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合作是共贏的前提(2 / 2)

華人首富李嘉誠是一個朋友眾多的商人,也是一個善於與朋友合作的商人,在怎樣與朋友一起做生意這方麵,他有著一整套心得體會。舉例來說,在投資北京王府井建設的項目中,他與馬來西亞富商郭鶴年的合作就十分有成效。談到合作,李嘉誠認為以下三點很重要:

(1)互惠互利,共渡難關

李嘉誠認為,當貿易的雙方都遵守互惠原則時,就會演變成自由貿易的關係;反之,若有一方不遵守互惠原則,就會形成保護主義。如果向對方敞開大門,既有利於吸收對方的有利方麵,也有利於發揮自己的優勢,可以說,這是一個十分有效的商業原則。從商業的發展來說,企業結盟的最大一股推動力是市場和技術。

在過去,不同的技術各自獨立發展,很少重疊。今天,幾乎沒有一門技術和一個領域還是這種情形,即使是大公司的研究部門,都沒有辦法供應公司需要的一切技術。所以,製藥公司必須和遺傳學家結盟,電腦硬件公司必須和軟件公司結盟。

技術發展愈快,企業也就愈需要結盟。在這種結盟的背景下,技術和信息的交流、資金和人員的滲透都會給自己的公司和夥伴公司帶來巨大的活力,並極大限度地降低自己的經營成本,商業合作的必要和意義就在於此。

(2)選擇盟友要共享共榮

李嘉誠認為,商業合作應該有助於競爭。聯合以後,競爭力自然增強了,對付相同的競爭對手則更加容易獲得勝利。但是,有許多公司之間的所謂聯合隻是一種表麵形式,在利益上並沒有達到共享共榮,這種情況往往就容易讓對手從內部攻破而導致失敗。

戰國時,魏國在選擇聯合對象時所注意的一點是“遠交近攻”。韓、魏、齊三國結成同盟,打算進攻楚國。但楚、秦乃是同盟,不小心謹慎行事,秦國就會出兵。因此三國先向楚派出了使者,表明了友好的態度,提出進攻秦國的建議。三國的提議,對楚國來說是收回曾被秦國掠奪的領土的好機會。楚國答應了這個建議的情況被傳到了秦國後,韓、魏、齊三國先向楚發起了進攻,但秦國卻坐視不管,於是獲得了全勝。楚、秦二國就是因在選擇合作夥伴時的不慎,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由此可知,商業合作必須有三大前提,一是雙方必須有可以合作的利益,二是必須有可以合作的意願,三是雙方必須有共享共榮的打算。三者缺一不可。

(3)分利於人則人我共興

對於經商,古今中外,無一不是以謀求利益為目的的,所以古語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千百年來,商人們抱定一個宗旨:無利不起早,沒有利潤的事情是商人們所不願意涉足的。因此,李嘉誠在生意合作中是主張分利與人、人我共興的。

可口可樂與百事可樂在眾多人的眼中,堪稱為飲料行業中的老“冤家”。然而平日裏二者卻形影不離,情同“姐妹”。可口可樂作為先期成名的產品,擁有一定數量的消費群體。百事可樂就以“一半的價格,雙倍的享受”加大宣傳攻勢,采用增加產品分量的方法搶占了一定的市場;當可口可樂極力打品牌戰,擁有一批忠實顧客時,百事可樂就大肆渲染“喝百事可樂,是年輕一族”,爭取了年輕一代的消費者……幾經較量,可口可樂又重占上風。就是在這樣的競爭當中,他們兩家的企業規模才會不斷地在擴大著。

學會與他人合作,搜集他人的智慧,取長補短,才有可能獲得成功。商場上,我們經常見到,有些企業為了賺錢不惜自相殘殺,搞窩裏鬥,大家拚得你死我活,形成了惡性競爭。一些實力雄厚的大企業也元氣大傷。

麥當勞與肯德基,這兩個世界快餐業的大戶,有誰見過他們之間有什麼爭執?是的,他們從不汲汲於貶低對方,而是致力於提高自己;他們從不想去致對方於死地,因為這樣隻會徒費精力,還不如和睦共處,共同進步。

所以,現在的競爭,就是你利用我的優勢,我利用你的長處,取長補短,相得益彰,共謀發展;現在的競爭,就是你聯合我,我團結你,共同爭奪市場,共同開發資源,變分力為合力;現在的競爭,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相互提攜,把對手的進步作為鞭策。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共同進步,共同發展,共同受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