“有不輕於用刑底意。”③“降水儆予”,應與《孟子·滕文公下》引《書》“洚水警餘”句同出一源。孟子自注:“洚水者,洪水也。”洪水泛濫給先民造成的災難,留給當時人們的印象是太深了。他們對洪水保持長期的高度的警惕,那是很自然的事。

④“人心惟危,道心惟危。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這十六字,朱熹《中庸章句序》稱之為堯舜禹三聖“道統之傳”,《朱子語類》卷第七十八說“堯舜禹所傳心法隻此四句”。後世學者或稱之為“危微之語”,或稱為所謂“傳心之要”,也有人說是道學淵源。我們認為:倘若這四句話真出於三聖所傳,那末,如果追溯後世所謂心學之源,僅僅講到《孟子》《管子》《老子》,恐怕就不夠了。這裏必須小心在意的是:《大禹謨》畢竟是偽古文。雖然不少學者承認此類古文不會全無根據,並非全出杜撰,但是,如果真要引證,那就不能缺少到出於先秦下至典午之初的可靠的文獻裏鉤稽有關材料的工夫。

⑤據阮元等《校勘記》改。

⑥偽孔傳:“枚謂曆卜之而從其吉。此禹讓之誌。”禹提議“枚卜之而從其吉”,表示了謙讓所謂“元後”之位的胸懷。孔傳:“帝王立卜占之官,故曰官占。蔽,斷。昆,後也。官占之法:先斷人誌,後命於元龜。言誌定然後卜。”孔疏:“元龜謂大龜也。”這些解說都是可取的。聯係《大禹謨》所記舜的下文,可知舜早有選定禹做接班人的意向與決心。

經文:

正月朔旦,受命於神宗①,率百官,若帝之初。

帝曰:“谘,禹!惟時有苗弗率,汝徂征。”禹乃會群後,誓於師,曰:“濟濟有眾.成聽朕命:蠢茲有苗,昏迷不恭,侮慢自賢,反道敗德;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民棄不保,天降之咎。肆予以爾眾士,奉辭(罰)

伐:罪。爾尚一乃心力,其克有勳!”

三旬,苗民逆命。益讚於禹曰:“惟德動天,無遠弗屆。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②帝初於曆山,往於田,日號泣於炅天、於父母;負罪引慝,祗載見瞽瞍,夔夔(齋)

齊:傈③,瞽亦允若。至誠感神④,矧茲有苗!”禹拜昌言,曰“俞!”班師振旅。帝乃誕敷文德,舞幹羽於兩階。七旬,有苗格。⑤

今注:

①偽孔傳:“受舜終事之命。神宗,文祖之宗廟。言神,尊之。”按:受命於宗廟,古代確實有這一類禮製。然而如果說虞夏時代這一類禮典已經盛行,還必須找到別的可靠的證據。

②“滿招損,謙受益”,這兩句話說出了一個規律,告誡人們永遠謙虛謹慎。“時乃天道”,意思是說:這是符合自然規律的道理。偽孔傳:“自滿者人損之,自謙者人益之,是天之常道。”這是講得很精辟的。可見偽古文《尚書》與偽孔傳自有其部分價值,其文雖偽,而其中宣揚的思想實有不違背真理者。學者不必因其偽而棄之不顧。當然,這裏孔疏聯係《周易·謙卦》作出解說,也值得我們注意。

③夔讀kui(音與“葵”同)。這裏“齊”音義與齋相同(讀zhai),唐石經即作齋。偽孔傳:“夔夔,悚懼之貌。”傈(I1,音與“力”同),因敬懼而發抖,今作栗。這一句寫舜敬事其父瞽瞍,其表現,孔疏的說法是“夔夔然悚懼,齋莊戰傈”的樣子。

④《釋文》:“誠音鹹。”偽孔傳:“誠,和。”依孔疏,這一句的意思是說舜至和之德感動了冥神。⑤偽孔傳:“昌,當也。以益言為當,故拜受而然之,遂還師。兵人日振旅,言整眾。幹,楣。羽,翳也。皆舞者所執。修闡文教,舞文舞於賓主階間。抑武事。”孔疏的意思:益提出行德感動有苗的主張是對的,不必大動幹戈。幹羽俱用作舞者所執,不用於戰場,是為了修文德,教文事。可見我國古代先民曆來有愛好和平、以德服人的優良傳統。“有苗格”,這個“格”與《舜典》“格汝舜”的“格”義同,來也,這裏有來朝的意思。自動來朝,表示心悅誠服。又,班師而振旅,是古代軍禮的重要內容。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