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彩雲之南,風聞密納克(3 / 3)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的馮智在《雲南藏族曆史的幾個特點及其形成原因》一文中指出:“秦漢時期,這裏就為‘西南夷’的部分,受到漢武帝和諸葛亮的征服,漢文化由此影響於這一地區。吐蕃以前,‘施蠻’、‘順蠻’、‘羌人’活動於此,如奔子欄--其宗--尼西一帶……是‘施蠻’、‘順蠻’、‘昆明文化’的混合區,史稱‘下奪龍巴’。”滇西北有著許多與黨項人相像的生活印記,比如也曾流行岩葬--人死後經火化再與泥土合粘刻成木雕形,然後再放入岩洞存放。

忽必烈南征大理時,南逃的一支黨項人在滇西北已經沒有力量繼續前行了。西夏黨項人終於結束逃亡生涯,滇西北也成為西夏黨項人影響的最南端地區。明代時,隨著麗江納西族木氏土司逞強藏區,大批納西族遷移而來,深入滇藏各地。現在,當遊客們流連大研古鎮神秘文化及納西古樂神韻時,很難有人想得到這片土地和距離它幾千公裏之遠的西夏王朝的關係。

張心武曾就這個問題提出一個觀點:當年,一支堅持南下的黨項人逃亡到這裏,蒙古軍的追殺隨之而來,這支逃亡隊伍被迫殊死拚殺,他們能夠留在這片陌生土地上的隻有鮮血了。可那些隨同的女人怎麼辦?在他們的意識裏,隻要有女人就會有孩子,就會有一個種族存活並站起來的希望。他們最後決定把女人和一些受傷的男人安排到一個非常隱蔽的地方--瀘沽湖。其他人則與蒙古軍拚殺,力竭而亡。隨著時間流逝,幸存的女人和康複的傷員為了種族繁衍走到了一起,這裏的婚俗也被賦予了新的意義。承傳這個民族本來就有的尊重女性傳統,因此女人在性和婚姻上始終掌握著主動權。

當年張心武曾與我一起考察過羌族風俗,對他的這一看法我也頗為認同。百褶裙、頭帕和披氈--這些傳統服飾在西夏故地和瀘沽湖地區有著極大的相似。此外,兩地“成丁禮”習俗也相似。

14世紀藏族著名文獻《賢者喜宴》(巴俄·祖拉陳娃著)對西夏的勢力影響範圍是這樣記載的:“東麵為漢地,南麵為vjang。”陳慶英在《簡論藏文史籍關於西夏的記載》一文中認為“vjang”指雲南麗江、大理。王懷林發表《神秘的女國文化帶》提出:丹巴、紮壩,都處在易守難攻的高山峽穀,並和瀘沽湖一樣,遠離周邊政治中心。幾處都以農耕為主,避免了逐水草而居的遷徙。從丹巴、紮壩到瀘沽湖,通過大渡河、鮮水河、雅礱江及其中間的草原低地,容易溝通,三者之間文化具有關聯也就不足為奇了。

1998年,四川大學“羌族社會曆史文化合作研究課題組”對桃坪羌寨和瀘沽湖一帶的納西族進行了考察,參與者汪燕翎在《岷江上遊地區羌族和雲南麗江地區納西族服飾文化比較》一文中也表達了雲南納西族和羌族在源流上一致的觀點。其他在諸如《創世紀》、《遷徙人間》等納西族傳說與東巴經典中,也都表明了納西族的祖先是從西北遷徙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