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上的敦煌--阿爾寨石窟
反映或見證西夏藝術的石窟在我國並不少見,而具有較大規模且坐落於草原上的僅阿爾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均以漢地佛教(顯宗)為主,而阿爾寨石窟是唯一以藏佛教(密宗)為主;敦煌莫高窟等均是表現佛經故事,惟有阿爾寨石窟既表現佛經故事,又表現現實生活中的傑出人物。
2003年11月,沿著西夏當年曾有效統治過的韋州、鹽州,我往北行進,抵達內蒙古自治區的鄂托克前旗。旗委宣傳部副部長李宏介紹說,李繼遷在地斤澤舉事之初,黨項人的活動區域就在鄂爾多斯高原一帶。在如今的鄂托克前旗境內保護比較完整的11座古城中就有9座是黨項人的古城,在這些古城遺址中發現的瓷器、瓦當及生活用品都是黨項人在這裏的生活遺留。
第二天,我深入旗內的城川蘇木的城川嘎查(蘇木是內蒙古自治區境內鄉鎮一級的行政政權稱呼,嘎查是村一級組織的稱呼)以北的一個黨項人生活遺址進行考察。城川,原名“包日巴拉嘎蘇”,因宥州古城就坐落在平川上而得名。宥州古城遺址南北長750米,東西寬500米,經過千年的風雨剝蝕,如今夯土修築的城牆最高處仍有好幾米,東、南、西三麵均有城門,有甕城;北麵沒有甕城,可以判定西夏時期來自北麵的敵情比較少。城牆上有角樓、馬麵(凸麵)等防禦設施,這種建築風格和海原縣西安州西夏古城的建築風格幾乎完全一樣。如今,城內大半被辟為耕地。據考證,這裏就是唐代元和十年(820)後的宥州城。在旗內二道川鄉以西8公裏處有大池古城遺址,現在已經看不出城垣的真麵目了。這個古城東西長315米,南北長289米,規模不大,能看得出它的防禦設施很簡單,其地表以素麵灰陶為主。這裏是宥州一個重要的軍事衛星城。
在旗政府所在地敖勒召旗嘎查(蒙古語意為“獲物者”)的包日巴拉嘎蘇,有一個南北長410米的古城遺址,最高處有4米,地表散布著不少陶器。在布拉格蘇木、帽蓋圖蘇木、瑪拉迪蘇木、查幹陶勒蓋蘇木、吉拉蘇木,以及芒哈圖鄉等地,都有西夏建築遺址。西夏為什麼對這裏這麼重視呢?從地理形勢來看,最主要的是這裏有取鹽之便。這裏和西夏主產鹽區鹽池縣相鄰。鄂托克前旗的鹽產主要分布在二道川鄉的北大池一帶,可采用的麵積達10平方公裏,有250萬噸的儲量,品位在90%左右。
鄂托克旗文管所所長巴圖吉日嘎拉是一位對阿爾寨石窟有相當研究的蒙古族學者。到巴圖吉日嘎拉的家時,發現他正邀請烏審旗的一位畫師在臨摹阿爾寨石窟壁畫。在他指引下,我得以走進“草原上神秘的敦煌”--阿爾寨石窟。據他介紹,在離阿爾寨石窟西北40公裏處還有一座叫陶蘇土的西夏古城。另外在鄂托克旗東邊的烏審旗也曾經發現過西夏瓷器。
阿爾寨石窟位於以盛產白羊絨而享譽世界的阿爾巴蘇木境內。從烏蘭鎮向西北方向驅車100多公裏,在棋盤井鎮再向西北方向行駛,會發現兀然屹立在一望無際的高原上有一座高約80米、寬約300米、狀似平台的紅砂岩小山,這就是蘇默圖阿爾寨山,沿山體周圍鑿有眾多石窟。阿爾寨石窟是集寺廟、石窟、岩刻為一體的佛教建築群,創建於北魏時期,距今已有1600多年。
阿爾寨石窟是密宗各大派別的集中地,石窟中有苯教、藏傳佛教、黑教、白教、花教、紅教、黃教等各類壁畫內容。這裏也是目前發現的內蒙古草原上最東的一處與西夏有關的壁畫藝術集群。近1000餘幅留存的壁畫是石窟最有價值的文化遺產。28號窟中13幅較完整的男女雙修圖和元代禮佛圖、31號窟內的西夏時期釋迦牟尼像及供養菩薩像等,都堪稱存世精品。黨項人在建國之前,河套的前套一帶就已是他們的封地,他們在這裏留下了活動的足跡,鄂托克前旗有多處他們的古城遺址。
今天,當地老百姓稱呼這裏為“百眼井”而非阿爾寨,這是為什麼呢?據說,當年成吉思汗征伐西夏時曾在此逗留,西夏滅亡之後,阿爾寨石窟成為蒙古人祝佛之地,又為祭祝成吉思汗之所。因此,他們在山頂修建了規模宏大的藏傳佛教寺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