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彩雲之南,風聞密納克(1 / 3)

“世代與孔子從祀”的斡氏家族

“早在四五千年前,中國西北的羌係民族便來到了今天已成為整個人類的世外桃源--香格裏拉地區,並逐漸向雲南腹地發展。”《中國國家地理》2004年2期《古滇,最後的青銅王國》一文中表述了這樣的信息,古羌人來到過這裏。李範文教授指出,西夏王朝一代儒學大師斡道衝的後代就在昆明。

斡道衝,字宗聖,1092年出身於銀川一個漢族士大夫之家,其先祖曾追隨過李德明。1020年,李德明將都城由西平府(今寧夏靈武)遷至興州(今寧夏銀川),斡道衝的先祖也隨之遷移,擔任西夏的修史官員。斡道衝自小勤奮好學,不僅熟讀儒家經典,而且還精通漢、西夏文字和藏傳佛學。西夏第四代皇帝乾順在位時開始從注重武治轉向注重文治。為了培養各級官吏,西夏建立國學,招生對象是貴族子弟,名額為300人,通過科舉選拔。斡道衝當時年僅8歲,以《尚書》科目中童子舉。後來,他著重漢文和西夏文之間的翻譯工作,曾將《論語注》譯成西夏文,又作《解義》二十卷,稱《論語小解》,還用西夏文著《周易卜筮斷》一書。這些著作廣泛流行,對溝通漢文化和西夏文化做出了傑出貢獻。

天盛三年(1151),斡道衝被西夏第五代皇帝仁孝任命為番漢教授,“朝廷文臣均尊其為師”,主持講授西夏文字。斡道衝不僅學問淵博,而且“剛直言,侃侃不撓”。任得敬任國相時專橫跋扈,惟有斡道衝等少數耿直之士敢於同他抗爭。早在任得敬上表請求從靜州史入朝時,斡道衝就進諫反對,指出自古外戚擅權國無不亂,為此仁孝就沒讓任得敬入朝。後來,任得敬任國相,斡道衝仍不畏其權勢,多次彈劾任得敬網羅親黨濫殺無辜。任得敬一直想除掉斡道衝,隻是忌於斡道衝在朝中名重德厚,恐引起眾怒,於是讓斡道衝閑居在家近20年,不準他參理國政。

乾相元年(1170),任得敬篡權失敗;第二年5月,仁孝以斡道衝為中書令。不久,因眾望所歸,他又被任命為國相,至乾相十四年(1183)勞累而死。斡道衝任西夏國相十餘年,“家無私蓄,僅有書籍數床而已”。仁孝聞訊後悲痛萬分,命人給他畫像祭祀在學宮內,並下令各州縣都須遵此實行,“郡縣學宮,尊為楷模,世代與孔子從祀”。在西夏曆史上,享受如此殊榮的除了聖人孔子和創製西夏文字的野利仁榮外,就隻有斡道衝了。

斡道衝的孫子斡紮簀曾在甘肅武威任西涼守臣。乾定四年(1226)7月,成吉思汗率軍西征,斡紮簀率父老兄弟以城降,被任命為中興路管民官。蒙古西征,斡氏“運餉不絕,無毫發私”,被時人譽為“滿朝清”。忽必烈稱帝時,斡紮簀病危將逝,遺奏“請謹名爵,節財用”,被“嘉納其言”。斡紮簣的兒子朵兒赤,又稱多爾濟、多爾赤、窩爾赤(這是元朝的賜姓,蒙語為關鍵、牽引、領導之義,亦即牛鼻環或牛鼻圈),是斡姓改朵姓之始。

朵兒赤,字道明,15歲通《論語》、《孟子》、《尚書》。元中統元年(1260)忽必烈以試用之,召見於香閣。忽必烈說:“朕聞儒者多嘉言。”朵兒赤奏曰:“陛下聖明仁智,奄有四海,惟當親君子,遠小人爾。自古帝王未有不以小人而亡者,惟陛下察焉。”忽必烈說:“朕於朝臣有憨直忠言,未嚐不悅而受之,違怍者,亦未嚐加罪,蓋欲養忠直,而退諛佞也。汝方甚合朕意。”又問他“欲何仕”?朵兒赤回答道:“西夏營田,實占正軍,土瘠野壙,士未墾一。南軍屯聚以來,子第蕃息稍眾,若以其成丁者,別編入籍,以實屯力,則地利多而兵有餘矣。請為其總管,以盡措畫。”忽必烈果真任命他為中興路新民總管,後來又擢升其為雲南廉訪使--這是斡氏家族第一次到雲南境內。李範文教授介紹說,元代四大家之首、斡林直學士虞集撰有《西夏斡公畫像讚》:“西夏之盛,禮事孔子。極其尊親,以帝廟祀,乃有儒臣,早究典謨。通經同文,教其國都,遂相其君,作服宮施采,顧瞻學宮,遺像斯在,國度時遠,人鮮克知。壞宮改作,不集金絲,不忘其親。存賢子孫,載圖丹青,取征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