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碉古國,在一彎斜坡上
2001年5月,丹巴縣政協主席李奇和文史工作者牟子陪同4位嘉絨藏族少女一同來到寧夏祭拜祖先,引起了西夏研究者的濃厚興趣。西夏滅亡後,其部分皇室成員開始了長途逃亡;關於這次逃亡的路線一直為史學家們所關注,川西北地區則是爭議的焦點。當年的黨項人一個可能的方向是:他們從寧夏倉皇出逃,進入甘肅南部和四川北部;為了避免蒙古人追殺,他們沿途盡量尋找偏僻的不容易被發現的地區。當他們來到大渡河流域的丹巴時,東邊巴朗山巔的雪還未褪去,犛牛在遠處成群地散落,不留神就會把它們與雪片不能完全覆蓋的黝黑岩石視為一體,它們的靜默成為一片白茫茫中的斑駁。然而,這樣的安逸與寧靜遮不住黨項人奔逃的喘息和驚魂未定的緊張。
丹巴,有“世上最美麗的村莊”之稱。美麗的風景和風情萬種的丹巴美女,使逃亡中的黨項人忘卻了危險和緊張。蒙古人沒能夠立即追殺到他們,曆史的緊張出現了間歇,丹巴美女改變了黨項人的命運--她們的美像膠水,很快黏住了黨項人的靴子和眼睛。她們和丹巴一起敞開了懷抱,這在一個個疲倦緊張到極致的男人麵前有著怎樣的吸引力嗬!夜晚因為風情萬種的丹巴女子和剛強勇毅的黨項男人的結合而變得浪漫溫馨,成就了這塊土地上居民基因的豐富性。這裏已經找不到當年黨項人的痕跡了,當地人大多說自己是嘉絨藏族。當年黨項人南下避難途中的“豔遇”成為橫斷山脈中一個最美麗的秘密。
20世紀初,滿頭卷發、蓄著黃色胡須的法國人斯廉艾,在略帶清寒的一個秋天早晨,沿著大渡河畔的小路悠然自得地遊玩--這裏的美山、美水、美樹深深地吸引著他。當河對岸一座座林立的古碉猶如一個個巨大的驚歎號映入他的眼簾,他目瞪口呆,高聲叫道:“奇跡!這是東方的奇跡!”這位丹巴天主教堂的神父立即用手中的照相機拍下了一幅幅古碉的照片,然後寄往法國裏昂參加影展,結果是一炮打響。法國人被那些神奇的建築和美麗的景致迷住了,然而他們不知道這些看起來奇怪的建築叫什麼,它們的用途是什麼,這個美麗的地方在哪裏。
後來,四川大學曆史教授任乃強前來考察,在《四川上古史新探》中記下了這樣的文字:“在一山彎的斜坡上,依山臨水,外人不易至。隔江望去,有數十高碉參天,恰似上海浦東工廠煙囪林,為一大奇觀。”
1998年,中央電視台、中國新聞社、四川電視台等新聞媒體前往丹巴采風,通過熒屏、鏡頭、文字將丹巴神奇的古碉推向全國、推向世界。
因為碉樓多而集中,丹巴有“千碉古國”的美譽。有學者指出,這裏獨有的古碉其實是黨項人來到這裏後為了防禦蒙古人而結合當地實際發明的軍事設施。這些今天看來很壯觀的古碉後麵隱藏著他們內心的恐懼。
關於古碉起源有著很多的版本。有人認為,八角碉是黨項人的建築標誌,西夏王朝覆滅後,一部分西夏臣民流落丹巴一帶,創建了融軍事防禦和日常起居於一體的八角碉。也有人提出反對意見,依據《北史·附國》中的記載:“成都西南千餘裏的附國,地縱幾百裏,橫四五千裏,無城柵,居深穀疊石為巢,高十餘丈。”這裏的附國是指大小金川及大渡河一帶的丹巴等藏區。他們據此認為,早在2000多年前丹巴一帶就已經開始出現古碉了。我認為這個觀點也很牽強。2000多年前,盡管附國時期的丹巴人已經掌握了石碉修砌技術,但還不能肯定它具有軍事防禦作用,而且也不能證明那時就有八角碉。應該是西夏人到了這裏後,結合了自己的特點將石碉修砌技術發揚光大,並且賦予了它更豐富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