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習俗是考察一個民族的重要窗口,夏爾巴的婚俗和周圍的藏族完全不同。“藏族人把哥哥的妻子叫姐姐,而我們則叫參姆;他們把哥哥叫烏臼,我們則叫臼或臼部。姑娘在結婚前後穿的衣服上也有明顯的區別。青年男女如果互相看上了,男方會拜托人去女方家裏提親,第二次上門就要拿酒等禮物訂婚。結婚這天,所有的親戚會來給新郎新娘送哈達,祝福他們婚姻美滿。從男方到女方家要走著去,迎親時在女方家門口要唱歌。”
語言上,他們和藏族既有區分也有相同之處:他們都把水發音為秋;夏爾巴把山叫康巴,藏族人叫囊;他們把臉發音為且,藏族人叫冬巴;他們把妹妹叫奴姆,藏族人叫均姆。
高原上的人是很能喝酒的,夏爾巴也是很能喝的,有的女的比男的還能喝,這和黨項族、羌族一樣。
聶拉木縣縣委副書記兼樟木鎮黨委書記佟愛冬曾經在定結縣陳塘鄉工作過,和那裏的夏爾巴有過很多接觸。他說,那裏的夏爾巴和這裏的夏爾巴不太一樣,有些像雲南的摩梭人,他們在服裝、語言、建築風格等方麵都有自己的特色。
目前樟木鎮居住著143戶夏爾巴,總計有1539人,占樟木鎮總人口的49.8%。夏爾巴主食為玉米稠飯,稱為“貢折”,不用筷子,用手直接抓著吃,其他食物還有大米、酥油茶、玉米酒、大麥酒及各種蔬菜和水果。房屋一般是木板蓋頂的二層閣樓,用石頭或木料壘牆,壁間開一小窗。樓下多用以關牲畜,樓上住人,房內有火塘燒水做飯和取暖。夏爾巴去世後,都要先請喇嘛念經,為祝逝人早日進入極樂世界,然後舉行火葬或土葬,這一點和西夏時期的喪葬製度一樣。
來這裏之前,普布赤列就給我推薦過巴桑羅布,說要去夏爾巴村落他是最好的向導,他既懂漢語也懂藏語,還懂夏爾巴語。我第一次找到他是在鎮辦公室裏,他是鎮上聘用的獸醫。他的名字讓我猜測他是個藏族,他說:“不,這是個誤會。藏族人一般有名沒姓,比如卓瑪、次仁等。外界說夏爾巴人有名無姓與藏族名字相似是錯誤的。我們是有名有姓的,我們這裏有5大姓,色爾巴、撒拉嘎、茄巴、翁巴、格爾茲--我的姓就是這個。我們有一個傳統,姓記在心裏,名是要說出的。一般情況下,我們的姓是不能說的,隻有遇上結婚這樣的大事時才能說。夏爾巴有一個傳統,同姓人不能結婚,同姓人結婚是要被趕出村子的。青年男女要是相愛,到結婚時雙方的家長就會問對方姓什麼。正式迎娶之前,男方要給女方的所有親戚拿一份哈達和酒,哪怕是剛出生的小孩也不能漏掉。幾天後新娘要回娘家,新郎要陪著去,時間長的要十幾天,期間新郎要給新娘娘家幹活。結婚前3年,每逢過年新郎必須給新娘娘家送禮,大年初一必須到新娘娘家。3年之後,得到娘家人允許,就可以不按時去了。
普爾巴是夏爾巴中第一個考上大學的人,畢業於中央民族大學,在西藏社科院工作過,後來下海經商。據他說,西藏文獻中有過夏爾巴的記載。以前有個尼泊爾的夏爾巴叫巴桑,在這裏的寺院裏修行了十幾年,翻閱了大量的西藏文獻,回去寫了一本書,提出夏爾巴是從西夏來的。”我們夏爾巴和西夏是有聯係的。藏文文獻中稱西夏為‘minia’,而尼泊爾還有‘minia’這個姓。“離別的日子來了,我真不想離開這個世界上最幽靜最美麗而讓人能忘卻時間和自己的地方。黃昏細雨裏,在要出門的刹那,我發覺自己對這個地方,對夏爾巴的留戀越來越深。辦理完手續,我下到一樓,前台的小夥子跑過來,拿出一條白色哈達掛在我的脖子上--在蒙區和藏區行走很多次,我接收朋友的哈達不少,可這條哈達在我心中的分量是最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