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回國指導革命(1 / 1)

十、指導革命


第一次回國指導革命

1905年1月22日(俄曆9日),彼得堡的14萬多工人及家屬手舉聖像和沙皇像向冬宮進發。他們要向沙皇遞交一份請願書,訴說自己已經無法忍受艱苦的生活,並要求釋放此前的罷工工人。但這一和平請願行動遭到沙皇軍警的血腥鎮壓,一千多人被槍殺,兩千多人受傷。這次流血事件像導火索一樣引發了1905年的俄國革命。

俄國1905年革命爆發的消息傳到日內瓦後,列寧立即領會了這一事件的革命意義。

列寧在布爾什維克的報紙《前進報》第4期上發表了題為《俄國革命的開始》的文章。他在文中強調指出,這次事件使工人階級得到了巨大的教訓,受到了深刻的革命教育。

列寧密切關注國內形勢的發展,開始研究馬克思、恩格斯關於軍事方麵的著作,籌劃武裝起義,並通過黨報及時發出指示,號召無產階級組織起來,掌握鬥爭藝術。

與此同時,1905年4月,列寧如願以償地在倫敦舉行了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三次代表大會,即布爾什維克黨的代表大會。在這次代表大會上,列寧製定了布爾什維克在國內革命中的策略。

沙皇的鎮壓並沒有嚇倒工人群眾,俄國各大城市接連爆發了大規模的工人罷工,蘇維埃在革命中誕生了。

蘇維埃是俄文的音譯,意思是代表會議。當時,它隻是一種工人和士兵的直接民主形式,其代表可以隨時選舉,隨時更換,是一種巴黎公社式的政權形式。

十月革命以後,蘇維埃成為俄國新型政權的標誌,城市和鄉村的最基本生產單位都有蘇維埃。蘇維埃在共產黨的領導下,不僅可以立法,還可以直接派生行政機構。

國內的革命形勢在召喚列寧。1905年11月,在國內革命的高潮時期,列寧結束第一次國外流亡生活,從日內瓦起程,經斯德哥爾摩回到俄國,投身於革命之中,直接領導布爾什維克中央委員會和彼得堡委員會,並參加黨的機關報《新生活報》的編輯出版工作。

1906年,列寧被選入俄國社會民主工黨主席團。

不久,在沙皇的殘酷鎮壓下,這次國內革命失敗了。

革命失敗後,列寧於1907年12月離開俄國,流亡西歐,在貧困的條件下堅持寫作,繼續指導革命。